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甜品故事
查看话题 >咖啡布丁 | 生活就要有点甜,来不及等苦尽
每个人都配得起那一点甜。


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自讨苦吃”?
每次路过满街咖啡馆,看到里头人头攒动的时候,我都忍不住好奇。毕竟,人的天性是爱甜,不是吗?
我一直认为,人的味觉是比皮肤、头发更能看出时间轨迹的。小孩子喜欢味道暧昧的奶,青少年偏爱那种激烈却不刺激的汽水,年纪越长,口味越重,甜就要甜到齁,咸就要下得仿佛盐不要钱,还有烫舌头的辣和叫舌头瞬间木讷的苦。最好是一口下去,能逼出眼泪。
在所有让人舌尖一紧的味道里,“苦”大概是最复杂的。跟甜、咸、辣这些单刀直入的味道相比,“吃苦”就像是在拆开一个未知包裹,深深浅浅,层层叠叠,你不知道它到底藏了多少惊喜还是惊吓。
酒中带苦,腌菜也发苦,而咖啡的苦,异彩纷呈。


烘焙触发了咖啡的开关,这是扯到了“咖啡苦”的第一个线头。顺着这里品下去,或有酸,或有果香,总归是不一样的。
成年人的世界,离不开咖啡,正是因为这满口的苦涩吧。咖啡与酒精是不一样的,它让人振奋,却不至于失控。这一点点兴奋,刚好能让人保持活跃思考。事实上,咖啡馆的确聚集了世界上最爱思辨的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咖啡馆就曾是中欧文学和哲学的心脏。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分析哲学创始人维特根斯坦、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等时常往来的就是咖啡馆。亚历山大·蒲柏在著名的威尔咖啡馆写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茨威格在维也纳中央咖啡馆创作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当然,在文字无力的时代,咖啡的提神醒脑只够让人保持清醒,以完成日常工作生活。也许是撑过又一次会议、完成第800遍改稿、熬过下一个长夜。
我曾说过,咖啡是大人的鸡血,正是因为如此。
不过,咖啡并非只能如此,就算是鸡血,也可以更闲适一些的。
咖啡馆文化在上海最早兴起。在一首20世纪初的《上海竹枝词》里就这么写:“大菜先来一味汤,中间菜肴难辨难详。补丁代饭休嫌少,吃过咖啡即散场”。可见,在1909年,咖啡就成了新派上海人饭桌上的保留节目。
而祖师奶奶张爱玲最爱奶咖,专门写过:“别人看我翻海明威的小说,以为我和他一样喜欢美式,其实这是误解,我喜欢奶咖,最好放低脂奶,这样奶腥气少些”。就连坚信“天才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工作”的鲁迅在1930年代初期也时常出入上海一家名为“公啡”的咖啡馆。不过,他自带中国茶。
那时候爱喝咖啡的人仍未完全断甜。有人喜欢在咖啡里加两勺炼乳或麦乳精,有人要配一勺红宝石卖的掼奶油,或是两块苏打饼干。
当时的老派风情自然已难再寻,不过至少咖啡是不能辜负的。就像成年人的世界,就算再苦,也不能就忘了甜的滋味啊。笑中带泪,苦中有甜,这或许才是生活本味。


所以今天特别请来了「原麦山丘」行政主厨 林育玮老师,教大家做一道「咖啡布丁」。
咖啡布丁
# Ingredients
“ 苦里透着甜,这不是生活,是咖啡布丁 ”
• 饼皮材料 •
(分切35g/个,可制作11个)
软无盐黄油 125g
细砂糖 55g
盐 1g
「焙蔻」精选•日清低筋粉 178g
核桃细碎 25g
• 布丁液材料 •
(分称35-40g/个,可制作12-14个)
动物淡奶油 200g
明治鲜牛奶 200g
细砂糖 30g
雀巢即溶黑咖啡粉 6g
鸡蛋液 80g
咖啡布丁
# Method
“ 苦里透着甜,这不是生活,是咖啡布丁 ”

1- 制作布丁液:准备一盆热水,然后把容器置于热水上,在容器内放入砂糖、咖啡粉、淡奶油、牛奶。


2- 轻搅拌至齐全部溶解后,分次加入蛋液拌匀,用筛网过滤到量杯里,再加入一些咖啡酒,搅拌匀后,静置(可以提前一晚做好备用)。


3- 制作塔皮:先把黄油揉均匀,使其变柔软,放入盐、面粉和核桃碎,轻揉别起筋。


3- 把面团分成35-40g一个的小团,沾点高精粉,顺着模具捏成杯子形状。

4- 把布丁液倒入“杯子”里,倒8分满即可。


5- 放入200度的烤箱,烤28-30分钟。


本期特别感谢
‹ 课程设计与公益授课 ›
「原麦山丘」行政主厨 林育玮
‹ 特别鸣谢 ›
「焙蔻BEI Corp」精选•日清面粉
「BLACK ZOO」原味/朗姆酒生巧克力 •熊晓思
「清净园」韩式甜辣炒年糕
‹ 摄影 ›
未央

‹ 焙蔻 BEI Corp ›,一个有温度的烘焙原料选品品牌,创始人进进希望“我们用心一点,让您用好一点”。
团队核心成员与焙蔻首席选品官林育玮老师,通过全球选品,严格把关,希望把安全、高品质的烘焙食材和器具带给家庭烘焙爱好者。
焙蔻创立之初,首推日清制粉的三款经典产品:
山茶花(面包用高筯面粉)
百合花(法国面包专用粉)
紫罗兰(糕点用低筯面粉)
山茶花和紫罗兰也即本次课堂用粉。



视频地址
『https://m.yizhibo.com/l/Rcuu9RPfASFK0RqD.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