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第一件事情,一周两个辩论是真的有点搞。
第一个辩论是近代史课上的辩论,辩题为“近代中国,是暴力改革还是和平改良更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太搞了,我被安排成辩手,还被安排成“改良派”。从大学第一次辩论——关于地铁设立女性专属车厢的话题开始,我就总是站在弱势方,这次弱势方实在弱势得明显,我苦思冥想,还不知道用什么论点比较有力。在我差点就决定不基于史实,单纯针对两种手段去辩论时,我去求助了一下院辩论队队长,她说了一堆有的没的,三十秒的语音可能三秒钟就能总结完,但还是给了我一句十分有用的话:“你就看改良和改革哪个先行吧。”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思潮泉涌,大致列下“暴力改革与战争挂钩”、“战争的危害”、“高层利用战争满足自己的私心”、“改良和改革是因果关系”及“量变到质变”一系列论点,头天晚上也是花了几个小时帮一辩改了98%的内容,留下一句“我是反方一辩xxx”并写了一些质询问题。可惜的是,一辩不熟悉稿子,没有读完我自认为良好的一辩稿。不过,还好队友还算不太混,二辩找了个还算好用的例子,也学到了质询时“好了好了,我知道了”和“你只需要回答我是或不是”的用法;四辩挺强,果然文科生,嘴皮子挺快,也确实能有升华,只是准备不够充分。辩论前,我以为我们要输、要丢脸了,没想到有些丢脸的是对面。占据绝大优势,“枪杆子出政权”都不用,一辩稿模糊得六亲不认,尤其是定义,自己给自己定义也是没谁了。很多人基本上都是第一次辩论,小吹一下,我还挺庆幸我上了的,赢了不说,把对面问得一愣一愣的,不然那个老爱暗讽的近代老师又得bb了。我记得最好笑的两处,一是不敢达成共识,承认我方定义,结果掉进更大的陷阱——定义不够权威;二是我们四辩问资料是不是百度找的,反问道:“我不懂怎么回答,这,当然是啦,而且你不觉得,你这个问题很low吗?”,怕是万万没想到,被回了一句“那您方定义或例子我们不敢达成共识,百度百科是可以被改的。”其实原来我也不知道这回事,是队长在开学时跟我们说,西大一学长在比赛前改定义并且改后的定义被对方采用,结果对面在赛场上闹了笑话。巧的是,一次所谓辩论培训会上,他本人亲自来给我们说了这回事,估计他也挺爱吹他这事儿的吧。话说回来,我这次是一二三辩都试过了一次,仗着对面是小白,我这垃圾也是鼓足了气势,越辩越大声,越辩越自信。观众提问那里我还挺气,明明是自己班的同学,一上来就先“presentation”了一段,然后开始问反方“你们觉得暴力革命与和平改良哪个更有效?”,我怕他们被问卡了,就站起来回她:“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哪个更有利......”“你只需要回答我是或不是。”她瞟了我一眼,和我去办业务的时候,那个业务员连眼神都不给我的样子一模一样,冲上去锤她的心都有了。我说“暴力改革更一针见血,看起来确实有效。”“那更有效不就是更有利了吗?”她嘴角斜出了胜利的味道,我说:“但改良是改革的前提,改两是量变,是积累,没有量变积累拿来质变,哪个更有利,显而易见。”我不记得她后来说了什么,但是看着不服的样子,我也不太想和她争辩。但是下一个问问题的女生,可真得劲。上来就好像要吵架了,战场仿佛要拓宽,我实在不想吵,我就随便说两句,坐下了。最后评委点评也是牛逼,有个女生怕不是针对我,我一百年前质询时说的一句无意识的绝对的话被她记到点评,并且最佳辩手送给了那个憨憨,真是表面笑嘻嘻,心里mmp。不过还是有令我开心的,结束后,我舍友说:“我现在好像觉得确实和平改良更有利于近代那时候的中国了。”嘻嘻,心里有点暖暖的。
虽然第二个不用准备太多,但是用英文来辩论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一,我听不懂对面在说什么;二,别人听不懂我在说什么;三,我无法freestyle。每个人的英文水平说参差不齐却又感觉差不多,口音说不太一样却都有Chilish的共性。关于苏格兰是否应该脱离英国以保证自己继续留在欧盟,我不知道该怎么辩“应该”的那一方。生在国家统一为大的大陆地区,一时间还是想不出他们有什么理由要离开英国,只好站反方。辩完之后发现,所谓生活在大陆地区是自己的借口罢了,欧盟最初成立是因为不想再发生二战这样的事情在准备的时候都没有想起来。没想起来的还有共同分享军事力量、分享劳工、低税收等等,实在太多。我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
还有第二件,下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