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
风华岁月里最无心享受的春天便是高考前的那一年,我的侄子当下就身处这一“困境”。
然而令其困境更为困惑的还是来自表哥(他父亲)的苦口婆心。侄子高一因为玩跑酷,伤了腰,到了坐卧难安的地步,高中也因此耽误了近一年课程,手术后又卧床养病了三个月,成绩目前自然惨不忍睹,努把力或许能上个本科。
他爸爸,也就是我表哥,是当过兵的人,退役后一直给某大国企领导当司机,日子也算混得可以,跟着大老板是去了不少地方,自称见过不少世面,言语间总是自带“谆谆教导”的特效:
“早知道你会把腰弄成这样,就不让你去玩跑酷。”
“早知道就送你去部队,你们这一代的孩子就是太自我,送进部队收拾收拾就搞得清楚状况了。”
“你当初要学吉他也让你学了,学绘画,也让你学了,早知道你不喜欢还浪费那些钱干啥!?”
“按我说你就去学个技术,上什么大学,咱们家就没那条件给你追逐梦想。早知道高中都不用上,直接送到技校去。”
善用“早知道”的似乎还另有人,朋友肖澍学的是歌剧,目前身处本科的最后一个学期,深知国内相关行业的混沌与无奈,并无心步入这个领域,况且当初学这个专业也并非自己的选择,夹杂了很多高考与艺考的无奈。于是毕业后要去做什么仍是一件有待斟酌的事情。迷茫之苦或许是自由的并发症,是上一代人未曾体味过的,他家人那边不但没有体谅这份迷茫,还三不五时地催促他找个稳定的工作,时有谈心,他得到也多半是一句:“早知道不喜欢这个专业,还花四年读这个干什么。”
突然觉得,这些话听上去好耳熟啊,想当年……
在自己大三降级转专业的时候,从吃香的药学转到了连系主任都自称是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对外汉语”。(What the hell is that?!),耳边也一下子泛滥起上述耳熟能详的句式:
“早知道你高中还学理科干嘛,学理科还难,学个文科不还轻松些。”
“早知道你高考就直接报对外汉语不就好了,何必走这么多弯路。”
高中的年纪组长李老师(数学老师)到了我研究生都保送了,每每见面还是那句:“早知道你大一就转专业啊,现在这样好好的非得耽误一年。”
家父在得知我保送研究生需要多缴学费的时候慨叹:“早知道你读个没完,大学都不应该让你上。人家没上大学的早赚钱了,你是要读到什么时候呢?!”
在父母走不下去的时候,我说支持母亲的决定,他更是将该句型的潜质发挥到了极致:“早知道你是个白眼狼,就不该把你带到这个世界。”
听听,除了最后一句可归为气话,之前数句一气呵成,有理有据。
相信此类以“早知道”统领全句、以“后悔”或“讽刺”为基调、以“木已成舟”为主题思想、以劝人“知足常乐”为全篇主旨的句子充斥在无数年少的风华岁月里,其中体现的是老一辈(或者学长、师长)的“关怀”,凝结的是“过来人”的智慧,可以带你少走弯路,直通引向幸福成功的康庄大道!
只是、只是……
人生没有“早知道”,首先要是人生什么都早知道了,那得多无聊啊,从你蹦出娘胎那一刻,这一辈子就一眼望到头了,一个没人会跳着高喊“Surprise!”的世界想想就了无生趣。
其次,所有的“早知道”点破了就是“事后诸葛亮“,因为事后你或许得到了更广泛、更真实的信息,看到了起初无人知晓的结果,或者经事之后获得了更高的视野:开了挂之后的状态怎么可以和无钻玩家时的状态拿来比呢?
就拿自己最终读了对外汉语这件事来说,高中学文还是学理?学理啊!“学习好的就去学理!“、”学理科有出息,男孩子就得学理科!“我没有说这些话是至理名言,但是我当时听到的就是这些观点。
再谈报志愿,高考考的都是理科,何谈报对外汉语?而且如果彼时有人问当初的我是否要学对外汉语?我保准就是那句:“What the hell is that? Of course not!“
所以说如果回到当下,以我当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当时高中对于大学及大学各专业的认识(近乎于零认识),还会做出一样的选择。
我没有办法“早知道“。
接下来谈一谈“试了但不喜欢“的问题。表哥指责侄子学琴白学;肖澍周围的人对他”不喜欢歌剧为什么还读了“的微词通常会引向一句质问:”这个也不喜欢,那个也不喜欢,那你到底喜欢什么?!!!“
我相信《本草纲目》是最好的解答。
不妨先说说“香菜”,一个人在不吃“香菜”前我无法想象他应该如何推断自己究竟是喜欢还是不喜欢香菜。
于是他吃了,发现自己不喜欢。但是知道“自己不喜欢吃香菜”,也并不能推出自己喜欢吃“胡萝卜”,于是他又吃了胡萝卜,发现自己也不喜欢。
在如此循环往复数次之后,不喜欢香菜、胡萝卜和芹菜以及茄子。
“那你tmd究竟喜欢吃什么?”
“嗯,咳咳,不好意思我还不知道。”
说这句话的时候不应脸红或有任何羞愧,因为这是你最切身、最朴实的感受。
寻找爱好有的时候就是神农尝百草,知道这个药无效或者有毒,那就是针对这株植物,怎么能推出另一棵植物是否有效呢? 对爱好苦苦探寻的过程就是以身试毒的过程,除非……你怕“中毒身亡”,抱着家人、过来人丢来的白萝卜,心甘情愿得度过余生。
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发展和积累过程的漫长,中医、汉字、古建筑都不是靠的一个人,而都是一个积累摸索的过程。如果千百年来大家都怀抱着“安全”的白萝卜自满自足,新的药用植物不可能被发掘,中医药也根本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没有中医药的对抗,那一度蔓延世界的几场瘟疫也自然会横扫华夏九州,大批啃白萝卜的吃瓜群众也就无药可医,相继归西。中医药典发展到明清的丰富是得益于一代一代的神农。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神农而非啃白萝卜的安逸派一员,那请你坚持自己走向雨林深处的脚步,那里或许五毒俱全,但也遍布奇花异草、山珍海味。
相比之下,更可怕的是错过了“早知道”,但是到了“晚知道”,即已经知道了当初这个选择并不好,有待改变,面对可以纠正选择的机会(比如重新读一个专业,转专业、换领域),确因为“已经上了贼船了”,便落入了“追逐梦想”上的“贪生怕死”,选择接受眼前丢来的白萝卜“安度余生”。
哀大莫过于心死,指的就是欣然接受白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