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神遨游了数日(二)---- 参观大英博物馆之帕特农神庙
美,在这里流动 我的心,也跟着漾在其中 敬,在这里飘荡 我的心,却在其中沉淀 …… 因为是淡季的周五,站在帕特农神庙的展厅,诺大一个房间,空荡荡地,只有我和我的小女两个人置身其中,似乎沉浸在远古的锤锤打打的、寂寥又热闹的场景之中,心灵,就是这样,也被捶打着……
先来欣赏我第一次去大英博物馆时叶明老师的一段小视频:
叶老师这段话讲的就是帕特农神庙中的内楣的雕塑。

这是非常隐蔽的一个位置,位于帕特农神庙顶部的内测,即使在这样的不是显眼的位置,也挡不住希腊人对雅典娜的崇敬,不会因为位置的隐蔽而存有些许疏忽之心。为什么呢?大家今天随着我的参观来感受一下吧。
而细看诸少女诸骑士,也各有精神,绝不一律,其间刀锋或深或浅,光影大异。少壮的骑士更像生龙活虎,千载如见。 --------朱自清《欧游杂记》 叶老师在讲解中背诵的段落。
先选两块留存下来的浮雕,可对比朱先生的文字.



“ 唉,为什么不让我慢慢地见到它,而使我骤然站在它的面前,以致惊恐无比呢! ”
这句话是1919年徐悲鸿和妻子蒋碧薇一起刚到欧洲时,在大英博物馆看到帕特农神庙中楣雕展示所发出的,这些浮雕上马的雕刻深深地震撼了他,他连续数日久久站立在这些浮雕前,激起了他画马的灵感。
徐悲鸿曾倾其所有购买唐朝的《八十七卷神仙图》,他认为是由吴道子所画,并将《八十七》和吴道子的关系比作帕特农神庙雕刻和菲迪亚斯的关系。可见出这些雕像对他的影响。
插播一张徐悲鸿的《奔马图》,大家可以跟后面的浮雕中的姿态各异的马匹比较:

帕特纳神庙更是启发了欧洲几代艺术家和作家,从约翰济慈(John Keats)到亨利摩尔(Henry Moore)。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可能是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他在菲迪亚斯看到了志同道合的精神和艺术导师。
大家应该熟悉济慈创作的《希腊古瓮颂》的一句诗:
Lead'st thou that heifer lowing at the skies,( 引领那小母牛哞哞仰叹)
它的灵感来源于帕特农神庙内楣中南部的一块浮雕:

这些雕刻到底为什么具有这么神奇的力量?一个月内去了四次大英博物馆,每次都驻足在这些雕刻之前移步不得,惊叹于每一个线条,或飘逸,或低垂,或冷峻,或飞扬……,洒脱的、矫健的、沉稳的、权威的、柔美的、和顺的、沉默的、激昂的……,都在这些2000多年前的雕刻中展现出来。

内楣浮雕(Friezes)
没有思想作品就没有了灵魂,这些内楣浮雕展示的是希腊文化中的其中一部分精髓。在第一篇文章中,我介绍了帕特纳神庙山墙上的雕塑,其中一面讲述了智慧之神雅典娜是怎么成为希腊的保护神的,如果大家看过希腊神话故事,以及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部分,大家可以知道雅典娜是怎么成为希腊保护神并帮助希腊在特洛伊战争中获胜的,那么很能理解这组浮雕中所表现的对雅典娜的敬拜之情了。
浮雕由当时最著名的雕刻家菲迪亚斯设计,其中有一些也是他本人雕刻,他选择泛雅典娜节(The festival of the Panathenaia)游行队伍做为主题,泛雅典娜节是城市最伟大的节日,以纪念雅典娜女神。这个节日每四年举行一次,持续12天,包括仪式、祭祀以及体育和音乐比赛。庆祝活动在这个月的第28天达到高潮——雅典娜的生日那天。在那一天,雅典人将他们的礼物----一个新的长袍(Peplos)移交给雅典娜,而在这个场景周围坐着奥林匹斯山的十二位主神。游行队伍有378个人物和245个动物(主要是马)。 这些情节均在160米长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雕饰带中展现出来。
这些雕刻总共160米,现在80米在大英博物馆,卫城博物馆有50米,其他的零散地分布在其他的一些欧洲国家的博物馆内。当这些雕饰带过去在高高的神庙上面的时候,普通人是很难近距离观看到了,即使在神庙里,因为太高,也很难像现在这样观察清楚。

西楣
西楣描述了帕纳西亚游行队伍的准备工作,游行队伍从右向左移动,很多的骑士和马,动态各异。西楣共有12块浮雕,其中有两块在大英博物馆,而这两块被认为是菲迪亚斯本人所雕刻。


站在这些浮雕前,你能理解徐悲鸿的感慨了吗?能知道这位一代宗师的画马生涯的灵感起源了吗?
北楣
由右向左的马队,有60名骑手,在这里,骑兵排成十队。通常,每组中的第一个马是完全自由且没有重叠的。
令人惊叹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动作上,尤其是头部的动作上,还体现在手势上,体现在脚上,体现在头饰上,体现在服装上。年轻的骑手有时被描绘成裸体的,有时穿着短衣,或者穿着全套的衣服,甚至是连身衣。






南楣
在南边,游行队伍从左向右行进。展厅展出的主要是马拉战车,以及献祭的牛。
游行队伍从帕台农神庙的西南角开始,在这一列的最前面,我们看到人们牵着献祭的牛,后面跟着一个托盘搬运工,最后是一群长老。接下来的队伍由四辆马拉的战车组成,骑士们排成一列,大约在南、北侧的浮雕上各有十人,每个人都穿着不同的服装,以强调他们在雅典的不同部落。在大英博物馆陈列的只有几块。
刚才说了启发济慈诗歌的那块浮雕就在这面墙上:








东楣
东楣展示的是圣殿最神圣的一面。这里没有献祭的动物,只有神和凡人。此外,这是神庙唯一一面展示女性参与的地方。他们抬着祭祀用的器皿、烧瓶、小瓶、香炉和其他器皿。也是展示向雅典娜奉献新长袍的位置。








好了,基本上欣赏完了帕特神庙在大英博物馆展览的内楣浮雕部分,现在整体来欣赏一下这组雕塑:

顺着墙面整体来看你能看到几个线条吗?
看这个骑兵队,可以看到骑兵的头顶连成的线,他们优雅而此起彼伏地蜿蜒至石头顶端的边缘
马头组成的线也形成一个相似的形状沿着中楣此起彼伏
看着骑兵扯住缰绳的手所构成的线条
由马的前蹄和骑兵悬着的脚连着的线,在下方,有的马的后蹄碰到了底线,有的向上举起,但都没有超过前蹄的高度。
这些线集合在一起,成了几条平行于中楣的波浪线, 就像波动的乐谱,每一个组成构图元素就像 在乐谱上的音符一样,这些线成了构图线,引导着雕刻家的手赋予中楣独有的魅力和节奏, 从这个角度,可以更加清楚地欣赏这些线条,并更好地理解中楣的设计。
骑兵的头有多少姿势,向后,向前, 微微下垂, 焦灼担心,目视前方,颇为自信,沉思……,
骑兵的服饰各式各样: 身着胸口有扣子的斗篷,肩膀上有扣子,穿的最多的是长袍, 有些人赤脚骑马,有些穿着靴子; 有戴着帽子,有的戴着头盔,有的头什么也没戴 ,有的系着一条缎带……
美,在这里流动
我的心,也跟着漾在其中
敬,在这里飘荡
我的心,却在其中沉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