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沉浸时代:我有特殊的看戏技巧

和电影、游戏、艺术产业三个大佬相比,戏剧是个小可怜。
以美国市场为样本:
2017年,整个北美电影市场售出104亿美元票房(平均票价8美元);美国艺术市场2017年成交额为266亿美元(其中上亿的高端市场表现最好);美国游戏市场在2017年的规模达到了270亿美元(King of the World)。而同一年的戏剧会演期,整个百老汇只卖出了17亿美元,其中音乐剧贡献了14.4亿门票,约1300万观众观看了演出,平均每张票是123美元。
戏剧市场似乎陷入了“TeamLab”一般的咒语:资产重,团队大,受众群体却相对狭窄,辛苦巡演一整年的收入,不如人家艺术圈拍卖一张罗斯科的画。但现在,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浸没式/沉浸式戏剧似乎带来了弯道超车的希望,或许有一天我们终将习惯走进戏院,沉迷在真真假假的幻象中。
到底“先进的科技plus创新的表现手法”在我们心中价值多少金币呢?
💰💰💰
《蛙人》(Frogman)

早在去年中间剧场的科技艺术节上,英国Curious Directive剧团就完成了这出VR沉浸剧的中国首演。
故事围绕一宗二十多年前的旧年疑案展开,珊瑚礁女科学家的父亲被指控于1995年谋杀了她的13岁好友,观众作为陪审团的成员参与审判,并通过VR眼镜在女科学家的童年记忆与现实法庭之间切换。
演出后口碑有好有坏,抱怨主要关于技术本身。因为VR戏剧仍处于实验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整场戏都戴着头盔会很累,但不断重复的套上/取下头盔又会使人感到疲倦;全景视角也不利于观众及时跟进剧情,容易漏掉重点;设备的问题可能导致声音、图像、画质不尽如人意。当该剧在今年3月的香港艺术节上再度登场时,又有人评论澳大利亚口音难懂等等。
总之,戏剧创作者还需要更多的探索才能如驾驭马车一样驾驭新技术,《蛙人》也逃不出以上的难题。但Curious Directive剧团存在的意义就是致力于科技与舞台的融合。期待他们攻克技术难关,制造出令人着迷的内容。
沉浸金币池:60枚💰

🔻
《金钱世界》(£¥€$ (Lies) )

来自比利时实验剧团Ontroerend Goed的新作品同样登陆了今年的香港艺术节,这是他们的亚洲首秀。与其称之为“互动戏剧”,不如说是一场“LIVE游戏”。赌场式的场景设置,每张桌子代表一个国家,桌上使用该国的货币,每个观众都是一个银行家,荷官(演员)象征着政府或智囊专家,控制、帮助、提示银行家们的行动。
在黑幕笼罩的赌桌上,观众将通过金融、贸易、投资、借贷、融资、并购、赌博等各种神操作,感受人生/财富的高低起落,风云变幻。你得调动起自己全部的阴谋诡计、贪婪无餍与杀伐决断,把道德与废话丢到一边,全神贯注的去梭哈。
这个剧不会让观众学到多么高深的财务知识,或认识到多么真实的全球金融系统。它最大的乐趣在于给了观众主动参与情节的权力;无数种发展的可能性;提供坐过山车式的心跳回忆(此处混入了什么?);以及最后经济崩盘时在大脑一闪而过的惊悚念头:究竟是我们在玩游戏,还是我们在被看不见的手玩?
来自观众的抱怨是,剧组过分重视营造快感,却没有表达清楚货币与信用体系的运转,以及危机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但如果你本身就具备金融知识,或者很熟悉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对你而言也许就是怀着一脸剧透的微笑,陪演员走完这个流程吧。
沉浸金币池:70枚💰


