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的“样子”
我一直觉得,肖像照片是用来说明一个人的“样子”的。如果用文体来打比方的话,肖像照可能会是“说明文”,但当然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像八股文一样的说明文(那是证件照),而是一种“优美但中立的说明文”。这种说明文应该包括对形式美的讲究——“形式”并不是无意义的修饰,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呈现的方式,以及对“真”的追求——美不是“漂亮皮囊”,而是一种由真实带来的生动,世界是生动的,人也是,端正的相貌和“歪鼻子斜眼睛”都可以生动,只有生动才会吸引观者想要去关注皮囊下面的鲜活灵魂(漂亮只会让人想停留在表面)。阅读这样的“说明文”不是翻阅电冰箱说明书那种枯燥乏味的体验,而是一种有趣的审美的体验,它会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人以“观看”的乐趣。
有一天,我突然想看看徐冰的“样子”。我见过徐冰本人,也常在网上看到他的照片,但这些都只是些大概的印象,我并没有仔细“端详”过他。那天在看了一些徐冰的作品之后,我想看一下做出这样的作品的艺术家本人的“样子”是怎样的:这当然不是几只眼睛几个鼻子的那种样子,我希望看到是他眼睛里的东西,眼神会告诉我他对外部世界的态度是怎样的,他脸上的风霜有什么样的形态,这些社会和岁月的痕迹能帮助我想象他大约经历了怎样的人生,他如何看待他的人生,我还希望有一些细微的线索,可以去揣测人物的精神内在,对存在的体验;如果这些具象的信息都没有,那也没问题,我希望照片可以从整体上传递出某种抽象的感觉,比如一种质感,或者情感,这种抽象提供了重要的关联,观者可以用它打开想象的大门,对人物进行更深入的探访,引发焦虑或者唤起共情,这种观看体验会更有趣和耐人寻味。徐冰是我们时代重要的艺术家,他的肖像照(如果理想的话)当然应该是耐看的。
网上有很多徐冰的照片,我挑了几张有代表性的大概可以“说明”“这个人的样子”的。然后我就想,如果让我从中挑选出一张我自己觉得(凭我对他作品的理解和一面之缘的印象)最“好”的,如果只能选一张的话,我会选哪一张?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也许可以试着用具体的“标准”来解释一下前面黑体字里的我的“期待”:我希望看到的是徐冰“本真”的样子,这是一种神态自然、情绪平和,尽可能摆脱了“外部属性”的样子,在这个“样子”里,他没在“扮演”一个老师、艺术家、丈夫,或父亲,淡化了社会属性和家庭属性,最好也少一些摄影属性(比如可能干扰观看的光影色等),也不是一个面对镜头的“被拍摄者”的拘谨的样子,这些外部属性都可能会削弱“本我属性”的呈现,并让观者有不必要的分心。虽然真正的“本真”不存在,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样子一定是复杂社会作用和周围环境影响的结果,但尽可能去除“杂音”接近纯粹还是需要的,人的真正属性是由内而外体现出来的,并不是表面“摆或演”出来的。徐冰是艺术家没错,但作为一个人来说,他的质感一定是丰富的,远不止于“艺术家”一种,所以,那些质感是什么。
这样来看,似乎5张都不够“好”。
图1虽然神情是自然和平静的,但整体感觉比较单薄,照片传递出来的信息除了“这是一个艺术家”之外,好像并没有别的了,缺乏吸引人再多看一会儿试着去发现什么的趣味。
图2也是“一个艺术家”,我觉得它“不如”图1的原因是在于它的“形式感”,这是一张寄托了摄影师创作欲望的“摄影作品”,比如黑白效果的处理、典型神态的捕捉等,镜头后面那颗想要创作“一幅艺术(艺术家)影像”的心呼之欲出,这使照片的立场看起来不够客观和中立。我不想看摄影师的“创作”,我想看的是人物,想看他没有被“形式”干扰、“不典型”时的样子,也许那时的他就不是艺术家了,或者也许他仍还是艺术家,两种结果都会很好,因为都是一个没有被干扰的他。
图3的问题是实在是有些太随意了,给人的观感真的就像是手机随便按出来的,倒不是说手机不能拍肖像,只是过分的“随意感”容易让人有“那我随便看看就好”的不严肃的观看心理,并且这张徐冰看起来有些疲劳,不知道这种疲劳是拍照“当下临时”的样子,还是一种生活里的“常态”,可能更像前者。除此之外,这倒是一张相对来说最没有摄影师设计感、外部属性最少、最生动,我最愿意仔细观看的照片:照片里的这个人看起来像一个无奈的知识分子,温和,有态度,但人生过半,有一些无力感和疲惫感。这不是一个充满自信功成名就的自为的大艺术家——就像绝大多数照片提供的“典型”形象那样,而是一个鲜活的血肉饱满的、让我深有感触的同在当代社会里生活着的会痛会累会哭会笑的自然而然的人。
