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勿错解「食色性也」这四个字之第一义谛
「食色性也」这一句话不是孔子所说的,而是告子所说,告子他是一个重视本性的儒家贤人,故他认为「性非善,非恶」,因此世人的善心、恶心、慈悲心、同情心、分别心、比较心、嗔恨心、贪婪心、痴迷心、爱欲心、贡高心、我慢心或嫉妒心…等等的「凡心」都不是人的真正本性,故告子所说的「食」与饮食完全无关而是跟性有关,而其中所说的「色」也是与色情完全无关,这里所说的「色」即是指相或物质而言,也就是《心经》中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色」,而「食」字则是指去掉或袪除之意,因此所谓「食色」就是指我们世人应该去掉对凡尘物质诸相的执着心之意,故「食色性也」这四个字之第一义谛即是指没有物质的执着心的性即是世人最初之本性也。
亦有人将「食色性也」的「食」字解释为迷惑,而将「色」字解释为物质诸相,并将「性」字解释为习性,如果是这样解读的话,那么「食色性也」这四个字的意思便会成为「迷惑物质诸相是世人的习性」,这样的解释虽然也并无不可,但是我们若再深入的探讨一下则可知道此种解释应当不是告子之本意,因此当我们看到了这种解释之后,我们就会认为此种解释应是一位佛教信徒所说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所说的「迷惑」或「习性」完全是佛教徒的用语而非儒家的告子之原意,为什么呢?因为告子所说的「性」跟习性完全无关,如果告子在「食色性也」中的「性」字是指习性的话,那么告子就不会说:「性非善,非恶」这一句话,「性」是一种中道的思维,而「习性」是有善的习性与恶的习性之分别,「善」与「恶」是两端,跟告子所说的「本性」是完全相背离的,因为本性根本无善亦无恶,所以才有告子:「性非善,非恶」这一句话,我们世人经常误解了古圣贤的一些度世之语,因此无法契合真机与古圣贤一心,故不能悟道也,因此所有的修行人应重新再去深入探讨古圣贤遗留后人之哲理,如能细嚼体会则必有所获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