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需要挫折教育吗?
查看话题 >17岁高中生跳桥背后的真相:我们到底要用多少代价才能学会好好说话?
1
前段时间,17岁高中生跳桥事件几次登上了热搜。
知乎上面有人问,从家长或未成年的孩子角度,你如何看待上海卢浦大桥「母亲批评孩子后孩子跳桥」这件事?
高票答主讲述了自己12岁的事情。因为一件已经不记得的小事,他当年差点跳了楼。
过了一段时间后,答主拿出当地的一份报纸给父亲看。新闻里面的小孩因为不堪家庭的责骂最终跳楼自杀。
答主将这份报纸拿给父亲看,父亲却说:
你拿来给我看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我骂你,你就要跳楼咯?
答主支支吾吾地说不是,可父亲却说:
那你想干嘛?想跳楼?你就去跳啊。
多年以后,答主问父亲,当时为什么没有阻拦他跳楼?
父亲很理性地说,
拦了你一次,你以后有什么事情就会都想着用跳楼来威胁我,我还怎么管你?
过了一会儿,他又补充说道:
而且,反正你也不可能跳。
2
我看了这个回答,突然想起多年以前的一个下午。同样因为一件我早就忘了的小事,我和我妈也起了争执。
争吵中,我妈说了一句:
你怎么不去死?
讲真的,直到现在打出这句话,我的手都还会颤抖。我家当时住一楼,所以我没有像他们那样选择跳楼,而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了卧室,拿出了家里的剪刀。
我把剪刀放在手腕上,问我妈:
你是不是真的要我去死?
感谢我妈没有像答主的父亲那般只是冷漠地等待着我缴械投降。我妈立刻冲了过来,夺走了我手中的剪刀。她说:
我让你死,你就去死吗?你这会儿怎么这么听话?
是的,我没死成。但不得不承认,知乎那位答主的父亲,至少有一点还是说对的。这招的确很管用的。直到今年春节,我妈逼我找对象的时候,我还是能够用一句,「你再说这个话题,你信不信我立马去跳楼」,就轻松躲过了家里所有的催婚。
但我比谁都清楚,我之所以这么幸运,不过是仗着,「我妈爱我」超过了「我爱我妈」,不过是仗着在这场情绪与理性交锋的赌局中,我比那个跳桥的高中生多了一份幸运。
3
在关于17岁高中生跳桥的争议中,有很多人将问题归结于原生家庭,归结于母亲的教育方式。我并不反对这种说法,但是,我们又有多少人有资格指责这位母亲呢?
2014年,奥美广告受委托为台湾远传电信拍摄了一组广告片。他们以拍摄广告的名义邀请了不同的家庭来试镜,其实真正的目的是想要测试语气在家人交流中的重要性。
摄制组在一方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另外一方用曾经“不好”的语气和情绪来和对方讲话。在镜头前,毫不知情的家庭成员在通话结束后的真实反应惊呆了所有人。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个小女孩。
因为拍摄已经开始,而妈妈迟迟没有出现。小女孩便打电话问妈妈在哪儿,妈妈却说:
你在干嘛,我在骑车,就快到了,你等一下。
第一次被妈妈挂掉电话的时候,小女孩已经表现出非常委屈的状态,并告诉爸爸,打电话给妈妈,结果被妈妈骂了。过了一会儿,当小女孩再次拨通妈妈电话的时候,妈妈几乎是吼着说:
怎么啊,你很烦欸,一直打,我就快到了!
最后,妈妈直接挂掉了电话,小女孩低下头直接哭了。
只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如果不是有镜头的记录,妈妈甚至不知道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就能够让孩子承受莫大的心理压力。而这场真实的测试,不过是我们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一个缩影。
除了小女孩,另外一位女儿对待父亲的语气,同样令我印象深刻。女孩的爸爸在听到电话被挂断后的失落,仿佛让这位父亲瞬间苍老了十岁。
女儿最后哭着拥抱了父亲。她说,我不晓得我还有几年的时间可以像这样子听到他们讲话。
在这场测试中,几乎所有人都有着正常和谐的家庭关系,其中不乏曾接受高等教育者。但在测试结束后,几乎所有的测试者,在看完对方的真实反应后,都会冲过来主动和对方道歉。可生活根本不是测试,我们有时候连道歉的机会都没有。
17岁的少年纵身一跃,留下母亲在桥边捶胸顿足,今后余生都要与愧疚为伴。生活的残忍在于,每一秒都是真实上演,从来不会给我们机会重新再来。
当我们怪责少年的母亲时,我们又是否拿出了足够的耐心来面对家人呢?
4
我小时候经常和我爸吵架,每次我都觉得自己特别有理,直到上高中,这种吵架还会在我难得回家的那几天里不时出现。我曾理直气壮地质问我爸,你凭什么要吵我?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我爸大声对我吼道:
我吵你了吗?我吵你了吗?我只是说话声音大了点。
那一刻,我崩溃到大哭不已。但我哭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多年的委屈,而是因为,作为最亲密无间的家人,为什么我们连最基本地控制情绪、好好说话都做不到,为什么我们家会走到今天这个局面,为什么作为父女的我们一定要走到此时此刻这一步才肯善罢甘休?
长大后参加工作,特别是近年以来,总是压力特别大。有时候回到家,我真的只想躺在床上刷会儿手机,我妈的消息总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一会儿问这个,一会儿问那个。好几次,我都草草回复了事,并特别告诉她,我正在忙,能不能不要发消息了。
其实每次这样说完,我都挺后悔的,但是话这种东西,说出了口,便没有了退路。我能想象我妈在屏幕前的失落。有时候,也会陷入深刻的反思,为什么我能对一封工作邮件的措辞,斟酌再三,却不能给我的父母多一点的耐心,多一点的时间?
你知道这场17岁少年跳桥的悲剧背后最可怕的真相是什么吗?
不是好好说话的重要性,不是能不能多一点点耐心的重要性,更不是换个语气的重要性,
而是,如果你能用语言就伤害到我,无非只是因为我在乎你。
而我如果能够用语言就伤害到你,无非也只是因为,你在乎我。
为什么我们偏偏要把最重的话说给最爱的人呢?
这场悲剧真正可怕的真相是,如果语言是一把利刃,那我们只能伤害到爱我们的人,也只能被爱我们的人而伤害。
所以,你能好好和我说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