图4,一张平庸的八股文式的百度百科简历照,人物虽有表情,但公事公办,没有着力点。
图5的人物显然是拘谨的。除此之外,光影也很干扰,特别是人物的左眼,那个地方的阴影太奇怪了,让观者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跑偏了,即使后面能回过神来,这个阴影还是难免会打扰整个观看的心理感受。
以上。
挑刺儿是最容易的,以上说得很苛刻了,也特别的主观和自说自话,并不是对摄影师不敬,只是想感叹,要拍好一张肖像照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比如,你希望被摄者“自然”,但大多数人缺乏面对镜头的经验,当被一个陌生人近距离拿着黑洞洞的镜头瞄准时,ta就是会不由自主绷紧,就是会想去“呈现”某种形象,美好的形象、有性格的形象、酷的形象,甚至“自然”的形象等等,而一旦有了“要有一个形象”的念头,那就成了“演”;或者,有些名人能放松地面对镜头,但难免就会呈现出一种“习惯性的自然”,那也是一种大家耳熟能详的典型的模样,“演”人设容易,“演”自己难;如果是抓拍,也会有抓拍的问题,比如如何把握好“自然”和“随便”之间的度,在瞬息变化中如何一眼就准确识别出那一个“就是ta”的瞬间;还有摄影师预设被摄者身份的惯性,比如这是一个有艺术家气质的人、一个善良的人,或者一个饱受痛苦的人等。这些都会让照片变得套路和无趣。真正不带任何偏见地、天真地去看一个人,是很难的事,所以会有摄影家感叹说“你需要付出经年累月的努力,才能学会如何去‘看’”。
另外,还有一个关于“创作”的问题。有些摄影师希望照片后面有自己的影子,在这样的意识或潜意识之下,拍照其实是一种自我创作,被摄者只是个“道具”。这种创作如果做得好就是“这个摄影师的肖像作品”,这和这里谈论的“某一个人自己的肖像照片”是不同的两码事,前者属于另外一种类别,在那类照片里,观者更多“看到”的是摄影师本人,比如个性、风格,创意想法等,而不是被拍摄的人(当然也有把两者平衡得很好的);而这种创作如果做得蹩脚,照片就会被添加上各种“莫名的形式”,比如一些不必要的、不帮助观者观看的、甚至喧宾夺主的光影设计,或者画蛇添足的后期和滤镜等,分散了观者的注意力。
然而,如果要拍好一张肖像照片,在形式上进行创作却是必要的。比如合适的光影设计会不动声色地衬托出人物,帮助观者看到和感受到被摄者的“内容”;再比如恰到好处的后期处理,也会帮助强化画面本身所传递的信息;还有对“瑕疵”的合理处理,“合理”的界线需要仔细分辨;以及平衡“形式好看”的角度和“内容好看”的角度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形式上的讲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判断,每一个人在每一个不同的情境里,所适合的表现方式可能都会不一样。而对这一切进行审美上的判断则是更难的事,是另一件经年累月努力的结果。
每一个去看肖像照片的人都有自己“看”的目的,这是纯主观和私人的事。比如有人想看到一些简单的设定,这是一位艺术家,那是“慈善家”,那是“企业家”等,这些照片通常都提供能轻松辨识的标签,一顶别致的鸭舌帽,一个慈眉善目的笑容,一条红红长长的围巾,一个标志性的手势等,让人一眼就能知道照片里是什么人;还有人想获得眼球的欢愉,比如帅哥美女清新日系性感少年等等;可能还有人想通过观看得到感知的乐趣,精神的安慰,这是一种奇妙的经历,并不轻而易举,是探寻之后的奖励。
至于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张“说明文照片”?因为这是一个我们在寻常情况之下——无论在手机自拍中、亲人眼光中,还是浴室镜子中,都看不到的一个自己,这是自己在现实世界里被观看到的样子。
-
豆友127526257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13 19:51:03
-
MCYEI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21 01: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