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在我日常生活里留下的“后遗症”
查看话题 >这个展览会好吗?上海4月十个美术馆展评,站一天再说
港真,本次上海刷展正逢淡季,总体少了以前的冲击和感动,多了一些思考空间。无论如何,先记下来。本文灰字为展览资料摘录,黑字为个人独立不成熟的感想。
托比亚斯·雷贝格:
如果你的眼睛不用来看,就会用来哭
2019年3月23日-5月26日
30-50元
上海外滩美术馆
黄浦区虎丘路20号
德国艺术家托比亚斯·雷贝格(Tobias Rehberger)为上海外滩美术馆量身定做的数件全新委托作品和大型场域装置。通过创造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物件和环境,Tobias 持续开拓新的生产技术和社会干预形式,探索我们如何与空间互动并感知日常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联系。
Tobias 擅长以公共场所或日常使用的物件为创作元素,在美术馆各个楼层分别设立了肉铺、花艺、茶馆、酒吧和公共招牌等。其中许多作品探索了集体记忆和文化迁移的概念,突显了概念在不同语境中流通和转变的方式。

把这个放第一,确实因为这就是我上海的原因——我被邀请成为上面这个活动的讲者。其实这事本身和我对这个展的疑问是一样的,当艺术失去了它的“艺术严肃性”,它还是艺术吗?幸好我现在发现5月4日的活动讲者是学术大神沈语冰——这成了我的安抚剂。

也许只是我太执着于形式。这个展本身太好玩!让我迷失于表面:
毕竟!Tobias 是那位超级有趣的基彭伯格的弟子!
一楼肉铺:肉本来就是我的最爱,而肉Brunch竟然可以是这样一个形式,让我吃着我最爱的火腿,那么多人认真听我天马行空地说着我喜欢的艺术家、静物画和德奥历史。
二楼花艺:用不同的花瓶来表达对朋友的印象这种做法,比标签好太多了。人和人之间的符号哪有那么容易相通?然而当我看到Tobias用了也是我最爱的巴巴爸爸形态做他自己的花瓶时,竟然发现通了!
三楼茶馆:不对没有去过的朋友们剧透了,PeeTea的味道真的不要太好。
四楼公共招牌:我借此在老上海混合了一个闪烁闹鬼风的一粒沙乌叔版《阴霾渐袭》。
六楼酒吧:是艺术家获得威尼斯金狮奖的作品的延伸版本。酒吧本身就是我的天地,再加上我很喜欢的撞穿地球另一端的阿根廷太阳梗,完满了。

竟然这样轻松愉快地就找到共鸣,这就是我产生怀疑的地方了。但也许,我还没有完全用好我的眼睛吧,毕竟我又表面满足了,毕竟在让我分享肉背后的故事时,我才发现我对肉的了解还不够深。
陈福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
2019年3月21日-6月23日
免费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
陈福善(1905-1995)是香港现代艺术史中举足轻重的奇人,他身兼艺术家、艺评者、教育者、策展人等多重身份。此次展览将完整地梳理陈福善不同时期的风景、人物、抽象、拼贴等百余件作品,向观众揭露其富于变化、不拘一格、自成一派的艺术创作。

因为 spRachel 在2017年3月就在香港初遇了福伯的画,所以这次是一次开心的重逢——香港的那一次,我对他毫不了解,啧啧称奇!回去才认真调查和写了文章 Jazz with Luis | 他从未走远,却用神笔遨游宇宙。所以上次是自下而上的感受,这次是自上而下去看更多细节。
有个小插曲是我发现PSA竟然在「一条」做了推广。那篇知乎的评论是车祸现场了(知乎没有像公众号那样筛选评论),也让我再次思考自己的判断和真相到底相差多远。

福伯给我带来的那种香港的流金岁月和光怪陆离感依然存在,以前我以为自己喜欢他是因为比较了解香港历史,但艺术史的故事又真的是那样吗?福伯在香港画坛曾经的「身居高位」,他真的是最好的吗?突然我疑惑了。如果有机会,我还是要去看看那个时代和地点的作品,再来判断他到底在时代中是怎样的角色,是庸俗还是超脱。
设计为何:托尼克视觉设计展
2019年3月30日 - 2019年6月2日
免费
通过展出托尼克(thonik)于过往25年间的设计作品,展览将挑战平面设计作为一种媒介的本质与意义,以及设计工作者在这个时代所扮演的角色与担当。
展览理念与结构来源于托尼克的同名出版物《设计为何》。围绕“激进”、“观念”、“民主”、“我们与他们”、“系统”、“独立”、“露出”、“公共”、“影响”、“赋权”、“改变”11个关键词,展览在11个独立空间中呈现了托尼克过往及开展中的项目,邀请观者在漫步、穿梭、观看的过程中体验设计的力量。

