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近代社会理论基础 笔记
公开课,迂腐的老教授说,查理二世had quite a few children, I don't know if he loved child, but probably he liked the technology.
公开课,现代社会理论基础:洛克对君主合法性提出质疑,ruled by majority也是他第一个提出的,虽然他没有对majority做清晰的界定。他也提出了分权,separation of power, check and balance. 从自然状态下推论政治权利的起源,是个聪明的做法。保护自己,牺牲部分权利产生了政府 针对霍布斯基于scarcity hypothesis推出王权,洛克从abundance hypothesis提出劳动价值论,土地如果足够,土地没价值,劳动才有,一个人拥有自己和自己的劳动所得。洛克三权是legislative,executive和federative power(联邦权or对外作战权)不同于现代的三权分立。
公开课,现代社会理论基础:孟德斯鸠,在启蒙时代,法国与英国就体现了典型的general(集体?)和individual的区别。孟德斯鸠在洛克等人基础上提出了现代意义的三权分立,并且明确指出立法权不仅应该是民选代表,且这些立法人应有一定任期。不仅最终majority,也应兼顾minority 法国的collective 集体和英国的individual启蒙更多滴体现在方法论上,前面加个methodology,就是说英国学者从个人理性的角度推倒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比如霍布斯和洛克,以及后来英国的案例法都有这种特质。而法国学者则共共同博弈的角度出发,强调共性,比如孟德斯鸠的general law以及卢梭还有大陆法
公开课,现代社会理论基础:孟德斯鸠的遵循多数尊重少数的思想很超前,但是出发点却非常保守,有贵族制遗留,说白了就是牛逼的贵族不该淹没在穷鬼的一人一票里,所以应该有上院和下院,但是发展到现代却成为避免多数对少数暴政的思想资源,也在美国参众两院尊重小州的制度设置。他是真伟人。

开课,现代社会理论基础:如孟德斯鸠般神一样的存在,也有犯傻的时候,比如[论法的精神]第四卷,讨论地理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本来角度非常新,并且很敏锐,可是具体论证实在吓人。具体可以看图片。寒冷地区的人聪明有激情,the people from hot countries is so timid as the old man教授说我就不是 不过地理决定论确实给很多学者以启发,比如有人论证中国古代走上极端专制而古罗马古希腊却一直保留共和制的成分,那是因为中国有大河,老是发水,需要强人政治,动员所有人建设大工程,比如大禹治水,正式大禹结束了禅让。而南欧则不痛。看晓说,半吊子高晓松就是地理决定论的极端信奉者。

公开课,现代社会理论基础:孟德斯鸠般,三权之间有check balance,行政分支对立法分支有否决权,立法分支对行政分支的否决也有一定的制约,强弱程度不同,比如半数还是三分之二选票。但没提司法权对立法权的check and balance,美国的司法分支,最高法院可裁决一般法律是否违宪,算是对立法分支的制衡
公开课,现代社会理论基础:教授说卢梭是天才,但人品极其低劣,人渣,写了爱弥儿角大家怎么教育小孩子,却把自己所有孩子扔进孤儿院。负华伦夫人。社会契约论体现了相当的集体主义元素,被一些恶魔利用,定义了diluted justice的概念,individual will 要服从不言自明的general will 简单地说就是,国家要修个大坝,个人的家刚好在坝区,这时候个人的正义就该被commonwealth 稀释,不好意思,你搬迁吧。这是很危险的观点,因为general will 往往是没有标准的,比如三门峡大坝,黄万里等专家有不同意见,认为即使从国家层面看,长期的泥沙淤积,这个general will的好处达不到,还是要经过充分吵架才行。
公开课,社会理论:讲卢梭的爱弥儿,提到了training研究生的问题,其实能training就不错了,谁还education啊,ps,这课程的字幕做的很不好,十句就有一处错误。

公开课,现代社会理论基础:卢梭的爱弥儿,没想到卢梭信奉基于感情的性爱,同时他也有其实女性的言论,比如女性是被用来appease男性的,男女依存,但依赖程度不一样,女的更大,但是爱弥儿里又有这样的话:

公开课,近代社会理论的基础:斯密,第一份教职是道德领域,写了the theory of morale sentiments,与国富论大相径庭,但很多人认为前者写道德是出于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有同情心的动机,因而与后者提倡自私动机达成共同利益一致。另斯密是在国际贸易中提到invisible hand的,结果被大家用到所有市场了

