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出柜的?
查看话题 >出柜,我用了两年半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图图的兰花小馆”,有些东西不改了,我懒,直接搬
身为“图图的兰花小馆”公众号的小编,本应早点分享一篇自己的出柜文章,一拖再拖就拖到了现在。其实之前已经写好了1万多字的初稿,翻看了一下废话连篇,生怕别人看不懂像个话痨一样写了很多细节,估计也不会有人在意那些细节吧。
本公众号的目的就是分享一些出柜经验供有出柜需求的基友们参考,那我就尽量简洁地分享一些自认为有用的东西吧。别抱太大希望,小编是话痨,还是会有很多废话,比如你现在看的这句。
先简单介绍一下,小编1987年出生的,已是年过30的大叔了,家里有50多岁父母及小我8岁的老弟,河北农村的。
看过许多出柜故事,自己也亲身经历了,常见的出柜过程大体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1、出柜初期:家长蒙圈、暴躁、激动、痛哭,说什么都听不进去
2、认为孩子是心理出了问题,去医院看“病”
3、沉默期,父母和子女都不主动谈同性恋这一话题,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4、继续催婚,希望子女可以“转变”,过上“正常”的生活
5、(情况1)子女不主动沟通,不给父母科普,一直这么纠结下去,父母“入柜”,子女认为出柜失败
5、(情况2)子女积极给父母科普相关知识,寻求各种方式与父母沟通
6、父母逐渐了解同性恋是什么,慢慢接受子女的性取向,亲子关系更进一步
以上几个阶段只是“常见”过程,有的父母很快就能接受自己孩子是同性恋的事实,有的父母则是不管子女作何努力都不可能接受。
下面小编就结合自己的经历从各个阶段总结一下经验和建议
1、何时出柜、出柜情况的分类
对于出柜的分类大致有三种,主动出柜、冲动出柜、被动出柜
主动出柜:对自己的同志身份有足够的认同,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有准备地按部就班向父母出柜。
冲动出柜:年纪大了被催婚,被追问不交异性恋人不想结婚的原因,忍不住了冲动出柜;感情遇到问题,如失恋,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跟父母冲动出柜。
被动出柜:看片儿被父母发现;跟朋友聊天记录被发现;日记被发现等。
小编属于第二种冲动出柜,2016年十一假期,家人催相亲,我说不要,被追问原因受不了了,投炸弹式跟家人出柜:我是同性恋,我不喜欢女生。
绝大部分人对于出柜这事儿都是一拖再拖,能拖多久就拖多久,怕父母不接受,不愿面对出柜后要遇到的各种难题。也有人认为自己现在连个固定的恋人都没有,等有了固定对象再说吧。
小编的建议:出柜是自己的事情,跟有没有对象关系不大,只要你对自己的性取向有足够的认同,很明确以后不会进入异性婚姻,那就做好出柜的准备吧。小编不建议等有了对象再出柜,更不建议带着对象出柜,那样会更加麻烦,父母会认为你是被对方带坏的。
对于出柜的年龄,大部分人建议是等经济独立后再出柜。的确,经济未独立之前出柜可能会使自己陷入比较被动的境地,父母有可能拿停止对你的经济资助作为谈判条件。如果你很确定父母不会以此作为谈判条件并且父母比较年轻接受能力比较强的话,尽早出柜也并无不妥。
2、出柜初期会遇到什么状况
通常情况下,出柜初期家人情绪都会比较激动,可能会出现辱骂、训斥等行为,这些都是正常的。也有极少数比较极端的父母甚至有控制子女行动自由、棍棒相加的情况。
出柜初期,父母尤其是母亲痛哭是在所难免的,不管你是主动出柜还是被动出柜,不管你有没有准备,一般最初的情况都不会太平和。因为“同性恋”这三个字在父母的认知里是不好的,是病态的,是不光彩的,子女是同性恋,我的孩子以后这辈子就完了。有准备地出柜会预先想到可能会面对的局面,会相对从容淡定些,不至于手忙脚乱。