这个展对我来说最大收获是展示的形式,那既是屏幕、又是分隔、又是通道的帘幕。最有趣的是,正是因为我这个人已经不够“激进”了,才没有第一时间敢穿过那个屏幕吧。

喻红:娑婆之境
2019年3月9日—2019年5月5日
通票100元/人
龙美术馆(西岸馆)
上海市龙腾大道3398号
此次展览是对喻红的作品全面深入的展示,将继续追索她的创作脉络,包括她通过新途径对于新的场域的绘画表达。展览将艺术家的世界如一出四幕剧般展开,同时呈现多个平行宇宙的不同时期:“重生之时”、“贯穿喻红艺术生涯的‘肖像’系列”、“半百”、“目击成长”。

和看福伯那个展一样,我在看此展前也受到一些不好评论的影响,我又怀疑了。对这种相对直白地诉说个人典型的故事以引起同代人共鸣的目的,如果以纪录片和纪实文学的形式,我是接受写实的,但我并不是很欣赏她以绘画也这样做,甚至做成VR也有敷衍之感......可能因为我本人对她的个人故事不够共鸣吧。但我对时代故事总是感兴趣的,所以后来变成看时代记录和氛围重现了。
另外几个的展的重要展品此前都在龙美看过了就没有太大感觉。我有点怀念那个以前每一次来龙美都异常兴奋的我。
张恩利、Oscar Murillo 个展
2019年3月22日-2019年5月31日
40-70元
chi K11 美术馆
淮海中路300号K11购物艺术中心B3层
张恩利的空间绘画装置作品,打破了当下流行的装置艺术放弃绘画、只堆放物件的范式,成为了一种以绘画为主要手段和语言的装置作品。步入他的“画”,我们站在了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空虚之中,房间(工作室、卧室等)里被移走的各种物件所散发的存在感,以及不在的寂寞,都是通过过去存在的种种痕迹来诉说。这种在有无之间所展开的思维活动与视线活动,大大刺激了我们对存在这一命题的思考。
出生于哥伦比亚并在多地生活的穆里略,以其富有创造性和流动性的艺术实践闻名,他的创作媒介包括绘画、纸本、装置、行为、现场活动、合作项目及视频。整体而言,他的作品体现出对于文化交流概念的持续关注,并强调那些思想、语言甚或日常物件在其中被展示、流转且日渐混杂的多重形式。

张恩利最有特色和魄力的两张画在“工作室”内。他关于痕迹的说法我很喜欢。那个犹如马戏团一般的自制工作室地板,更是成为一件作品和本次展览的主视觉,说的也是“痕迹”。而他在美术馆的白墙上创作的痕迹作品,因为我此前看过一件徐震的类似作品,反而没有太大的感觉了。看介绍,他是希望观众的身影“痕迹”与这些作品互动,但好死不死我刚刚在香港看完阔思的个展,也有相似的理念。没关系啦,没有了奇观,至少还有美观。

穆里略的作品,可惜当时现场在回复工作上的微信,没有把说明很好看进去,共鸣不深。只注意到《集体资源》中呈现的人偶“民工”特别cult,那原来艺术家与故乡哥伦比亚的当地民俗特色的结合。如果沉下心看,那么在飞机上创作的《飞行》系列作品也应该是很有趣的。

夸尤拉个展 “非对称考古学:凝视机器”
2019年3月23日- 2019年6月2日
50-100元
昊美术馆
上海市浦东新区祖冲之路2277号1-3F(近申江路)
“非对称考古学:凝视机器”是常驻伦敦的意大利艺术家夸尤拉(Quayola)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展览对过去进行了重新想象,通过机器的视角再次发现自然。在夸尤拉的作品中,希腊化时期的雕塑、古代大师绘画和巴洛克式建筑等古典艺术形式偏离了原有的图像语义,再生成为数字抽象作品。

最开始当然是因为“考古”这件事击中了我。如展览标题,这是一个科学的大型考古和怀古现场。足够巨大的空间和绝少的人流增添了神圣感,减少了我对那种low poly呈现感的小鄙视(虽然从形式颜色上分析似乎也没什么不对)。
莫奈花园的部分可以看很久,但被好多人当作 teamlab 在挡着拍照了。另外不爽的是,导览手册上的11号展品,我怎么都找不到,问了三个工作人员都不知道......

《雕塑工厂》,2019 图片©昊美术馆
《雕塑工厂》是这次展览的核心展品,占据了展厅最显要的位置。一只大型工业机械臂在展览现场不停地雕刻着巴洛克时期的贝尼尼经典作品《普鲁托与普洛舍宾娜》。而沿着四方形的玻璃房外依次摆放的是,普鲁托与普洛舍宾娜的头像,展示了一块粗糙的材料到人脸从中显现的过程,却没有一件是完整意义上的雕塑。它是一项通过机器对古典雕塑进行的持续研究。受米开朗基罗“未完成”这一美学风格的技术启发,这件装置探讨了形式与物质、真实与虚拟、新与旧之间的张力。
工厂使用的是高密度泡沫塑料,为了让观者看清原材料的逐渐被雕刻的过程,那种钻子的感觉真是让人着迷。可惜那几个完成度最低的作品无时无刻地在提醒我数码的存在。

