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剧院品味瓦格纳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刚刚看电脑里,发现自己2017年写的一篇文章,当时在大剧院看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从下午五点听到晚上十点,到家已经快零点,立马动笔写,思路顺畅~现在回味起来,向往当时的自己啊!这篇文章后来投稿给国家大剧院微信公众号,还记得当时收稿的老师说写得不错,让我以后经常写!经历过考研,已经一年多没动笔按照自己的感受写文章了。对不起当时那位老师对我的鼓励!假期要多动动笔!
微信推送原文链接:http://v.xiumi.us/board/v5/31lRF/55158734
题记:8月28日是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在这个纪念着一场经典爱情悲剧的节日之后,8月29日,我在国家大剧院欣赏了瓦格纳的经典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同样,这也是一出非常经典的爱情悲剧。安排自己在此时看这部剧,大概是巧合吧。
一、关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西方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传奇史诗。我第一次听说这部作品是在西方文学史课上。各位随便翻开一本外国文学史教材,翻到中世纪骑士文学这一部分,都会看到关于这部作品的介绍。这部作品开始是于12世纪由法国诗人托曼创作的蓝本;13世纪初期德国诗人高特弗里特·封·斯特拉斯堡继续创作并留下残本;13世纪后半叶,高特弗里特诗派的后续者才将这部作品完成。
故事内容如下:特里斯坦从小失去父母,后为克仑威尔的国王马尔克收养,后来国王发现特里斯坦是自己的外甥,就让他接受骑士的教育。马尔克派特里斯坦代表自己向爱尔兰公主伊索尔德求婚。伊索尔德的母亲同意了这门婚事,并且为女儿、女婿准备了魔药,喝下这魔药,两个人就会永远相爱。但在返回克仑威尔的航程中,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由于口渴误食了魔药,于是两个人便无法自拔地相爱了。伊索尔德和国王马尔克结婚后,仍然不断地和特里斯坦幽会。很快,国王便发现了这两个人的秘密。特里斯坦不得不出逃至诺曼底,在那里他遇到一个名叫“玉手伊索尔德”的女人,相貌和伊索尔德公主十分相似。特里斯坦渐渐爱上了这个女人,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伊索尔德。(故事到此中断,以下内容为13世纪后半叶的续本)特里斯坦在一次战斗中负伤了,只有伊索尔德才能治疗这创伤。特里斯坦派人去接伊索尔德,并且约定,如果伊索尔德来了,船上就张起白帆,若没有来,就张起黑帆(这个情节很套路!古希腊神话中,雅典国王埃勾斯的儿子忒修斯去克里特岛大战怪物尼诺陶洛斯,踏上征程前和自己的父亲约定,如果自己成功了,归程的船上就张白帆,如果失败了,即被怪物杀死了,船上就张黑帆。忒修斯成功杀死尼诺陶洛斯并和克里特公主阿里阿德涅相爱了。回来的路上,忒修斯梦见阿里阿德涅和酒神狄俄尼索斯结婚了,梦醒后悲痛欲绝,船上张着黑帆开向雅典。埃勾斯,上一条推送提到过的,那个向美狄亚苦苦求子的老国王,看到远处飘着的黑帆,以为儿子已经被怪物杀死。绝望的埃勾斯从悬崖上跳入深海,至今这片海仍然被命名为“埃勾斯海”,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爱琴海)伊索尔德来了,但“玉手伊索尔德”却说船上张的是黑帆。特里斯坦痛苦地死去,伊索尔德赶到后,看到爱人已死,也因痛苦随及去世(像不像梁祝的故事!!?)马尔克把他们葬在两座大理石坟墓里,后来特里斯坦的坟上长出一枝玫瑰,伊索尔德坟上长出一颗葡萄,枝叶交相覆盖。这个结局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传奇文本很难找(中译本小编至今还没找到),但是这部作品经常被文学家、音乐家进行再创作,最著名的便是瓦格纳创作的同名乐剧。此外,2006年由凯文·雷诺兹执导的电影《王者之心》就是改编自这个经典的爱情故事。
二、瓦格纳乐剧版《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瓦格纳乐剧(Music drama)版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无疑是这个故事最著名的展现形式。这是我第一次欣赏瓦格纳的乐剧,也是我第一次接触“乐剧”这种音乐表现形式,因此我只能根据这一次的观演谈谈感受。
首先要明白一点,乐剧和歌剧是不同的!乐剧(music drama)是瓦格纳在歌剧基础上发明的一个新样式。通过今天的演出小编大概能体会出了乐剧和歌剧的不同。乐剧是一种很综合性的艺术,他同时注重了作品的文学性、音乐性和表演性。而传统的歌剧主要以音乐为主(可能包括表演),文学性相对较弱。德国人称瓦格纳的这种乐剧为“"Gesamtkunstwerk”,意为“完全的艺术作品”。除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瓦格纳的最著名的乐剧作品就是《尼伯龙根的指环》,瓦格纳将日耳曼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和北欧神话传说的内容相结合,创作了这部大型连篇乐剧!全剧包括四个篇章,每个篇章都!很!长!