在小编出柜初期,老妈也曾用“怪物”“变态”等字眼说我,虽然听着不舒服,但是小编也没放在心上。因为老妈在我出柜之前几乎不知道什么是同性恋,就算听说过,也只是很片面的甚至完全错误的信息。在出柜初期,父母往往是懵逼状态,你说什么他们往往是听不进去的,不要对他们能够通过你的口头科普就很快接受抱有太大希望,除非父母足够理智、思想足够开放,除非你和父母的亲子关系足够融洽,愿意相信你所说的一切。
我们对自己性取向的认同过程都需要很长时间,或许也经历过不安或者惶恐。虽然自我认同这个过程可能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但绝对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儿。我们对自己性取向的探索过程是主动去搜集了解相关资料的,而我们的父母不会主动去了解,年龄比较大的父母也没有什么渠道去了解,所以出柜初期他们的惶恐不安,他们的情绪激动都很正常,尽力去安抚就对了,这种状况不会持续很久,必经阶段,逃不掉的。
3、要不要去看心理医生
很多父母在子女出柜之后,认为孩子是心理出了问题,或者被什么人蛊惑了,才会“变成”同性恋,要带子女去医院看心理医生。
小编出柜的时候,跟老妈说同性恋不是病,性取向是不会改变的,但是老妈根本听不进去,非要带我去医院。当时我想的是,她要去就去吧,我说了她不信,或许医生跟她说同性恋不是病她就信了。现在想想还真有些后怕,万一去的那家医院是恐同的,告诉老妈他们可以治疗同性恋会是怎样的状况。
幸好我遇到的是一个相对专业的医生,带老妈在医院心理门诊咨询的时候,医生第一句话就是:“你希望你的儿子过一个怎样的人生?”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医生跟老妈说明了同性恋不是病;她也有朋友是同性恋,除了不结婚其他方面跟其他人没什么两样,不会影响生活。但是在老妈问她同性恋是否真的不能转变的时候,医生的回答是有些人年纪大了可能会转变,也会跟异性结婚。当时我没有极力反驳,心想她可能是要给老妈留个念想吧。
小编的建议:如果父母坚持要去看心理医生,拗不过的话就去吧。不过在看心理门诊之前,一定要自己提前去一趟或者通过所有可以利用的渠道,确认该门诊的医生是友同的之后再带父母同去,否则遇到恐同医生后果不堪设想。
去医院咨询时,跟医生明确表示此次前来是想让父母了解什么是同性恋,自我认同方面没有任何问题,不然可能真的会被治疗。
4、沉默期
父母和子女都回避谈论同性恋话题,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的沉默期可能会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对于这个阶段,小编没有什么建议,沉默就让它沉默一段吧,反正很快就会进入下一个阶段。
5、父母继续催婚,希望子女能够“转变”
不要天真的以为带父母看了心理医生、给他们看了相关视频、给他们看了相关资料他们就能接受了。希望孩子过上“正常”生活的欲望会让他们把之前的一切都忘掉。
小编带老妈去过医院心理门诊,给老妈看过亲友会公益妈妈们分享的子女出柜经历视频,老妈也曾说过:“妈不逼你了,只要你过得好就行。“但是在几个月之后老妈还是在打电话的时候希望我能“转变”、希望我能相亲找个异性对象处处看。就好像带老妈去心理门诊,给她看相关视频只是给她打了一针麻醉剂,时间久了,麻药效果消散了,她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
在这一阶段,如果做子女的不主动与父母沟通,不给他们科普同性恋相关知识,父母就会一直苦恼或者自责,他们会认为是自身的原因(对子女照顾不周、关心不够、孕期服药或者孕期受了什么影响等)让你变成了“同性恋”,从而“入柜”。
父母再次“催婚”求孩子“转变”的行为也会让子女很难过,后悔自己不应该出柜,在回应父母不可能实现的请求时往往也不会心平气和,这样就导致亲子关系的恶化。小编在微博上也看到不少已经出柜的小伙伴在抱怨为什么出柜多年父母还是不能理解,那么这么多年你又做了什么呢?!
