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是需要我们用寂寞来偿还的。”
via 马尔克斯
又过一年,再几个月后又将迈过一岁,光阴太匆匆。青春时常只是它的尾巴,甩也甩不掉,就跟着她溜走了,后面的人想留也留不住。人终归是数着时间长大然后变老的,28岁以前感觉到的只有成长,28岁以后才开始体会到变老,可能28岁才是人生加速度最大的时候,过了后就开始放缓,直到滑过人生的顶峰,直到慢慢的滑落。

变老的最明显迹象是长肚子,而大学毕业以前一直很瘦,却总也不会胖。小时候太瘦,只有脑袋大。所以自己总是怀疑是不是脑积水、大头儿。我奶奶说头大有宝,然后前额的头发还卷,我外婆又说卷发聪明有福。亲人们总是能用许多让你开心的事情安慰你,这就是成长过程中自我怀疑时最为朴素的自信来源。总之,当自己不那么优秀、生活还不顺遂的时候,就总能想起这些话安慰自己,从而变的宿命论起来。常常做这样的自说自话:我一定会实现愿望的,因为这些特质注定自己不是命运的弃儿。然后,等到熬过了那些枯燥、乏味、煎熬,有时候甚至自卑的日子之后,特别是在某个阶段跳过了人生中最难跨越的坎,又更加相信奶奶和外婆说过的话是可信的。

你知道吗?人就是这样给自己虚构一种人设,从而在假想的基础上勾画梦想,否则一直没有希望,也没有自我暗示与鼓励,那么精神世界恐怕就过早的崩塌了。因此,人要么是因为希望而活着、要么是因为自己高看自己一眼而活着,要么就是因为欲望和奢求驱使而活着,但若是既无远处的梦想,有无沿途的风景,真的是很困难。
当你逐渐成熟,经历的越来越多,被生活折磨的不再相信宿命论的时候,其实就会感觉到成长是人必经的溃烂,你可能变得体无完肤,也可能需要不断实现期望值,通过建立自我认可达到自愈。
这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溃烂,那些长辈们帮自己勾画的幻象,在离开老家的村庄后就开始消失。原来在渺小的不到十里地的圈子里自己根本算不上优秀,当你看到更为丰富的物质文明、更为优秀的人时,所有的积极、乐观和自信都会因为对比和落差而崩塌为自卑和消极。人从此变得逃避、封闭、孤独和寂寞。直到30岁以后,回想这十多年的生活,方能从失意和变得从容的过程中体会到,人其实就像是一个抛物和它的加速度,积极、自信、乐观的时候,将不断的因为得到类似的反馈而持续保持下去,如果某一刻停下来,不能够继续保持积极、自信和乐观去跨越这些障碍,人生就会变得消极、自卑和负面。其实,这就是我们在将自己放逐进社会,处处碰壁、不断失意时,自我溃烂而又逐渐自愈的过程,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一点点的重新找回曾经的自己,用重拾成功的信心与自己对话。

有的已经自愈,有的还没有涤清。我常常怀念小时候是个乐观的孩子,毫无顾忌、无障碍的生活在人群中,不排斥社交能够融入群居、嬉戏。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曾觉得是父母太过约束自己,影响了自己的社交能力和性格。后来,我觉得其实是当人在打开一个新世界的时候,害怕发现自己一无是处会被轻视才不断的躲避。因此,每个泯然众人的普通人,都是在自我怀疑或是受挫后逃避积极、不在乎外部世界的那种态度。你是不是小时候老师一要求发言就高高的举手,又是不是长大了看到任何事情都不自觉的躲进人群里。躲的多了,就发现再也不被人注意,再也找不到积极和自信。
人就是困守在这种心态中,失去了天性的积极和乐观,三十岁的时候我就重读了下面几句诗,原来我们早就应该知道: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