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几个观点
这几年,不务正业读了不少书,有一些经验之谈。
1、书非借不能读
去图书馆办一张借书证,一般的书可以借着看,特别喜欢的可以买来收藏。
其一,可以亲自鉴别好书与普通书,只有好书才值得购买,那些普通的书没有收藏与购买的价值。每年出版的书籍多如牛毛,你不能都买下来,即使图书馆也会甄别购买。
其二,可以节约资金,如果你买了一本很差的书,而且还不便宜,你终究是会后悔的。在没有翻阅之前就冲动购买是不理智的,尤其是新书。如果你钱多的用不完,大可以随心所欲。
从图书馆借书还有一个好处是,你看书的速度要比自己买的书要快,因为图书馆有一个借书期限,在期限内必须归还。一般借期是一个月,可以续借一个月,也就是说,你有2个月的时间来读完借的书。如果超过2个月,就会产生罚款,一般每天几毛钱不等。
因为有租期和罚款的条件制约,很多人都会在租期内读完所借的书,相比自己买的书,因为已经属于自己所有,从时间上来讲没有紧迫感,所以也就无所谓什么时候读完。有些可能买了几年的书都没读过,人都有拖延症,可以从心底里认为以后再读没什么问题,这点我是深有体会。几年前买的书,到现在还没有读完,没有紧迫感和限定期限,有些书注定会孤零零地躺在那里。
这两年来,我已经很少在网上买书,日常所看的书大都是从图书馆借。图书馆里有很多好书,它像一个宝藏等待你去挖掘,学会用好这个宝藏。
2、电子书或纸质书
纸质书并没有过时,也还谈不上被淘汰,虽然电子书发展迅猛,但二者是一种共生状态,纸质书暂时不会消亡,它是知识最广泛的展现形式。
我个人更喜欢看纸质书,我所读过的书95%是纸质书,我情愿买书也不买kendle,我从心理上感觉不到那种读书的感觉,虽然它有很多优点,可以储存上千本书,但人一次看不了那么多,书毕竟是一本一本的读。
当然我并不反对用电子设备读书,因人而异,只要是读书,无关什么设备,都是极好的。
我有用iPad和手机看完一本书的经历,通常是在手边没有纸质书,而自己又想去读书的情况下,手机里保存的电子书这时候就派上用场了。
一般我出门,书包里至少会装上一本纸质书,等车的时候,地铁里都会拿出来读。
读书不分时间和形式,适合自己的最好。
3、读什么书
自己喜欢最重要,而不是听谁说。
在学校会按照老师的要求读什么书,工作后你有自己选择读书的权利,一切在于你的兴趣。
如果你喜欢文学就去读文学,喜欢经济就去读经济,言情武侠你都可以读,读书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自己喜欢就好,只要有收获,能给你带来启发和改变就行。
从古至今,已经出版的书籍上百万种甚至更多,在你有限的一生中不可能都读完,选择很重要。有些书你从来没听说过,有些书你这辈子都用不上,选那些自己喜欢的,对自己提升有帮助的书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这个他人决定不了,只有读过才知道,读什么书,自己有发言权,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
读一本书就是一次探索之旅,好书带给你无比愉悦、激荡人心的感官体验,它激发你的灵感,让你变得和先前不一样。
读书之路就是探索之路,路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4、读书还是听书
这几年听书的项目很多,从得到的每天一本书到樊登读书会,从喜马拉雅到荔枝,还有很多个人读书栏目,听书的资源也越来越多。
忙碌的现代人没有时间拿起书本,于是有声读物就应运而生了,知识付费的时代,人们也愿意为听书付费。
但我想说的是听书只是读书的一种补充,并不能完全代替读书,我更推崇的是自己去读,只有这样你才能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尤其对于好书来讲。
听半小时的浓缩书,你只有观点,这观点还是别人告诉你的,少了自我发现和探索,效果和意义差了许多。
听书只能作为读书的补充,不要依赖于此,要知道别人帮你做,你成长不了,路是一个人走出来的,饭是一口一口吃的,如果填鸭式的喂你,就享受不到美食的乐趣。
开车,做饭,洗澡,洗衣服,做家务的时候,听有声书不错,合理利用了时间,可以一心二用。
我不拒绝有声书,用上面的时间我听了上百本。
好书我会亲自去读。
章辞 ∣品牌 策划 文案 设计 营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