或许经过多年之后,父母发现自己劝不动孩子去“转变”,也就不再劝了。不是他们想通了,而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让他们默默承受并尽力掩藏自己的悲伤。但是在跟父母相处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能察觉他们的不快乐,他们的担忧。那就不要再等了,是时候帮他们“出柜”,让他们释然了。
6、帮父母出柜
想要帮父母出柜,想要让父母释然,想让父母真正地接受,就必须主动跟父母沟通,主动给他们科普,了解了慢慢就会理解了。那么如何沟通,通过什么方式科普呢?小编就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大家一些个人建议吧。
①求助于同志公益组织
在经过沉默期之后,每次小编放假回老家的前几天老妈克制着自己不去催婚,可能是想让我过一个舒心些的假期吧。但是在我离家前一晚她必定会试探性地问我能不能“转变”,能不能尝试跟异性交往,我的回答一直都是否定的,每次老妈都很失望,那种失望和伤心无奈很容易从她的眼神中流露出来。
为了让老妈走出痛苦,小编联系了LGBT公益组织“浪漫转身”,并添加了浪漫妈妈的微信(lm6194052)。
浪漫转身由同志母亲浪漫妈妈建立,目的是为LGBTI+人群建立友好的倾诉空间,为其亲友提供交流丶沟通的平台,及为直人群体创造了解性少众人群的渠道。自创立以来,浪漫转身已成为同志和家长间互动沟通的桥梁。
帮老妈微信加入了浪漫转身家长群之后,本是希望老妈在群里了解更多关于同性恋的信息,可能慢慢就像群里其他家长一样能够接受了。但是小编忽略了一点,当时老妈还不怎么会用智能手机,微信也仅限于接收查看信息,顶多也就是发个笑脸表情以示回应,她不会打字,也很抗拒学习发语音(现在会了)。帮老妈加了浪漫转身家长微信群后我便离家上班,就这样把老妈扔在了微信群里,现在想想着实不妥。对于群里的消息她只能被动接受,无法跟其他家长互动。隔了一两个月,老弟发微信质问我:“你给妈加的啥群啊,你知道她看了难受还加,我把群退了哈。”就这样老妈退出了浪漫转身家长微信群。
小编的建议:在出柜后,如果父母能够使用智能手机并且情绪稳定的情况下,加入LGBT公益组织的微信群还是挺有用的,群里有很多公益家长通过陪伴帮助新入群家长慢慢走出痛苦并接受自己孩子的性取向。
在这方面小编做得比较失败,大家别跟我学。我是只给老妈加了家长群之后就撒手不管了,没有后续跟进。加群当天因为浪漫妈妈比较忙,没有能够让老妈单独与浪漫妈妈沟通,之后由于老妈不能熟练使用微信也没能跟其他家长交流。小编建议帮父母加入家长群之后要让父母单独与群里的其他父母交流一下,或者鼓励家长与他人互动。如果父母不方便使用智能手机的话,可以采用电话的方式求助于LGBT公益组织。
②求助于其他关系亲近的亲人
经过上一步让老妈加LGBT公益组织家长群的方式并没有让老妈接受小编是同性恋的事实,算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完全在于小编自己,把老妈扔进家长群就不管了,也没有后续跟进,也没有考虑到老妈的性格和对手机的使用熟练程度是否适合进群。
因为老妈还是没有完全接受,催婚继续,而且越来越严重。2018年下半年,家里又有人帮忙介绍对象,而且提了不是一次两次,老妈坐不住了,打电话让我尝试认识一下、交往一下。因为之前老妈跟我提过几次,这次又提我有点不耐烦,说话态度也不好,很坚决的拒绝了。老妈很无奈地说:“既然你这么坚决,那我就把媒人回绝了吧,本来还想让你老姨打电话劝劝你,看来也不用了。”
事后老妈应该跟老姨联系过,虽然我没有问过当时的情况,但是她跟老姨哭诉是免不了的。没过多久老姨就微信联系了我。老姨年纪比老妈小十来岁,从小我和老姨关系就比较近,虽然没到无话不说的程度但是沟通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出柜当天老姨也是在场的,但是后来也一直没有跟她谈过相关话题。
在这次长达一个小时的微信聊天过程中,我给老姨科普了同性恋的相关知识,告诉她我绝对不会和异性结婚,不会去害一个无辜的女人,不愿意用未知的老了最后那一两年有子女照顾而委屈着过几十年,只要有钱,养老不成问题(聊天详情这里就不详写了,小编记性不好,反正是该说的都说了)。最后我拜托老姨将我的想法转达给老妈,之后老妈没有再催婚。
小编的建议:如果自己跟父母沟通不畅,不能心平气和地进行交谈,不妨求助于其他亲人,比如兄弟姐妹或者亲近的长辈。小编认为比较年轻的关系亲近的长辈是最佳人选,她们会相对理智的接受你的科普,也跟父母是同辈,能够跟父母说得上话,如果她们出面作为沟通的桥梁的话,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
③带老妈参加浪漫转身分享会