乐剧的音乐和歌剧的音乐也是不同的。歌剧中的音乐旋律性较强。提到《卡门》,你可以想到《斗牛士之歌》、《爱情是一只自由的小鸟》的旋律;提到《弄臣》,你可以想到《女人善变》的旋律;提到《魔笛》,你会想到那段经典的夜后的咏叹调;提到《图兰朵》,你会想到《今夜无人入睡》...... 然而乐剧就不同了。在乐剧中,我们很难找出一段令你印象非常深刻的、完整的旋律。乐剧的音乐具有一种无穷性,它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变化、发展,随着剧情的起落而起落。在乐剧中,音乐的作用更多的在于烘托气氛,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听觉上的体现。
回到《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剧情上,乐剧和原版文学作品截然不同,或者说瓦格纳创作出了一个全新的故事。乐剧中,康沃尔国将军特里斯坦征服爱尔兰,要将爱尔兰公主伊索尔德带回国给自己的叔叔——国王马尔克为妻。伊索尔德回忆,在之前特里斯坦曾征战爱尔兰,并在一次搏斗中杀死了伊索尔德未婚夫,同时他自己也受了重伤。伊索尔德看到受伤的特里斯坦,她并不知道这个男人杀死了自己的未婚夫,于是,善良的公主用自己高超的医术救了特里斯坦。故事回到现在,伊索尔德悔恨自己为什么当时没有杀掉特里斯坦。在押送公主的航船返回康沃尔途中,伊索尔德想用毒药杀掉特里斯坦,在之后自尽。女仆将毒药错换成爱情魔药,于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相爱了。伊索尔德嫁给国王后,依旧和特里斯坦幽会,国王很快发现了这个秘密。在和国王争执的过程中,特里斯坦受了重伤。特里斯坦的好友将他带到安全的地方,濒死的特里斯坦一直等待伊索尔德来看自己,并最后死在爱人的怀里。伊索尔德悲痛欲借,将毒药注射进自己的血管。之后,国王赶到,他听说了爱情魔药的真相,决定成全这对有情人。不料,特里斯坦死了,伊索尔德也在静静等候死神的降临。最终,这对情人在死亡的黑暗中永远守护在一起。
关于这次乐剧最直观的舞台效果上,有几点值得好好思索。首先,这次演员的整体妆容都非常现代化(男性角色像二战时期欧洲国家的军装,女性角色服装也非常简约),台上整体的色调以黑色为主,演员的衣着也以黑色为主,只有国王马尔克第二幕出场时的军装、特里斯坦死去父亲的灵魂的军装、叛徒梅洛特的帽子是很扎眼的亮白色。那么这其中的颜色是不是有什么象征性的意义?首先,整出故事注定是一个悲伤的结局。两个相爱的人只有在黑夜中才得以相遇,对于这样一对情侣,破晓、天明最好永远不要来到。黑暗是他们爱情的主色调。其次,黑暗也有“死亡”、“冥界”的含义。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对死亡的追求贯穿了整剧,第一幕伊索尔德为了复仇以及逃离被俘虏的现实而求死;第二幕国王带着人马去“捉奸”,众兵将特里斯坦围困住时,特里斯坦有过自杀的冲动;到了第三幕,死亡对于两个人都是一种解脱,面对现实不能在一起的无奈,同时死去意味在阴间可以得到最终的圆满。第三幕一开始,特里斯坦反复说伊索尔德在光亮处。门开了,强烈的白光刺射进了昏暗的病房。这光中好像有一股力量,特里斯坦吃力地与之做着抗衡。这部剧中,太阳光不是温暖的,而是强烈的白色冷光。