公开课,近代社会理论的基础:斯密,有些观点对马克思有影响,labor is the measure of value, the whole products belong to the labor 简直就是无差别劳动价值论,不过斯密毕竟是斯密,紧跟着问but where does profits and rent come from ,马克思说,剥削,斯密认为来自资本出借。
公开课,近代社会理论的基础:到密尔了。密尔同学的老爹很严厉,招来同意严厉的 功利主义之父边沁同学折磨密尔。实际上功利主义这个词儿就是密尔年轻的时候首先用的。密尔同学区分了功利的不同层次,把“月亮和六便士”分开。密尔支持绝对言论自由含反人类的明显虚假的,警惕多数人的暴政和绝对统一。
公开课,近代社会理论的基础:终于到大神马克思了。讲马克思之前教授简单介绍了黑格尔康德费尔巴哈等人,说主客体异化、批判都是从康德那来的。所谓纯粹理性批判,是不可知论者康德认为人的意识(理性)相对复杂的真实世界,是很简单和片面的,当用有限的理性认识世界的时候,势必损失信息。 比如,思维认识世界和传达信息的时候,会舍弃很多前提,以至于自身的认知和与别人的交流有很大的局限性。“吉林人人比四川人高”这一判断,指历史上还是现在?指全年龄段还是成年人?有没有考虑身高分布和方差?置信度是多少?在两地区繁衍几代才算本地人计入统计?普通人之间的交流基本鸡同鸭讲。再比如有人问我,你搞地铁,说说地铁到底是不是比公交节能?我直接就懵了。前提呢?如果我说 一般情况是的,会被业内耻笑,如果我说it depends,又会被外行耻笑。地铁有地上地下的,有轮轨、直线电机、单轨,能耗差别大,地铁用电公交用电和油,能耗效率跟车上人数也有关,用什么标准比?
公开课,近代社会理论的基础9:继续马克思,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提出不是上帝造人,是人造上帝,马克思则更进一步发展唯物论,人的所有想法都来自于物质,甚至只要大胡子偷窥一下你所处的物质环境,他就能解释你为什么有那样的想法。idealism 和materialism区别在于是否是意思创造了物质世界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同于黑格尔的思维异化,马克思异化理论简单说来就是机器化大生产对原有个体化生产的改变,比如原来女的打毛衣,要么给侄子要么卖给街坊邻居,她知道谁用她的产品,她对产品倾注的有感情,可是iPhone加工厂的工人与产品被流水线和全球化全完 alienated掉了。挺片面的。
公开课,近代社会理论的基础10:继续马克思,教授补充了上节课的异化理论,说异化是现代化的代价,这我懂。可是又说就算是自由选择下的被迫,也是一种异化,比如学生选了社会学,然后不得不呆在教授听他聒噪,是异化,但是努力制下的奴隶就不是异化,主体课题统一就非异化,日啊,乱了
公开课,社会理论10:1943夏天以前的马克思算资产阶级自由派,虽然认为各阶层有矛盾,但是可以通过更广泛的国家利益调和,国家利益如何保证?普选。(其实普选也不能完美解决大企业游说等不同利益诉求问题。实际上这个nation interest显然来自卢梭的general will。以后,马克思的大脑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公开课,社会理论10:亚当斯密认为不同利益诉求相互打架,得到的结果就是最优,卢梭提出了个抽象的general will代表共同利益。黑格尔也觉得该有个universal interest,马克思本来是赞同通过普选通向共同最优,可是突然思想起了很大变化,说无产阶级才应该代表最优,别相互吵架了,无产阶级就是最佳代理。

公开课,社会理论10: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主体,哲学家说的够多了,该落实了。哲学理论发挥作用,必须具有发人深省的鼓动性,鼓动谁?无产阶级,值得玩味的是,马克思也认为无产阶级比较咋说呢,单纯?憨直?passive and material class,但是他们have nothing to lose but chain,容易煽呼起来。字幕居然故意翻译错,操

公开课,社会理论10:马克思的实践论,理论的正确性不存在与主体或者客体中,存在于客体和主体的互动,the test of pudding is in its eating
公开课,社会理论11:继续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主客体辩证关系,还是听不太懂,当年学政治课,批判唯心主义的时候我很纳闷儿,唯心主义如果错的那么明显,为什么那么多牛逼人都信呢?显而易见,唯心主义绝对不是意识决定物质那么简单。 教授说,告诉我你口袋里多少钱,或者你来自那个阶层,我就知道你脑袋里想什么,这是马克思,告诉我你的性经历,我就知道你脑壳里想什么,这是弗洛伊德。显然,这些都是相当片面的,现实比这些绝对化的观点复杂一万倍。