经过以上两步,老妈不再催婚,但是小编知道她还是没有完全接受,只是因为我的坚持不妥协让她不得不放弃劝我“转变”的念头,她内心的痛苦依然在。有强迫症的小编怎么会放弃呢,老妈没有完全接受我还得继续努力不是。
距离2019年春节还有半个月的时候,老妈要来北京办事,刚好当时淡蓝公益邀请浪漫妈妈举办了一场“让爱回家,让亲情不再远离”的分享会,便说服妈妈提前一天来北京,一起参加活动。起初老妈是不愿意提前来的,在我的软磨硬泡下她最终同意了提前一天来跟我一起去参加分享会。
分享会上浪漫妈妈讲述了自己多年来从花很长时间接受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到主动了解同志群体并加入同性恋亲友会做公益,再到离开亲友会后创建浪漫转身独立做同志公益的历程。浪漫妈妈讲得很亲切,毫不避讳一些比较(敏感?隐私?想不到比较合适的词了)的话题,比如同志之间如何过性生活,1,0,攻受等话题。其间浪漫妈妈也讲述了几个同志出柜的案例,也有两对同志恋人分享了自己的出柜经历。坐在老妈隔壁的小帅哥很贴心,怕老妈听不懂还给老妈科普一些同志群体的名词,例如:出柜、形婚等。
因为次日老妈要去北五环办事,给她找的酒店也在那边,离淡蓝总部比较远,所以没等分享会结束,在半程休息的时候便和老妈离开了。在路上老妈一直夸分享会签到处的志愿者长得好看,她一直不信那些志愿者也是gay,也聊了一下参加分享会的其他家长的表现,有的家长比较淡定,有的则是情绪比较激动。当天并没有和老妈深入讨论同性恋相关话题,但是从老妈的神情和表现来看,她对同性恋的了解更进了一步,至少她知道还有很多人像她儿子一样,并不是全世界只有她儿子一个是同性恋。那天刚好是小编生日,这也算是一份不错的生日礼物吧。
小编的建议:条件允许的话,带父母去参加类似的公益分享活动,真的有用,有用,用。
现在国内的LGBT公益组织有不少,都有不同的求助方式,其他组织小编不太了解,给大家推荐“浪漫转身”,在此也衷心地感谢浪漫妈妈的无私帮助,她受得起每一位通过浪漫转身陪伴出柜成功的孩子们叫她一声“老妈”。
④通过家信与老妈沟通
其实在带老妈参加分享会之前,小编已经准备好了给老妈的家信,准备春节回家带给老妈的。还是那句话,家人的不理解是因为他们对LGBT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导致的,想要得到理解那就要主动去给他们科普。小编在网上搜寻相关科普资料的时候,一次翻看吴妈妈@三色堇吴幼坚(中国第一位公开支持自己孩子是同性恋的母亲)微博的时候看到了两封出柜同志写的出柜家书,写得很全面,堪称模板。于是下载下来并打印准备过年回家给老妈看,除此之外,小编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了一封类似的家书,还准备了一些科普资料一并打印出来准备给老妈看。
春节假期老妈也没再提过让我结婚的事儿,只是老爸提过两次,他说我现在还小,将来还是要结婚的,不结婚怎么能行呢。我也只是含糊过去了。在春节假期最后一天,我离家回京工作的时候将节前准备的家信和科普资料给了老妈,并嘱咐她一定要看。她说不看,看了也没用,但我知道她会看的,而且可能还不止看一遍。
回京后一周,打电话给老妈的时候问她看了没有,她说:“看了,你也“转变”不了,你就好好的工作吧,不要想太多。”没有多谈便转移了话题,但从她的语气可以听出来,这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显然轻松了不少。
小编的建议:如果当面沟通不畅,试试书信沟通可能效果更好,亲测有效,有效,效。
很多出柜同志在与家人当面沟通的时候存在问题,例如:家长情绪比较激动无法心平气和地沟通、家长回避同性恋问题不愿沟通、出柜同志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此时不妨试试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家长沟通,书信要表达的内容比较容易掌控。通过个人经验来看,通过书信沟通真的有效果。建议大家采用纸质书信,不管是手写还是打印,纸质书信更便于阅读和保存。当然,通过微信消息、电子文档或者电子邮件的方式也不是不行,如果父母能够熟练使用电子设备的话,以上方式均可。我之所以采用的是打印纸质书信的方式,是因为书信内容篇幅较长,如果微信发文字的话字数太多,老妈有老花眼,我把她手机字体设置成了最大,长篇文字在手机上显示并阅读很费劲,也不便保存,所以我把书信打印成纸质文件并把字号设置得很大,方便老妈阅读。
家信要写什么呢?小编简单总结一下必须要有的内容:
对于同性恋知识的基础科普:家信中可简单地写,详细的可另外打印资料
消除父母自责的相关内容:很多父母会从自身找原因,是自己哪里做错了才导致孩子成为同性恋,我们要让他们知道不是他们的过失才导致我们变成同性恋的