《地层》,2019 图片©昊美术馆
《地层》项目由一系列影像装置组成,作品运用现代技术对经典形象进行了再次想象。古典大师绘画和巴洛克风格建筑由计算机对其形象外观进行分析,意在基于美和完美的普遍规则创造出新的当代抽象作品。而这次展出的是这个系列中的两件作品,分别是以意大利罗马耶稣堂的标志性天花板为基础创作的《地层#1》和以法国里尔美术宫馆藏的鲁本斯标志性的祭坛画为重构对象所做的《地层#4》。
在进门处的天花板和《拉奥孔与儿子们》实在太讨喜了,只为了这个也让我把这个展定为本次最爱。只是我又开始疑惑,我喜欢的似乎还是原来的天顶画和拉奥孔吧?这个展应该是为了让人看清这个表象背后的实质?那么,我发现我其实并没有真的看懂这个展。
平行:埃文·奥拉夫
2019年3月2日-5月30日
30-40元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 2555 号-1,近丰谷路
呈现了荷兰著名摄影师埃文·奥拉夫最近十五年创作生涯中的近五十件作品,其中数件作品皆为首次在中国展出。

老实说,我觉得近几次SCoP的展感觉都有一点雷同和讨好。这就是优秀的杂志摄影吗?因为我不懂,只是说下我个人感觉。
我最喜欢的作品是下面这张现场海报作品新克尔恩浴池。首先是视觉上,小丑、泳池和光线显然都是我杯茶。再看介绍,这竟然是戈林的泳池。我就想起了《铁皮鼓》里的小丑,想起了泳池的德语就是bad,想起了我上周才看完的《帝国的毁灭》......这到底是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呀?

新克尔恩浴池,《柏林》系列,2012 © Erwin Olaf
另外一件我觉得有趣的作品是下面的《悲伤》系列,主要是因为摄影师参考了伦勃朗和维米尔的用光。而内容上我更喜欢摄影师提到的「我受洛克威尔启发设置了一个布景,可是50年代的幸福时光再也不会重现」。是的,只是沉溺在制造出来的华丽表象,并没有什么意义。

《悲伤》系列
后当代城市自白7019
2019年1月25日—2019年5月8日
40-80元
上海当代艺术馆
南京西路231号人民公园7号门
展览邀请八位国际涂鸦界重量级艺术家,以全新的视角,剖析当下时代精神,从城市人文到街头文化等多重话题,为国内观众创作最具有时代精神的前卫艺术展览。

以为这个展会很街头,发现并不是。可能因为展馆本身的气质限制,我感觉不如上次Seth的《儿戏》,《儿戏》还留下了一个涂鸦在三楼呢。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Vhils 的作品,可能因为他不用涂料,而采用锤子、冲击钻、硫酸甚至炸药将巨幅肖像雕凿到墙体上的做法更让我感到冲击吧。

上海玻璃博物馆
宝山区长江西路685号
“玻璃,总是要碎的。”以这句谚语为出发点,展览“破碎”,将探索粉碎、破碎和破裂的事物,能如何道出心碎、希望,及两者之间的一切。展览呈现21项装置作品,将从不同的视角探索“破碎”的内涵、隐喻及无限可能性。所有作品均以玻璃为核心介质,并作为无数语言中最为强有力、并且反复出现的隐喻;此外作为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音乐,也将在展览中施展不容忽视的情感力量。
以上是年度大展《破碎 BRKN》的简介。此展属网红展范畴,我并不想评论。难得带AR互动却不带安卓玩。更无法评论。可惜这次碰巧没有遇上其他临展,好像之前几个还不错的。这个博物馆本身我也是第一次去,还是更推荐它的常规展,如下图。

融合,Tobias Gremmler,自拍 by spRachel
常规展非常详尽,兼具科普和艺术之外,还有玻璃迷宫和烧爆玻璃表演,想必玻璃爱好者会非常兴奋的。
连我都被包含“折射光”“高温”“火焰”三part的互动装置《融合》小感动,仿佛变身比尔·维奥拉作品里的火女,又一下跳入深海当中。这体验可比某TL的花花世界好多了。
观复博物馆
上海中心大厦37层
出于记忆的错乱,我以为自己已经来过,却发现原来我连世界第二高楼都是第一次来。博物馆设有4个固定展厅:瓷器馆、东西馆、金器馆、造像馆,以及一个临时展厅。

瓷器馆还是最让人关注的,毕竟是我喜欢马爷的初心。不同于以往都在看整个陶瓷史,以及聚焦于官窑,这个展馆集中在宋代及前后的民窑,即北方的磁州、耀州、定州、钧州;南方的饶州(景德镇)、吉州、处州、建阳。也是开了另一种眼界。其中影青和梅子青真是好看到让人流泪呀。不愧是用色最得我心的宋朝了。马远|水是永恒

而那边厢的金器馆则是闪瞎人了,连我这本来一直对金器没有好感的都忍不住盯着看了好久,感叹那薄如蝉翼的精雕细琢。而整个展厅的陈设,仿佛让我回到了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皇家珍宝馆。
出于非常个人的原因,我没有去看同期的王兵影像收藏展、慕夏展、草间弥生展和东京富士美术馆收藏展,而是花时间终于制霸了几乎所有画廊。这几天会再分享一篇,请期待~
© 本文版权归 spRachel雷切尔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