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龙井记
有关龙井,不出意外很多人第一个反应是龙井茶,“虎跑泉龙井茶”作为西湖双绝声名远播,而我今天要写的是龙井的水,也就是龙井的泉。
龙井泉与虎跑泉、玉泉并列为西湖三大名泉,写龙井的泉,就跳不出龙井的历史及作为新西湖十景(1984年评选)之一“龙井问茶”的龙井景区。
最早记载有“龙井”的是北宋僧人道原所撰《景德传灯录》,该书卷十九杭州龙井通禅师写道:“处栖上座问:‘如何是龙井龙。’师曰:‘意气天然别,神工画不成。’”作为一部官方撰修的中国佛教著作,宋代士大夫阅读《景德传灯录》蔚为时尚,应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可见,“龙井”的出现,早在宋真宗时期(“景德”宋真宗年号1004~1007年)。

千年后,在今天的杭州“龙井”包含了泉名、亭名、山名、寺名、茶名、涧名、村名、景名、路名等一系列融合有丰富自然和人文内涵的名字,那么把这些抽象的词放到具体的地理位置上,现在泛指的龙井有多大,看下面这张最新公布的区域划分图一目了然。

现在的龙井,有老龙井,新龙井之分,不仅很多人搞不清楚,我觉得溜达达人张岱先生《西湖梦寻》中“龙井”、“一片云”两篇文章好像也没表达明白。
龙井
南山上下有两龙井。上为老龙井,一泓寒碧,清冽异常,弃之丛薄间,无有过而问之者。其地产茶,遂为两山绝品。再上为天门,可通三竺。南为九溪,路通徐村,水出江干。其西为十八涧,路通月轮山,水出六和塔下。下龙井本名延恩衍庆寺。唐乾祐二年,居民募缘改造为报国看经院。宋熙宁中,改寿圣院,东坡书额。绍兴三十一年,改广福院。淳祐六年,改龙井寺。元丰二年,辨才师自天竺归老于此,不复出,与苏子瞻、赵阅道友善。后人建三贤阁祀之,岁久寺圮。万历二十三年,司礼孙公重修,构亭轩,筑桥,锹浴龙池,创霖雨阁,焕然一新,游人骈集。
一片云
神运石在龙井寺中,高六尺许,奇怪突兀,特立檐下。有木香一架,穿绕窍窦,蟠若龙蛇。正统十三年,中贵李德驻龙井。天旱,令力士淘之。初得铁牌二十四、玉佛一座、金银一锭,凿大宋元丰年号。后得此石,以八十人舁起之。上有“神运”二字,旁多款识,漶漫不可读,不知何代所镌,大约皆投龙以祈雨者也。风篁岭上有一片云石,高可丈许,青润玲珑,巧若镂刻。松磴盘屈,草莽间有石洞,堆砌工致巉岩。石后有片云亭,司礼孙公所构,设石棋枰于前,上镌“兴来临水敲残月,谈罢吟风倚片云”之句。游人倚徙,不忍遽去。
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及史籍《西湖游览志》中记载:“龙井之上,为老龙井。有水一泓,寒碧异常,泯泯丛薄间,幽僻清奥,杳出尘寰,岫壑萦迥。”这里的龙井,指今龙井村,有吴越国以来的寺院遗址的老龙井,也特指龙井村西北落晖坞的一池半月形泉水,也就是张岱所写的上为老龙井,而下龙井,他老先生写的有两点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有误:第一,延恩衍庆寺,始建于后汉乾祐二年(949年),949年有很多年号,但是张岱写的唐乾祐二年指的是哪个?第二,淳祐六年,改龙井延恩衍庆院,而不是本名延恩衍庆寺,改龙井寺。
“一片云”里的龙井寺指的已经是新龙井,并非是他“龙井”里所写的下龙井了,就是现在龙井路一侧龙井茶室位置,明正统三年(1438),老龙井的龙井寺迁建到此,到清代因乾隆帝的多次游览、品题而发展到鼎盛期。那口外观圆形状的龙井泉,也最为大多数人所熟识。

龙井的扬名与不断有文人雅士及仁人志士留下踪迹有很大关系。
最早与龙井发生联系的是北宋时期两度出任杭州知州并以惠政造福百姓的婺州永康人兵部侍郎胡则。1039年胡则去世葬于老龙井,时任越州知州的范仲淹,为其赋写墓志铭和祭文。相传北宋末方腊起义的时候,胡则曾显灵助官军,朝廷封其为显应侯,在其墓旁建起胡公庙。到赵构立足杭州,出于政治需要,一时加封各种赐号给先贤英烈以鼓舞人心。胡则墓旁祀庙达到全盛时期,这对龙井知名度的扩大,有很大作用。

