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故事值得改编成电影?这篇文章告诉你!
改编是影视行业很喜欢的创作方式,影史上有很多优秀的电影都是由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比如《生活多美好》《2001:太空漫游》《肖申克的救赎》《后窗》《本杰明·巴顿奇事》《断背山》等等。华语电影方面,李安的《色,戒》根据张爱玲的短篇小说改编而成,梅峰的《不成问题的问题》根据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还有近日上映的电影《撞死了一只羊》改编自次仁罗布短篇小说《杀手》和万玛才旦短篇小说《撞死了一只羊》,讲述了两个名叫“金巴”的人因一宗复仇事件而引发的关于救赎和放下的故事。

短篇小说短小精悍,一般都是聚焦于主人公身上发生的某个事件,对“描述性”的内容甚是节制,给编剧很多再创作的空间,而且很多编剧可以从短篇小说提供的核心概念或思想出发去创作一部电影。这可能也是很多导演和编剧热衷于改编短篇小说的原因。
不过一部好的小说能够对读者的想象力产生强烈的影响,往往是通过文字方式而不是直接的银幕展现。尤其是“意识流”作家,他们喜欢从内部视点来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心理进程和压力,改编这类作品的时候就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当你在寻找能够被改编的故事时,考虑一下它是否容易转化成画面和动作,其文学连贯性是否更多地依赖于内部的或者描述性的手段。没有哪个文学故事是完全不能转换到银幕上的,但是有些会给改编带来巨大的困难。即便如此,那些对你有特殊意义的故事还是会激发你,让你获得真正富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案。这些创造力通常来自于某些特殊的内在力量。”

如果你想尝试改编短篇故事,这里有一份详尽的方案供您参考。(以下内容摘自《开发故事创意》)
初步思考
把故事复印下来,划出每场戏的分界线。
给每场戏编号并精简地命名。
将每场戏划分成三幕结构。
思考故事呈现在银幕上的时间长度。10 分钟?或者 30 分钟?50分钟?当你确定下来,它将成为你的目标长度。
把你的故事改编成电影,需要什么特别昂贵的资源吗?对此,要考虑故事的年代、拍摄时需要的场地数量、角色数量、服装和特殊道具等。

故事在多大程度上是电影化的?为了找到答案,你可以想象自己正在给听障人士制作一部电影:
- 故事中最戏剧化的内容,普遍是通过动作和行为来表现的,还是通过对白来表现的?
- 是否可以修改场景,使故事有更多的动作、更少的对话?
给故事写一个前提(premise)。前提是规定故事情境、主要人物及其问题的一两个精练的句子,它能体现出故事的目的,就像你看到的电视指南一样,例如:“两个女孩子不听父母的劝告,在夏季的夜晚去游泳,但是只有一个人回来。希拉里如何告诉父母她的姐姐已经淹死了呢?”
这个故事真的适合改编成电影吗——是,或者不是?
如果这个故事通过了基本的检验,你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了。
准 备
将故事划分成若干场戏,把每一场戏粘贴到一张纸上。这样,你便可以把有编号、有标题的场景装订在一个活页夹里。在幕与幕之间放置一张彩色的纸片,作为标记。
标记出所有对白或者所有描述性语言,这样能帮助你把动作、行为和对白区分开来。(可以选择性地做这一步。)

精炼故事梗概,为每一场戏写一段话,直至你对整个故事有一个成熟的认识。切记要使用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只写出观众能从银幕上看到或者听到的内容。
你处理的故事有多少内容是视觉的、有形的、动作化的?又有多少内容是内在的、精神层面的、心理上的?这些可能是需要你大加修改的地方。
评估时间
大声读出每一场戏,留出些时间,用你“内在的眼睛”观察那些展开的动作。

为每一场戏计时,然后把每一场戏的时间加在一起。
把得到的总时间和你的目标时间作比较。
评估在改编时你需要对原故事作多少压缩和简化。
戏剧潜力和难题
故事设定的世界是否有趣、生动和视觉化?
每一个人物在故事中的设定代表着什么?
每一个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这里你将会学到怎样减少或者合并人物以简化故事情节。)
主 角
主角是什么类型的人物?
主角的主要冲突是什么?
主角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主角在解决自己的难题时遇到了什么障碍?
主角遇到了什么利害攸关的紧要关头?

