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大
在记忆中上大学前的日子都单纯得近乎发白:小时候到处玩儿,读书了就只需好好读书,偶尔的闹剧也不过是几出少男少女的痴痴怨怨,现在想来只是哑然失笑罢了。后来的日子,彷佛一夜间被塞得满满当当的,好像装上了火箭加速器,一股脑儿地往前冲。是不是往前我不知道,只是觉得被推着走,但是去往什么地方呢?好像不是我说了算。《为什么长大》这本书对于我的意义在于,我突然想要按一下“暂停”键。什么地方出错了,慢着,我需要暂停一下,理一理思绪。
康德说,幼年的孩子总是很独断的,认为他们得到的都是绝对真理。如果够幸运的话,他们眼中的世界大部分时候就正如他们理想中的世界。慢慢地,当他们遭遇人生第一次不公平待遇的时候,现实和理想开始出现了裂缝。如果他们还能像彼得·潘一样够幸运的话,这不公平的遭遇没有内化,那么他们对世界的信任仍然是完整的。但大多数孩子都不是这样,他们会感到愤怒和疑惑,这时如果有幸得到正确的引导,那么他们还能保有对理想世界的定义,虽然他们已经知道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可大多数孩子都不是这样,他们被一次次暗示“生活就是如此”,直到有一天成为了小王子眼中“无聊的大人们”,他们也放弃了对现实世界的重新定义,此后理性退出了舞台,风俗、习惯和感性成了思想的掌舵者,他们也完全失去了成为“自由人”的可能性。
《为什么长大》从头至尾都在探讨一个问题:哲学能否帮我们找到一个平衡,在接受现实限制的同时,不用放弃心中想要的世界?如果只是如此简单一问,那答案想必是肯定的。可当我仔细斟酌这个问题后,发现难点在于,我已经不知道理想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了。我的世界就只有一个了,即目前生活的样子。我把另一个由理性定义的世界弄丢了,我把理性弄丢了。
但在我很小的时候应该不是这样的,我同大多数孩子一样,当我对这个世界还充满了好奇的时候 —— 为什么XXX是这样的?为什么不是那样的?当我在质疑的时候,是拿现实和期望的状况进行比较,是怀疑让我的理性更进了一步。后来究竟是什么原因,我开始不那么怀疑周遭了?是发问后遭到了讥笑或忽视?是时间被各种娱乐及欲望充斥?还是与大环境融合后的规整统一?宗教或许可以成为一种借口—— 面对无法改变或控制的事情,我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迫使自己不那么在乎它,降低被它影响的程度。可是这终归是一种自欺欺人。当我不再怀疑,我也就不再独立思考,不再拥有自由的属性。“自由的人只顺从自然的力量,而不服从他们的命令。”(《为什么长大》,第56页)
康德认为成长永远无法完成,因为你永远无法实现理想中的世界,但哪怕是这样,我们也不应该放弃,而应尽全力去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不断训练和完善自己的判断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自由的成年人。这一成人礼的完成,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勇气。正如本书作者苏珊所说的,“我们需要勇气去对抗所有成熟的力量,不再因为面包或马戏团分散注意力,不再被小玩意迷惑,也不再因为没有经验而感到羞愧。这是一场永无止尽的革命。”
对于我来说,这革命的第一步就是先成为《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个孩子 —— 有勇气说出真相是什么。
不 已 书 局
一书一茶 自得天地
维天之命 於穆不已
长按二维码关注不已微信订阅号:不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