公开课,社会理论11:继续马克思,马克思说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因为他随时准备接受新的逻辑和事实,不会死守着被实践验证的错误理论。马克思看到现在看继承者,恐怕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政治课本上学的分工驱动论,驱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是被马克思遗弃的理论,无法解释中世纪的大面积倒退。
公开课,社会理论11:继续马克思,社会形态的过度,马克思一开始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解释奴隶社会自发向封建社会转变,但是落后日耳曼部落攻陷罗马的史实让他修改了理论,声称外部干扰导致罗马奴隶社会过度到封建社会。而对于中国和哥伦布前的拉美,他的理论又受到了挑战。 他把中国这种中央集权、国家税收形式的社会形态成为亚细亚方式,亚细亚方式也可能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而俄国则处于欧洲模式与中国模式的中间状态,领主从农庄收取税收,农庄则是合作社形式。但最终也会走向则本主义。对于亚细亚方式,也被冠以水利经济,水灾灌溉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导致这种社会形态
公开课,社会理论11:继续马克思,根据上述社会形态发展理论,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毛泽东打赢了,说,难道我要变成资本家?我要跨过资本主义直接共产。斯大林列宁也一样。其实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俄国一无政府主义者给他写信说,亲爱的马克思,难道我们要打破农庄的温情脉脉,进入冷酷无情的资本主义? 才能体现进步?为什么不跨国资本主义直接共产?大胡子回信说,嗯very interesting! 教授又赤果果黑毛主席,说他成功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然后再转入资本主义。教授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判断是错的,资本主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他没预料到的
公开课,社会理论11: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剥削和阶级了。劳动价值论最初由亚当斯密提出来,认为在理想的自然状态下,所有资源都是无限的,土地、水……让这些资源有价值的唯一途径是劳动,因此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来源。但是显然真实社会土地、资本都是有限的,因此,尽管劳动创造了价值,但是利润应该 根据资本、土地、劳动力的量进行协商分配。我觉得亚当斯密的看法是很对的。后来马克思认为即使资本、土地也是之前劳动的积累,因而劳动依然是唯一价值来源,而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总是通过剩余价值的形式被先前劳动积累的资本、土地过多占有,因而长生剥削。嗯,存疑。
公开课,社会理论:终于跨过了马克思,到尼采了。1889年1月3日,都灵。尼采看到一个马车夫猛抽马儿,就冲上去抱住马儿痛哭,直至昏死过去。一个多月后,尼采被查出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之后再也没有恢复,直到1900年死去。尼采自居太阳,还被鲁迅吐槽过。 讲生平太多,讲思想太少。大概提出了从道德起源的角度评判好坏和是否道德,没有预设前提,不要诉诸终极真理。
公开课,社会理论15:到弗洛伊德了,我看过他的梦的解析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教授说19世纪最伟大的说那个思想家是达尔文、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康德纯粹批判、黑格尔批判意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尼采重新检验道德标准,体现出来的批判性都是一脉相承的。一脑子浆糊的大脑需要被重新审视。 幸福感来自本我,本我驱动追求快感的生活,然而往往不能被现实满足,本我像尼采说的blond beast。弗认为压抑本我,然后生化(sublimation),超自我,比如诉诸科学、知识、艺术,驯服自我这头怪兽,就能更快乐。当然弗又说自己是精神医生,不能决定生之意义,随本我逐流,压抑本我超自我,爱咋咋地。
公开课里教授提到歌德未出版的两句诗,好喜欢:those who have science and art have religion; let those who have not science and art have the popular faith; let them have this escape, because the others are closed to them.