🔻
《887》

同为2019年香港艺术节引进的作品,加拿大“剧场巫师”Robert Lepage将自己的童年回忆以独角戏的方式搬上了舞台。那是1960年代,他们一家子(当计程车司机的父亲、做家庭主妇的母亲、患老年痴呆症的祖母,以及两个兄弟姐妹)住在魁北克市Murray大街上的887号住宅楼里。
观众的屁股甫一落座,Robert Lapage就站在什么都没有的舞台上告诉大家:“节目还有几分钟开始。”
他说话的中途,被邀请去一个蒙特利尔的活动上朗诵诗歌,但他却无法背下这首诗。于是他尝试着启用古老的“记忆宫殿法”——去回忆一个熟悉的地方,每一小片区域归纳为一个想要记住的东西——来记住这首诗。于是观众们紧随Robert Lapage一同穿越回了他的童年,穿越进了那栋887号民居建筑。
旋转舞台一会儿带你进入Lapage家狭窄的公寓套房,一会儿带你参观整栋楼的外立面, 一会儿是卖奶酪肉酱薯条的柜台,一会儿是Parc des braves公园模型,一会儿是真实尺寸的房间,一会儿是如同娃娃屋般的缩小比例复制空间……如同电影镜头般切换自如,精巧至极。
直到最后灯亮起,我们的情感也与Robert Lapage一道,将那逼仄的小公寓重组成为了宏大的记忆宫殿,每个人都长久沉溺在对童年、对逝去的时光、对离开的故人的惆怅追思中。就如同此前曼谷CITY CITY展出的Navin Rawanchaikul个展一样,艺术家将自己个人化的情感与记忆,最终转换成了大众的情感与记忆。
这个剧并没有多么高级的科学技术,甚至也不算真正的的“沉浸式”。它只是利用机关装置对人实施心灵上的捕获,把观众拖进它的情感黑洞。
顺便提一句,Robert Lapage还制作了一版《魔笛》会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那会是机械迷城版的爱情童话么?
沉浸金币池:50枚💰


🔻
《又见平遥》

纯正的土味Immersive,有潜力变得很有趣,可惜它没做到。
剧情讲述了一个充满封建糟粕的糟心传奇,故事里有直男有烈女,有恩义有勇气,有宗族有祠堂,有香火有血脉,有舍生忘死也有猥琐卖弄。按现代人的价值观来说就是极端“政治不正确”。除了大量攻击男权主义和物化女性的批评之外,也有人呼吁这部剧是在“尊重历史”,还有人试图深挖“共情”的部分,渲染中国人对“回家”的执着。
其实这个主题更适合黑色幽默的方式,让夸张与深沉交织,讽刺与自嘲共鸣,不要依赖于廉价的猎奇和脑残的煽情,也许就没有这么多群嘲了。
回到“沉浸”部分:场景不精致(县级影视城既视感);没有Dress Code或面具之类,观众甚至可以举着手机冲台上演员拍(拼盘演唱会既视感);服道化很一般(贫穷剧组既视感);互动方式比较简单,比方你站在包子铺前,老板冲你吆喝,探入青楼瞅被推出来,跟着送镖师的队伍一起起哄喊号子之类(乡坝庙会既视感)。
但如果你去平遥旅游还是推荐去看的,毕竟来都来了。
沉浸金币池:40枚💰

🔻
《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

在沉浸式戏剧的世界里,“不眠之夜”必须拥有姓名。
坐标魔都或者已经在纽约看过的贵族们,请略过此段来自网络的简介:《不眠之夜》以黑色电影的视角演绎了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麦克白》。观众们戴着面具,随着自己的步调穿梭在这个史诗般的故事中,自由选择他们想去哪里以及想看什么,每一位观众的体验历程都是独一无二的。
有人像吸粉一样刷上瘾了,企图解锁每条支线;有人凭借风骚的走位精简的装备和鲜艳的红领巾,专程撩拨演员,蹲守1on1的互动机会;当然也有人觉得懒得提前做功课导致体验感差;或者缺乏指引全程懵逼;还有人以为自己当晚去了趟大型密室逃脱。
但我们不能否认这部作品让戏剧界走进了新时代,从此第四面墙只存在于传说中,我们也开启了特殊的看戏技巧。
沉浸金币池:90枚💰

还有许多国内可以看到的沉浸式戏剧就不一一叙述了,大部分都会让你觉得值不回票价。
不过既然您已经阅读到此处,系统自动掉落一个羊皮卷轴,上面写着传喵星人不传汪星人的秘笈
——
看沉浸, 去伦敦!
🚌...

在那座雾都的西区,你可以体验成打的沉浸式戏剧:不管是想经历一次爵士之夜冒险,还是体验被僵尸追逐的恐惧,玩一把烧脑游戏,被关进soho区的复古酒馆,在罐子里时空穿越,在小餐厅里拿着智能手机戴着耳机感受悲伤的进程,穿成1920年代的装扮步入盖茨比的华丽派对跳舞喝酒,以六人为一组共同游历五间奇怪的房子,或者与怪兽共进晚餐🍴……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去伦敦看戏
怎么买票 !?
💳
你可以 ⇣
关注公号:铁皮狮子 tippi-the-lion 获得更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