关于996我的一些看法
作者:勺布斯
关于996这件事,前几天讨论得很厉害,最近声音渐渐少了。情绪化的东西在沉淀,所以我觉得可以讲一讲。
其实我有收到许多私信,问我对这件事怎么看,是支持还是反对?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到底怎样才能把我的立场讲得清楚些。
因为我既反对过分的支持,也反对过分的反对。
你一定会疑惑不解。但我想先和你讲讲我的经历。
我既做过员工,也带过团队。
几年前,我在北京的广告公司工作,错峰上班,朝十晚六,中午有一小时的时间午餐。周末双休。
只不过,广告公司没有不加班的。
看起来清闲的工作时间,其实常常要工作到晚上11点钟才能回家。
开会,做策划,想创意,更不用说项目执行时繁重的工作量。
但扪心自问,我有没有把在公司全部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
并没有。
我也会刷朋友圈,刷微博,无所事事的走神。
也会拖延,本来能1小时完成的工作,却因为在内心里和自己不断的拖延而斗争,无谓的消耗精力,变成一天才能完成的工作。
我觉得自己很累,但我也知道,不是那个事情让我感到累,是我自己的拖延。
广告公司是信息产业。
事实上,大城市中的大部分产业,都应该算是信息产业。
只要是在办公室里,与人打交道,而不是亲自去工厂里工作,都能算是信息产业。
所以这篇讨论996的文章,也只会限制在这个产业上。
信息产业最大的特点,是你的工作,几乎没有什么象征着“完成”这件事的标准。
比如一个PPT,你写完了,并不是写完了,要你的上级,或者客户的认可,才算是暂时性告一段落。
但有的时候,那份PPT甚至连你自己这关都过不了,所以你不厌其烦的修改。
它不是在工厂里组装一台自行车,你装好了,就是装好了,是有客观标准的。做完了你就可以回家,明天的工作明天再做。很容易就可以不放在心上。
但信息产业是不可以的。
你既不知道到底在怎样的时候,你的工作才算是完成。
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有多少时间在工作,有多少时间在走神。
那么,这种工作时间如何去算呢?
只有自己才清楚。
只有你自己才知道,那一天的时间里,你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在你的工作上。有没有对得起公司付给你的薪酬。
这陷入了一种老板和员工的矛盾。
老板总是认为,他付给员工的薪酬,应该是他的工作时间,而不该是他无所事事的时间。
而员工认为,他所得到的薪酬,是他参与工作的所有时间。无论那些时间,在老板眼中是不是“有效”的。
但在信息产业中,有的时候,老板无法让员工的工作量饱和;又有的时候,员工的工作量又远远超过负担。
变化如此之多,标准如何定义呢?
这其实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后来我自己带团队。
做员工时思考的问题,仍然存在。
但没办法,这个行业里,我所见到的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是这个状态。
只能是该加班的时候加班,一个项目结束后喘口气,调整一下,继续下一个项目。
有时候我的客户会在凌晨的时候和我谈工作。
是因为他没什么时间观念么?不是的。是他不得不。
因为那个项目就是在那个时间开始的。
我会在清醒的时候尽可能的满足客户的要求,是一味的妥协么?也不是。
是因为我经历过,我能体会那种不得不,所以我觉得自己应该对客户负责任。
一起把事情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没什么强制性的时间标准,但需要把自己职责所在的,分内的事情做完。
有人一小时能做完的工作,有的人需要一天来做完。
如何做到公平,如何去权衡,总要费些思量。
作为团队的领导者,无非是要公平地看到每个人的付出,然后让对方得到其应得的酬劳罢了。
我反对过分的支持,是因为作为团队的领导者,要反思自己,有没有把每个人工作的时间合理安排好。
而不是把996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甚至将其作为常态。
我反对过分的反对,是因为作为团队的一份子,要多反思自己到底有花了多少时间在工作上,做到扪心自问时的不自欺,然后想想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进步。
而不是一边反对996,一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虚耗时间。
这就是我之所以在文章的开始会说:
我既反对过分的支持,也反对过分的反对。
因为在这些声音里,不乏有老板为了利益的“压榨”,也不乏员工只为得到安逸舒适的“索取”。
这些都不好。
《大明王朝1556》里,嘉靖曾对海瑞说过一番话,我觉得刚好可以作为这篇文章的收尾:
「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
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
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
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折里劝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
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藩的道理。
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
把996说成是福报,是泛滥。
在自己的职位上人浮于事,也是泛滥。
所谓“执其两端,用在其中”。
支持和反对都很重要,不能因水清水浊而偏用偏废。
因为它们都能够让人更好的反思自己。
一个人,会因为反思自己的错误而进步,而绝不会因为要求别人而进步。

越长大越明白,人的一生看似漫长,其实短暂。更多的时间用来打理生活、工作学习、维护人际。和同学同事、甚至是陌生网友相处的时间,已经远远大于和家人、恋人相处的时间。 更远远大于独处。 我们这一代,面临着高昂的房价物价,残酷多变的职业竞争。生命被割裂成无数碎片,多棱面映射出我们匆忙的脚步。在成长的道路,跋涉得很辛苦。我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然而当回首这小半生,我们捉襟见肘的陪伴,轻得可笑,少得可怜。 等到可以退休,闲置的时间真正属于自己,身体已经蹉跎,年轻时候想去的远方真的已经遥不可及,想陪伴的人也未必健在。 我们对生存屈服。 我们都对爱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