公开课,社会理论:继续韦伯,韦伯没有专门谈人性,但他的人性观与霍布斯的接近,人类历史是权力斗争的历史,所以他从权利的角度看问题。韦伯同学也提出了统治权的合法性问题。区分人类的四种行为,效用理性行为(经济人行为)、价值观理性行为(舍身取义之类)、感情用事行为,传统导向行为。
公开课,社会理论:继续韦伯,韦伯对理性的定义比较别致,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理性,判断的标准是他对自己行为的代价和后果的明确程度。而不是取决于经济的或道德的标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韦伯看来就是理性。
公开课,社会理论:继续韦伯,微博定义权力(power)与被统治者是否内心认同无关,但统治(domination)则是让被统治者打心眼里服从群里。三种统治模式,法理统治rule of law没有人凌驾于法律之上,传统统治,比如世袭继承制,还有魅力型统治,比如奥观海大师或者默罕默德。
公开课,社会理论18:韦伯是个康德主义者,认为人类认知不可能完全绝对反映现实,只是现实的简化。就像“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这句话本事就是绝对的那样矛盾,纯粹理性不可能完全认识世界。韦伯就定义各种纯粹类型pure type,比如纯粹法理统治。
公开课,社会理论18:韦伯认为人类历史靠权力斗争推动,一开始是类似儒家各亲其亲长其长式的基于血缘(也可能是群缘,因为原始人不知道人是操出来的,没有父亲概念)的宗法权威统治,没有警察、政府之类,然后是世袭制,原始世袭制类似封建,有些宗法的遗存,然后就是完全专制了,大家都是国王的奴隶
公开课,社会理论19:魅力型权威,典型的是宗教领袖,来自于服从其权威的追随者的期望,有非理性成分,在追随者之中造成一种共同体关系,常常是社会变革的过渡性人物。给追随者期望(change, yes we can)。当希望破灭时魅力就被withdraw了。比如希特勒的末日。遭受屈辱和战争的民族容易出这种人。但是法治社会的魅力权威与非法治社会的还是有很大区别,比如奥巴马,也只能根据规则玩游戏,要变法,需通过国会。但是斯大林等,他们的魅力和权利足以制定规则。
公开课,社会理论19:魅力型权威,在这些随意改变规则的魅力恶棍统治下,经济很难发展,business need predictable policy environment,甚至四年一次的选举对经济也是不利的。经济需要政策稳定,就算那是非民主的稳定,资本主义可以与专制共存,只要这种专制不离谱且稳定,比如被弗里德曼赞誉的智利
公开课,社会理论20:韦伯legal-rational authority法理权威不一定必须有民主前提,智利、意大利都是案例,只要有一套明确的非人格化的impersonal法律都算法理权威or统治。比如贝卢斯科尼不是直接枉法,而是影响立法逃过起诉,保持了法律的非人格化和一致性。这种有专制特征的统治仍然算法理统治。 fathering law的概念,修改后的法律和新法的实施时间应该应该考虑其适用的人群是否进入游戏规则。比如学校把博士毕业标准从2篇sci提高到3篇,这个新规则应该从将要博士入学的那一批人起算,对于已经入学的人,要么允许其遵从旧标准,要么允许其从新旧选择。这也算法理权威的一个重要特点。
公开课,社会理论20:执行规则和制定规则要分开,本质上也算立法权和司法权分开,不过更广泛。staff should be completely separated from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公开课,社会理论20:韦伯争议观点,从技术上讲,官僚科层制bureaucracy是最有效率的制度,这与官僚作风效率低下的直觉是相反的。比如九品中正比如学校里助教讲师副教授之类,主要原因是科层制可预测predictable。符合标准了就可以一层一层往上爬,有盼头。 公开课,社会理论20: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与科层制的关系不太懂,formal rationality形式合理与substantial rationality实质合理在社会主义社会科层制不能兼顾,什么叫形式合理?一样的罪行,一样的判罚;什么叫实质合理?一样的罪行,请了水平不同的律师,判罚不一。最后提了科层制导致官官相卫等弊端
公开课,社会理论21:告别韦伯。微博的阶级论不同于马克思,韦伯更愿意从市场地位而不是财产占有的角度讨论阶级。国王任命贵族,贵族就算挥霍完家产成了穷光蛋,也还是贵族,而总统不能指定谁当百万富翁,百万富翁赔的剩下内裤了,那就不是那个阶级了。
公开课,社会理论20:最后一位,迪尔凯姆,又译涂尔干。跟左拉他们参与过著名的德雷福斯案,算是个集体方法论者。认为传统社会是机械整合(同质化,比如一个村镇什么的),现代社会是有机整合,粗略对应微博的传统权威和法理权威,马克思的前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 他认为社会之所以没有四分五裂而是构成一个整体,是因为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ousness,这个集体意思的提法类似卢梭的general will以及马克思的class consciousness
公开课,社会理论23:迪尔凯姆的anomie理论(社会反常),一开始大家都在乡土社会关系中,你跟谁拉手了,接吻了,消息迅速传遍乡镇,可是随着division of labor大家到城里,分散在各种工种里,你跟谁牵手,接吻乃至交配,who cares!