太阳,不仅象征着人间,也象征着世俗权威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阻碍着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相守,温和的黑暗反而是他们唯一的避难所和栖息地。舞台上的黑色是可以透气的,而白色是咄咄逼人、密不透风的。除了黑色、白色,伊索尔德的红色礼服或许也给观众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身酒红色的礼服和特里斯坦中枪后身上的红色血迹相互应,既像酸涩的葡萄酒,又像盛开、枯老的玫瑰花。
同样是以“黑暗”为主色调,我想到了约翰·施特劳斯谱曲的独幕歌剧《莎乐美》(改编自奥斯卡·王尔德同名戏剧)。如果读过王尔德的剧本,则会知道,剧中的“月亮”也存在着特殊的含义。惨白的月色像极了莎乐美苍白的肌肤。莎乐美笃定要砍掉施洗约翰的头颅时,月亮也蒙上了一层诡异的血红色。整部剧也呈现出黑(夜色)、白(月光、莎乐美)、红(鲜血、血月)三种颜色。这部剧戏的最后,莎乐美捧着约翰的头颅,终于品味到她梦寐的双唇。这段极端的爱情也是在坟墓上才得以开出带刺的玫瑰。
回到《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部剧。整部剧中有一个元素贯穿始终,那就是“圆”,每一幕的前奏曲,幕布上都会映出一个“圆”,“圆”里面有翻滚的海浪、漂泊的航船。这个“圆圈”在表演过程中也经常出现,仿佛从望远镜中收获的视野,也像是透过机枪瞄准镜看外界。此外,第二幕,塔楼的风扇以及风扇照到地上的光影,士兵围困特里斯坦的圆形对阵,演员脚下顶灯投射出的圆形光圈...... 这些“圆”存在于整场戏中,那么它们有着怎样的意味呢?“圆”可以带给人一种无限循环的感觉,这种感觉正好可以和乐剧音乐旋律的无穷性相呼应。音乐和转动的圆一样,不断进行着、推进着,使得观众不论是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体会着一种圆顺地、平缓地向前律动。其次,不论是望远镜视角,还是瞄准镜视角,像这样透过一个圆形的直筒看世界给人一种监视、透视的感觉。第一幕伊索尔德作为俘虏被特里斯坦监视,第二幕老国王暗中监视特里斯坦,每一个主角都存在一个相互监视的关系。这部乐剧在体现人物心理活动上特别到位,观众可以知道角色心理是怎样的运动的,下一步会做出什么打算,以及作出这个打算会引发怎样的后果,这些不论是角色本身还是观众都是心知肚明的。角色仿佛是透明的,可以被完全看透的。再其次,从舞台顶部打下来的暖黄色的光及其在演员脚下形成的黄色光圈,这在舞台表演中并不稀奇,不过在这部剧中,这个光圈赋予角色本身一种神性,或者是一种死亡的暗示。
三、结语
品味这样一场长达4个小时的乐剧对于小编来讲绝对是前所未有的体验,笔者在音乐上纯属业余爱好者,凭着感觉唠叨了一大堆感受。其实我本人很乐忠于去现场欣赏音乐或歌剧,在这几个小时内,将自己完全献给音乐,纯粹地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与思维碰撞出的美妙的火花。
参考文献:
《欧洲文学史(第一卷)》 李赋宁 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部分知识参考了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