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趣味转变史
查看话题 >记,读书那点事儿
总觉得今天要发点什么。
记三件小事。
电子与纸质的差别不是温度
大学毕业前喜欢读纸质书,一个学期最多的时候,能读完 40 本。因为空闲时间多,没什么社交圈,也不会聊天,只能读读闲书。好在进图书馆没有「会聊天」这项硬性指标,能容得下我。
印象比较深的是上体育课,活动场地跟图书馆在同一栋楼,隔了层墙,很近。所以每次做完热身运动后的自由活动时间,都会躲进图书馆读书。那段时间读完了许知远,海明威,简·奥斯丁,以及王朔和张爱玲,还有一些不知名读物,大体都忘记书名了。
有时候没读完,要闭馆了,会拿几本书回去读。
记忆中,图书管理室的同学总是在翻阅唐宋诗词解析类的书籍。不过那时候对这类内容没什么兴趣,所以也没聊上几句。大多是「借这本,这本,还有这本」,签字,离开。
彼此互相认识,又没什么交流。
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封面上印有「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这段话。以至于每次翻开这本书总会浮上一副幻想中的巴黎景象。遗憾的是长这么大,也没去巴黎走过一次,希望将来能有机会。
我一直觉得,这是「纸质书」独有的「温度」,能让人产生这种特殊的情绪。
我读书不求量,都是慢读,也很少做读书笔记,更不会在书上涂涂画画,主要还是「读与思」为主。
后来买了 kindle,开始读电子书。一开始很不习惯,但毕竟读书速度比较快,买纸质书家里堆不下,就学着看电子版。
因为没有做笔记以及涂涂改改的习惯,所以在 kindle 上阅读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沉浸,便捷,高效。(还有实用,在寝室压泡面)
后来开始读沈从文,《边城》里摆渡人爷爷去世的场景,会不知觉揪心。于是明白,书籍的温度不在于媒介,而是故事本身。
后来打破最后一层抵制情绪,完全投入电子书阅读。
现在再读纸质书,会有特殊的怀念感,但不会坚持读 —— 已经不习惯读纸质书了。还是会买,大多是读过的,拿来收藏用。
电子书与纸质书的差别不是温度,只是习惯。

很多以为自己不能接受的事情,总能找到些理由推脱或拒绝改变,但有时候,其实就是习惯罢了。
圈子变窄了
这几年风口变化很快,知识付费也成了其中一头会飞的猪。
一些盈利机构会营造一种紧迫感,宣传时间紧缺、信息爆炸的场面,让多数人误以为真是如此。好笑的是有权威机构证实,个人可支配时间相比几年前,其实是呈增长趋势的,而且这个趋势还在上升中。
国家一直在优化劳动人民工作制,就是希望底层人民能有更多时间花在个人创造性上。
时代进步了,信息获取提速了,为什么个人时间反而少了?无非是营造出的一种假象而已。
类比听书服务层出不穷,但是听书跟看书的核心区别就是,这头是照片,那头是身临其境。照片修饰过,切身体会才最真实。但是目的显然,就是营造紧迫感,让用户误以为可以快速获取知识。
很好的例子:
1769 年詹姆士·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来解决从英国煤矿里抽水的问题。
使我们误以为这种重大发明是为了满足觉察到的用户需要。事实上,许多发明或大多数发明都是一些被好奇心驱使的人或喜欢动手修修补补的人搞出来的,市面上并不存在对他们所想到的产品的任何需要。但一旦发明了一种装置,发明者就得为它找到应用的地方。只有在它被使用了相当一段时间以后,消费者才会感到他们「需要」它,因为习惯了。
人们在造出一件新事物的时候,投资机构为了盈利,就会通过宣传,传播给消费者让人们误以为自己需要它的假象。
因此,「发明常常是需要之母」,而不是「需要是发明之母」。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在抵制 996 呢?归根结底是在反抗旧制度。其实人人都想成长,但如果「耗费时间」能让人成长,相信这会是大多数人都愿意做的交易。只是大家明白,「耗费时间」不仅换不来成长,还可能成为他人变相利用自己劳动力的病态现象。
读书,让我学会如何理解这些信息。

后来通过互联网也认识了很多「知识分子」,自称读过很多书,但是一聊,就大概知道什么水平了。
很多人靠「读书」建立人设,至于真读没读过,明眼人大都能看穿。
虽然读书让我的圈子变窄了,但好在见识也更广了。
看到别人晒图,总会产生压力
有读者加我微信跟我说,翻了我的朋友圈,发现都是晒书,晒文章,感觉挺装哔~的;另外也有读者跟我说,你最近怎么都没读书了么?怎么不见你晒书了,最近没书看,想参考你的。
我理解前者,就好像我看到朋友圈的一些视觉设计师发了一些图,做得很好看,但我不会觉得对方装哔~,反而会很羡慕别人有这样的能力。惭愧于自己画不出这么好看的图。
后者我也理解,就是把我当成了风向标,想看看我的动态来督促自己的成长。我也有类似的经历。
总结来说,就是看到别人晒的图,会让自己产生压力。这股压力之后会成为动力,也可能会成为阻力。
但其实都不重要。我之前说过,朋友圈成了很多人建立人设的地方,如果对方的图让你产生动力,那是再好不过;但如果产生阻力,就需要思考思考自己的目标,不应该被动摇。
纵使我看到那些图画得很棒的朋友,也不会因此就去学画图,因为我知道自己的长处,知道自己应该发挥优势的地儿。
也是读书,让我学会沉下心来思考,静看万物。
末
话说回来,不读书,照样能跟上时代。读书不是必要的,也不是成长的唯一路径。但确实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途径。
另外想告诉大家的是,读书并不一定要收获什么,有时候纯粹的获取信息,也是一种成长。
写于拔完智齿,不易吃饭的第二天,心累。
打扰各位的时间线了。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