公开课,社会理论23:迪尔凯姆虽然提出了传统社会的机械整合向现代社会的有机整合会因为管理失序造成病态或anomie,但他一再强调他并不是乡村田园浪漫派,不认为应该退回到以同质性为基础的机械整合,即老子所谓的小国寡民、民无百里之戚、老死不相往来的基于地缘血缘关系的社会。
公开课,社会理论23:迪尔凯姆的四种自杀类型,失范型、利他型、自我中心型和宿命型。首先是自杀的定义,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后果,主动自我毁灭,但是吸烟酗酒却不属于自杀的范畴,虽然带着找死的冲动。自杀率在各个国家比较稳定。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国家自杀率高,教授祖国匈牙利很傲娇排第一
公开课,社会理论24:历史事件会影响自杀率,但是革命、暴乱反倒会降低自杀率。然后是4种自杀类型的分类标准。迪认为社会组织的紧密程度可以从两个角度衡量,整合integration与管理regulation,前者是有机组合,后者是强制管理,两者都可以有高有低,个人与社会整合管理过高多低都会导致病态和自杀。
公开课,社会理论24:自我中心型自杀,这种人与社会整合的程度很低,对他人感受不到责任,你自杀了你父母怎么办这种问题对他们没意义。迪尔凯姆从受教育、宗教与家庭三个因素对这种自杀进行了分析。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就越质疑传统乃至宗教教条,从而远离族群,降低整合程度,导致自杀。新教教育程度高因而自杀率高于天主教。犹太人教育程度高,可自杀率低,在于其教育反倒加强了他们的种族认同。越原教旨的越虔诚的教徒,他们与社会的联系越紧密,因而越不容易自我型自杀。结婚可以降低自杀率,可以更长寿和快乐。但这是事后分析,没准儿更不容易自杀的人更倾向结婚,婚姻是结果而非原因。
公开课,社会理论24:其他三种类型的一嘴带过了。利他型自杀altruisti suicide与ego相反,是整合程度过高导致的。比如日本人切腹,邪教徒自杀殉教等,把自己worship出去。失范型自杀是regulation程度低导致,比如华尔街破产者跳楼,而奴隶或佃户堪劳作或者中国妇女不堪家庭暴力自杀则是regulation过度
公开课,社会理论25:最后一集!回顾,马克思异化与迪尔凯姆anomie的差别,前者是指人被过度管理,有些类似卢梭的观点,现代社会异化了人,如果去除现代性,异化就消除了,而社会反常则出现在机械整合社会向有机整合的过渡过程中管理不完善的情况下。
公开课,社会理论25:社会学的对象时很主观的,为什么采用客观的方法研究社会学好似可行的?外部强制力!看似主观的行为,实际上市外部强制力的记过,比如抚养孩子,承担责任,似乎是主观行动,实际暗含内化的强制规则。
公开课,社会理论25:还有社会事实,那些个人无法即刻改变的社会存在,都可以是客体。正确的科学应该从事实倒思想,而不是思想先于事实。当进步的一定程度才能提出理论,类似培根所谓的原初的知识都来自于归纳,来自于能感知到的经验。
公开课,社会理论25:迪尔凯姆提倡研究社会学的方法实际上已经是通用科学方法了。社会学研究无法实验,但可以通过对比、相关分析进行。相似对比,比如比较美国加拿大,差异对比,美国和孟加拉,从而确定某一社会现象的原因。还有基于相关分析的因果分析,只表明两因素想,但不能建立连因素的因果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