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艾传阳:成语“病入膏肓”,原来源自此
病入膏肓源自哪里?
一艾传阳小艾为你讲解“病入膏肓”的典故。话说晋景公将赵氏灭门以后,可能是杀戮过重,内心有愧,自己坐下了心病,经常做噩梦,寝食不安。某夜他梦见赵家的祖宗化身大鬼,披散的长发拖到地上,拍打着胸膛双脚跳起来对景公说:“你杀了我的子孙后代,这是不义!我已经请求上帝得到它的允许可以报仇了!”大鬼捣毁大门闯入,景公感到害怕,躲进内室。大鬼又毁坏内室的小门。景公于是被吓醒。早晨起床以后,赶紧召见神职人员召见桑田巫解梦。巫人占卜以后描述的和景公所梦见的相同。景公问他预后如何?桑田武铁嘴直断:“君王您吃不上今年的新麦了。”

晋景公将信将疑,苦于心病加重,于是派人到到秦国去请医生。秦晋两国自秦穆公以后不断修好联姻,于是有了儿女亲家的关系,彼此信任也非同一般。国君的健康状况,那是顶级机密,更何况是治疗,非同一般,不是至亲至信不可能相互信任。现在国家领导人出访,大小便的样本都不留在住宿宾馆,都带回使馆处理,以防健康情况被外人探知掌握。当时秦桓公派医缓晋景公治病。古代氏重名轻,氏代表出身、官职、职业,后来逐渐演变,有人以氏为姓,医缓就是名叫缓的医生。
在医缓还没有到达的时候,景公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了身体内疾病变成了两个小孩。他们互相对话,其中一个说:”听说秦国的医缓要来,他可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我们得找个地方躲躲?”另外一个回答道:“没事儿,我们躲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他又拿我们怎么办?”

等秦国医缓来到,一番望闻问切诊察后,他对晋侯说:“您的病不能治了,因为它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艾灸够不着,针刺达不到,药物的力也到不了,不能治了!”景公说:“您真是高明的医生啊!”尽管没治,但是明确了诊断,晋侯还赏赐他丰厚的礼物送他回国了。

就这样熬到了阴历六月,三晋大地小麦成熟,遍地金黄。丙午这天,晋景公想起了桑田巫的话,恨恨不平。你不是说我吃不到今年的新麦了吗,我就吃给你看。于是派甸人献上新麦,由庖人烹调。派人将桑田巫押上来,将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一泄心头之恨。
杀了桑田巫,晋侯正要吃新麦的时候,却感觉肚子发胀,赶紧上厕所,结果跌入厕所里死去。史书记载是“陷而卒”,通俗的解释是掉到粪坑死了,但是人家是一国之君,厕所不可能那么鄙陋,按我的理解应该是中气下陷,气脱而死。诱因可能是暴泻或是低血压、低血糖。
更有意思的是一个宦官说他当天早晨梦见背着晋景公飞到天上,当天下午,也是由他把晋景公背着出厕所,如果真是掉到粪坑,那可是够臭的。可悲的是因为这个梦的描述,当局给他圆了梦,就把他作了晋景公的殉葬人。
回顾整个故事,发现一个问题,同样是准确还原了梦境,同样是预测晋侯活不了几天,桑田巫落了这么个下场,而秦国医缓却被厚礼送回,其中的患者心理是在令人难以揣摩。难道是因为医缓是外国人?抑或是因为桑田巫说的过于精确。
更令人回味的是,以桑田巫的功力,还原了晋侯的梦境,精确预测了晋侯的死期,难道他不知道自己会被处死吗?知道了他为什么还要说呢?职业道德使然?春秋多义士,那时还有贵族,还有情怀,还有一个与君权抗衡的阶层。
言归正传,膏肓到底在哪儿?膏肓到底是什么?
膏源于饮食,依赖三焦元气所化,成液入骨髓,没有渗入骨内固体的分成两种,包裹覆盖脏器白色的叫做膏,皮下黄色的叫做肓。我们吃螃蟹的时候习惯于把公螃蟹体内白色的精脂叫做蟹膏,把母螃蟹的卵黄叫做蟹黄,是一样的道理。具体来讲,肓算是半成品,质地柔软,在皮下、相对较浅。膏的质地相对坚硬,包裹脏器,位置较深。

膏肓在这里特指包裹保护心脏的脂膜,也就是心包。膀胱经的第43个穴位叫做膏肓俞,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和心包的背俞穴厥阴俞紧邻。心包是心的宫城,心为君主之官,不受邪,心包代受,《灵枢·邪客》:“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包络。”所以病入膏肓就是,病邪侵入到了人体最后一道防线,艾灸火攻、针刺、服药都达不到,也就是无可救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