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札记
晋武帝
初,文帝将亦立世子,属意於攸。
司马攸是炎的兄弟,但由于景帝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嫡长子,死得早,却没有子嗣,便把攸过继给师那一边,特别宠爱。
所以,攸和炎之间,势必有一场夺位之争,何曾等绞尽脑汁地以司马炎品德高尚、长相奇异、名字有火德等缘由,来劝说司马昭传位于炎。
再看后来的何曾,司马炎继位晋王后,成为晋国丞相兼侍中。晋朝建立后,拜太尉兼司徒,迁太宰兼侍中,封朗陵县公。朝会之时,剑履上朝。
再加上司马氏的政权本就是在世家大族的拥戴支持下取得的,炎即位后,便在政治、经济上给予这些大族种种特权,再加上选官制,世家大族的实力越来越强大,形成了门阀制度。
司马炎接受禅让,经常把虞舜、夏禹拿来与自己做对比,不知道是不是篡了曹魏怕史书留下坏名声,后面做了很多事,比如修建太庙,都拿顺应天命来说事,有司奏:“大晋继三皇之踪,蹈舜禹之迹,应天顺时,受禅有魏,用前代正朔服色,如虞遵唐”
炎七月初五营建太庙,十一月十七日便迁徙祖先牌位进太庙。
紧接着,立皇子衷为皇太子。诏曰:“朕以不德,托于四海之上,兢兢祗畏,惧无以康济寓内,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于置胤树嫡,非所先务。又近世每建太子,宽宥施惠之事,间不获已,顺从王公卿士之议耳。方今世运垂平,将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使百姓蠲多幸之虑,笃终始之行,曲惠小仁,故无取焉。咸使知闻。”
又增加朝廷官员的俸禄,准许军中士兵奔丧。
禁制国内占星望气等巫术。
重修晋法,简化刑律,致力德化。
由此可见司马炎极其会作秀,但善听取民生,重视风评,知道司马一家在百姓口中的样子,所以会表现出以德服人的样子,不滥杀,重视子民,所以晋书评司马炎宇量弘厚,造次必予仁恕。
倒是不同于上两位司马氏。
有一篇耳熟能详的《陈情表》,就是侧面展现了司马炎的胸怀。
统一东吴后,天下一统,内外安定,东西南方五十多国夷族来朝进贡。本来是大好的发展经济的时期,偏偏司马炎对待经济方面重农抑商,要求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禁游食商贩。可偏偏世家大族,如王凯石崇这两位,行为奢侈到恐怖,人民对金钱崇拜,社会攀比风盛行。
此时司马炎又对实施政治方案感到了厌倦,终日沉溺在游荡宴乐的生活中,放纵淫乐,据传后宫宫女万人,每夜只好乘羊车随缘挑选侍寝的宫女。
世风日下,武帝又贪于享乐,旧臣宿将纷纷老去,门阀势力越发强大,清谈之风开始盛行,门阀依靠清谈选拔官员,因为宠幸皇后杨氏,导致最后杨骏密藏诏书而不宣,最终武帝死于含章殿,终年五十五岁,身死之日,又是祸乱开端之时。
还记得最初修改晋朝法度的那篇诏书
曰:“郡国守相,三载一巡行属县,必以春,此古者所以述职宣风展义也。见长吏,观风俗,协礼律,考度量,存问耆老,亲见百年。录囚徒,理冤枉,详察政刑得失,知百姓所患苦。无有远近,便若朕亲临之。敦喻五教,劝务农功,勉励学者,思勤正典,无为百家庸末,致远必泥。士庶有好学笃道,孝弟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进之;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长悌于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罪之。田畴辟,生业修,礼教设,禁令行,则长吏之能也。人穷匮,农事荒,奸盗起刑,狱烦,下陵上替,礼义不兴,斯长吏之否也。若长吏在官公廉,虑不及私,正色直节,不饰名誉者,及身行贪秽,诌黩求容,公节不立,而私门日富者,并谨察之。扬清激浊,举善弹违,此朕所以垂拱总纲,责成于良二千石也。於戏戒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