危 机
故事的危机是什么?
故事危机出现在戏剧性弧线的哪个点上?
第一幕
怎样在银幕上快速简洁地交代主要人物的基本状况?(相比原著,你可以更晚一些展开故事的开端,更早一些交待故事的结局。事实上,每一场戏都会从这种紧凑的叙事中变得更有效率。)
第二幕
第二幕需要使用多少事件来使故事复杂化?
故事的危机时刻是否是戏剧化和电影化的?
如果故事的危机时刻不够戏剧化和电影化,你打算怎样改进它?

第三幕
故事的危机是怎样解决的,你多大程度保留了原著?
视 点
我们大多数时间透过谁的视点看故事,为什么?
还有其他哪些人物的视点也是重要的?
叙事者采用了怎样的视点和语调?在改编成电影时,你是否愿意或者有能力把它吸收进来?
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是否总是依靠心理活动作出决定,因而是否在银幕上是看不见的?

人物作决定时必须用言语表达吗?或者你能否把它转化成可视的动作?
如果一个人所作的决定必须用言语表达出来,能否由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说出来,而不是用旁白?
你是否需要创造一个新角色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需要这样做的话,切记在构思故事的前期阶段就添加这个角色,否则很容易让整个故事变得太生硬。)
发 展
主要人物是不是发展的、变化的?
主要人物的发展和故事的意义、目的有什么关系?

次要情节
考虑到电影的改编通常不得不删节并简化原著故事,所以考虑一下是否一定要把次要情节写进去?
类 型
与原著故事相比较,你的电影是什么类型?
你对类型的选择是否把改编故事的过程复杂化了?
对 白
故事中的人物是否喋喋不休?
哪些对白可以用动作来代替?
你怎样才能充分精简人物的对白?
原作的台词是否适合演员念出来?你是否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自己国家的语言或者把它们现代化?

视觉化
你怎样强调与突出不同场景的基调?
是否有隐喻性或者象征性的动作和物件?它们对表现事件和意象是否有重大作用?
为了达到某种戏剧性或者隐喻性意义,是否要对某些特殊动作进行强调?(例如罗伯特·恩里科[Robert Enrico]的《猫头鹰桥事件》[An Occurence at Owl Creek Bridge,1962]是一部讲述人的濒死体验的短片,剧本中有一场戏是当着死刑犯的面,仪式般地准备行刑的绞索。)

目 的
故事如何表达对人们生活的看法?
生活中发生了什么,让你想要找到这个故事的意义和目的?
艺术的繁荣来自其受到的限制。当你把故事从一种媒介转换成另外一种媒介时,完全忠实改编 原著就会遇到巨大的挑战。考虑到每种媒介之间的差异是如此之大,你真的要接受这样的挑战吗?事实上,如果你尽可能忠于原著故事的内在精神,而不是受限于它的细枝末节,电影或戏剧在形式上受到的限制反而会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有权力进入人物的想法和感受,但如果哪部电影试图让观众直接听到人物的想法和情感,这样就显得太笨拙了。
“忠实”改编:文学作品到电影的“忠实”改编(“faithful” adaptations)是很容易失败的,因为每一种媒介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优点和弱点。不要对原著作品过分敬重,反过来应该仔细思考电影在哪些内容的表达上独具优势,在哪些内容的表达上先天不足。

事实上,电影更像现实生活,我们通过密切观察别人的所作所为来了解他们。通过经验和移情作用,我们能够从他们外在的表现推断内心的状态。电影和戏剧观众通过相似的方法推测作品要展现的内容。即便如此,电影史上仍然有很多先锋的实验电影,试图捕捉人类的意识状态。如果你亲自去理解这些艰深的实验电影,或许会发现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当你在寻找一个可以改编的故事时,要记得它应该能够很好地转换成连续场景的电影大纲。让我们回顾一下第 12 章关于故事大纲的要求:
- 精简的短篇故事形式;
- 使用现在时、第三人称写作;
- 每场戏新起一个段落(也就是要转变故事的空间或者时间);
- 只描述观众能从银幕上看到或者听到的内容;
- 不要写人物的想法或者影片制作时的相关技术信息;
- 总结所有的对话——例如:“巴勃罗告诉玛格丽特,当他被安置在孤儿院时,他有多么生气。”
在你寻找故事进行改编的过程中,努力从自己的地域、文化或者民族背景中,探寻一些未被开发过的内容。找出那些引起你质疑的故事,反复研读它。考虑把它做成默片是什么效果,就是把对白完全去掉,全部依靠动作来讲述故事,把这当作对改编故事的快速检验。

整理出一个文件夹,它包含:
- 故事的复印件。
- 一张包括标题、作者名字、出版年份和地点的封面页。
- 用分场大纲的形式呈现你改编的故事。
摘自:
点击这里即可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