而,龙井和西湖的茶叶发生联系,则晚了一些,1079年,上天竺高僧辩才法师归老来到位于龙井狮子山下时称寿圣院的佛寺。辩才(1011—1091),在上天竺当主持时,道行严整,精通佛理,为一代名僧,因此虽退隐寿圣院,但前来探访或求学佛法的人,仍旧络绎不绝。也因为辩才的到来,善男信女纷纷出资、出力,寿圣院建起了亭、桥、阁、泉等,山林溪涧胜景一一显露,龙井亭、方圆庵、涤心沼等都是在这个时候建成的。

为方便客来客往,辩才整治山林,开辟通道,形成一条盘曲山道,也就是现今的风篁岭。山道开通后,寿圣院香火渐盛,来客亦更多。辩才好客,每有客人来访,便照他在上天竺时的仪规,奉上山中自植自制的香茗为礼。客多,茶的需求量大,寺院周围山林谷地的茶园渐成规模。

因辩才能诗能文,时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及杭州知州赵抃、文学家秦观、书画家米芾等名流,都与辩才结下深厚的友情。


后来此寺改称广福院,淳祐六年(1246)又改称龙井延恩衍庆院,元末,寺院荒芜。明正统三年(1438)迁建到今龙井(龙井茶室),称龙井寺。清雍正九年(1731),浙江总督李卫在衍庆(广福)院旧址重修胡则专祠胡公庙,老龙井稍有兴复。而这时期,落晖坞和周围山岭上的茶叶栽培和生产,在北宋寿圣院老茶园的基础上,随着龙井寺茶事的兴起而发展起来。清乾隆帝四度巡游龙井,风篁岭上龙井寺步入全盛时期。今寺已废,其址改为龙井茶室。

自北宋建寺到迁址至今,历经千年风风雨雨,不管周围环境怎么更替,老龙井和新龙井的两口泉水都保存了下来。
老龙井自元末荒芜以后,其具体的空间布局已无从考证,现一系列建筑都是后来新建,且除历史展厅外,其余都用作餐馆,依然流淌的老龙井泉边唯一留存下来的就是一块墙桓题刻“宋广福院”。



新龙井的空间布局,对比各个时期的史籍,可以看出基本没有很大的改变,只是建筑的功能性质一直在转变,在龙井寺废掉的今天,其原址上新建造的建筑布局和当初还是保持着高度的相似。






从园林艺术角度对比,龙井泉比老龙井更具有丰富的空间感,基本做到了移步异景,泉水周边建筑与山石假山相互连接,通过暗道串联在一起的四处泉池布局既有规则式也有自由式,形态各异,利用各部分地形地貌,巧妙的结合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从而使得整体环境空间丰富多变而充满韵味。









龙井的泉,主要有三处,老龙井,龙井泉,另还有翁家山外龙井泉,此外还有龙井八景中的浣花池、龙池、涤心沼等。
外龙井在满觉陇路翁家山村中的一古井,名“龙泉”井,俗称外龙井,年代无法考证,井圈内被吊水绳索长期摩擦出来的深深凹槽显得该井的历史十分古老。据《武林旧事》记载,此井原名葛洪井,相传葛洪层曾在此炼丹,原井正面刻有“龙泉”、“葛洪遗迹”等字,后翁家山和龙井村为争老龙井之名,龙泉2字曾几经变更,现今井圈外刻有老龙井。



于今日,不管新老,龙井留给我们的只剩下这几处泉水,庆幸还有满目的茶山,让人流连往返于其间,这恐怕是龙井能带给我的第一快事了。
-
心流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1-16 08:50:43
-
平凡的蜗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1-11 10:59:05
-
莫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8-14 10:15:01
-
兰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8-09 02:27:56
-
凯文怎么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14 17:51:25
-
墨怀宣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25 11:49:53
-
A lon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05 11:39:05
-
茱莉亚罗伯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5-30 13:36:36
-
乱花渐欲迷人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5-22 15:23:26
-
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5-18 20:14:05
-
suz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28 14:04:28
-
歸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28 14:04:16
-
一个奇怪的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28 12:52:55
-
异乡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28 12:42:58
-
马狗Marg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28 12:09:35
-
渊渟岳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28 11:26:00
-
nightfly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28 09:35:46
-
简章 纸短情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28 09:30:35
-
莫偶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28 08:26:15
-
ypapant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28 06: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