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修表行业最具“吸引力”的男人,让人扔下百万以上的百达斐丽不算,还让人跟着他搬了家
单纯的想法让当年的龚师傅选择了这门手艺。 我们不知道是何时,龚师傅接受此生以修表为业。 精细的是手艺,踏实的是为人。一回头,当年的小龚成了握住时间的人。
龚师傅身上发生了两件事儿,让人觉得“稀罕”。
一件是,收到了一块200万左右的百达翡丽名表,名表的主人把手表扔在龚师傅这儿维修。让人纳闷的是,这顾客连收据都没拿就走了。
另一件事有点让人不敢相信。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家,在二十年前因为龚师傅的钟表维修店换了地方,竟然跟着他搬了家。
如果这两件事算是耳听为虚,那么出现在龚师傅店里这位阿姨的话,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眼见为实。
就在龚师傅位于上海石门二路的店里,一位阿姨对龚师傅讲,希望他排个假期,去北方的老家修一个落地机械钟。交通费由这位阿姨来出。
类似的桩桩件件还有很多,龚师傅自己也很难解释,为什么这些顾客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找他去维修。
龚师傅究竟有什么魔力呢?答案就藏在下面。

指针一拨,三十年
上世纪70年代,中国人结婚讲究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谁要是手戴“上海”牌石英表,再骑上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出去就贼有面。
老家在江苏的龚师傅正出生于70年代,由于对学习没有兴趣,初中一毕业,他就和家里人商量好去学一门手艺。
那时候,龚师傅和同学们一起寻觅着谋生的职业,趁着年轻力盛,什么建筑装修、调制卤菜都试过,最后将目光锁定在了具有刚需、收入比较稳定的钟表维修行业。
于是龚师傅便和风华正茂的同学们一同进入当地的培训学校,每个人从家里拿块表当样本拆拆装装,半年时间里就就将钟表维修学了个全,顺便还带着学了眼镜配修。
恰逢彼时政策上对服务行业有扶持,龚师傅顺其自然地离开家乡到经济更为发达的上海开店谋生。
店面一立起来,龚师傅便雷打不动地从每天早上8点钟营业到下午6点钟,几乎全年无休。而光阴,就在龚师傅每日拨动表盘上的指针时流转了近三十年。
上辈人做事情,一做就容易一辈子。
做生意最可贵的是信任
三十年来,龚师傅自己都算不清自己修过多少块表了,总之多到你拿一张带表的照片让他随便那么一瞅,登时告诉你东西是真是假。
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反正我宝贝的那块表算是被打进冷宫了。
龚师傅不仅表修的多,技术也高,在他手里,没有什么表是三小时以内不能获得新生的。不过龚师傅修表期间,谁说话他也不听……

日子一长,认识的顾客也就多了起来,再加上龚师傅服务周到、为人谦逊,店铺声誉也在邻里弄堂间响亮起来。
远的不说,在我们去店里采访龚师傅的那阵儿功夫里,就有一位阿姨专程来感谢他的售后周到,还有一位曾经的顾客、六十多岁的退休大爷大老远地从家赶到店里来,照他的话讲,“专门来看看龚老板夫妻俩”。
这位大爷告诉我们,龚师傅不仅技术高超还“坚持服务人民”。恰如他常亲自上门帮忙安装钟表,也恰如直接告诉顾客维修费高于手表的价格,不因己利而损他。
这不就是真诚吗?而真诚,就是商家打开顾客心扉的钥匙,彼此间的信任和佳话也源于此。
龚师傅认为,在修表行业里,这种品质就是“细心、耐心、责任心”三者的结合,这也是他这么多年的经营心得。
所以这才有人敢只凭口头约定直接将200万的名表,交付给龚师傅;才有七十多岁的顾客知道龚师傅搬店的消息后,也搬去住,将忘年之交延续下去。
情感是相互的,客人信任龚师傅的手艺与人品,龚师傅同时也感恩顾客们曾给他带来的帮助,逢年过节也会在朋友圈祝福顾客和亲友。

于冲击中,再出发
店铺的声誉如同酿酒,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但是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呀,一旦搬离了这条巷子,又须一番酿造的等待过程。
这道理放在店铺的经营上,就是“你得能在一个地方守得住”,若换了地方就又得一段时间才能被人注意到。
例如龚师傅搬店,客源就不比以前了。去年由于政策原因,他经营二十年的小店被迫搬迁,有些附近的老顾客不知道新地址,新顾客又难吸引,客流量减少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了。
再加上新店址的房租比原来的地方贵了一倍,龚师傅的压力也就比之前大了一些。

即使如此,相比于去维修作坊定时定点地上下班,龚师傅还是更喜欢经营自己的小生意。去年关掉旧店铺之后,龚师傅曾去某家维修工厂里工作过五个月,但在那段时间里他不断怀念自己独立开店的日子,于是便毅然辞职,再次经营起老本行。
龚师傅说:“自己开店的话人就自由一点,没人管着,心情一好工作的效率也快。”

修表小店会少,但未来也会好
龚师傅有一个微信群,里面包括了全上海所有的修表师傅。这个群是钟表配件商所创建的,群里面的师傅们经常会在零件商那里碰面交流,谁在修表的时候少了零件或者有难题都习惯性地往群里发条消息。
看上去人才济济的微信群,其实出现了年龄断层,群友们的年纪和龚师傅大多相仿,二三十岁的修表师傅很少很少。
“现在愿意去学这门手艺的越来越少,但其实它的发展前景很不错,”龚师傅觉得未来修表店的数量会越来越少,但他并不担心行业的明天,“现在开设修表专业的培训学校也有很多,未来的发展模式应该是更多的人选择进维修作坊。”
实际上,随着文创市场的不断繁荣,国人对于精密维修的关注在近两年来有了很大的提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曾引起舆论的火热响应。我们在被光彩夺目的文物震撼时,也被一代又一代的修复师所感动着。
被修复的物品不仅承载着文化的继承,同时也凝聚了匠人们辛勤的汗水,而这些又为物品平添了更多的厚重感。
我想起问过龚师傅的一个问题:
“有没有遇到过维修费比手表更贵,但还是要坚持修好的顾客?”
“有啊,像是特别的人送的,或者亲人留下的,即使再难修,我们也一定要给修好。”
我想,这样能够为人弥补遗憾的行业,没有理由不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