对自己人生的规划:父母不接受,希望子女“转变”成“正常人”归根到底是怕子女以后的人生过得不顺利,我们要做的是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把自己以后的打算如:工作、定居、买房、孩子、养老等问题规划出一个大致的方向并为之努力。父母看到你对未来的明确规划会放心很多,如果你不说,他们可能认为你就是在“混日子”。
⑤不再回避,和老妈当面长谈
经过以上的努力,小编看到了老妈对于我是同性恋这件事儿态度上的转变,觉得是时候跟老妈当面深入谈一次了。
从小到大,跟父母的沟通一直是仅限于温饱,每次打电话双方也都是报喜不报忧,互相嘱咐吃饱穿暖这些没有什么营养的话,从来没有站在与父母平等的位置就某一问题展开过讨论。在他们眼里,不管多大我都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
2019年4月清明假期,老妈为了迎接她小儿子的女友来见家长(老弟和她女友春节才确定关系,他俩是大学同学,一个月后就见了女方家长,至于啥时候来这边还不确定呢),把老家住了快20年的房子重新吊了顶,墙面重新刷了白,窗户重新刷了油漆。
晚上忙完后,小编觉得可以跟老妈谈一下了,这次谈话可以说是有生以来跟老妈谈得最久的一次,也是内容最有营养的一次,从九点多钟一直谈到凌晨。
刚开始还是挺尴尬的,不知道如何开口,小编还是从询问老妈是否看了我春节给她的家信开始的,我问她是否还留着呢,老妈说放起来了。虽然刚过去二十来天,记性不好的小编已经不太记得谈话的详细内容了,大致包含以下几点:
1)谈到了现在离婚率高的问题。
2)谈到了现在年轻人晚婚的问题。
3)谈到了很多人还没来得及享受生活就意外或者生病去世的问题。
4)谈到了现在同性恋“越来越多”的问题。
5)谈到了代孕、领养的问题。
6)谈到了养老问题。
谈话过程中,小编和老妈都发表了不同看法,老妈的见解比较奇葩,认为现在社会乱了,都是因为人们有钱了,不结婚也能养活自己了;都是网络害的,网上整天都是教人离婚的新闻。
小编则给老妈灌输了现在人们思想开放了,了解的东西多了,都想为自己而活,不是像她们那个年代的人“凑合”着过一辈子,人生很短,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来谁都说不准,不如把握当下,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过好每一天的思想。对于网络害人的观点,小编则说如果没有网络你也不能跟我每天微信聊天,没有网络你也不能在“今日头条app”上看到那些关于晚婚、离婚率高、同性恋的新闻,没有网络你也不能在电视上想看哪个台就看哪个台。
其他的聊天内容小编就不写了,以后有机会详细再说吧,反正整个聊天过程给老妈灌输的思想就是现在人们思想越来越开放,想为自己而活的人越来越多,不结婚我也可以过得很好,就算没有子女养老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现在老妈已经比较释然了,她说之前如果有人提亲或者说起我的婚事,她会哭,会难过好几天,现在她不哭了。老妈的释然可能有一方面的原因是我现在工作还算稳定,没什么钱但总算是在老家附近买了房子,而且我明确地告诉她我没有“混日子”,而是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天。经过这次谈话,小编和老妈的亲子关系也有了进一步提升。
假期结束回京之前小编又把打印出来的新的科普资料以及吴幼坚妈妈@三色堇吴幼坚写的纪实文集《彩虹》给了老妈。
《彩虹》:退休编辑吴幼坚2005年首次接受电视采访,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媒体上公开支持同性恋儿子的母亲。她做公益13年,通过讲座、热线、博客、微博、邮箱为LGBT群体服务。71岁完成26万字(含16个彩页66幅照片)的纪实文集,记录与LGBT个体生命最难以忘怀的相遇,以及与独生子郑远涛(文学译者、本书责编)的故事。本书人物众多:男同、女同、同妻、感染者、同志父母、跨性别者……《彩虹》写到同志群体内自由与责任的冲突、个人梦想与家庭期望、社会现实的碰撞,写到沦为牺牲品的同志少年、同妻,内容厚重,促人思考。李银河、张北川、方刚、彭晓辉、Damien Lu(星星)等专家学者写了推荐语或作序。购买方式详见吴幼坚妈妈@三色堇吴幼坚微博

小编的建议:在适当的时机多陪家长谈谈心,聊聊一些比较热门的话题,然后把话题往同性恋方面引导,逐渐改变他们的看法。
如果父母年纪比较大,文化水平不高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那就尽量教他们用,从网络他们可以获得更多信息,思想也会逐渐变得开放。老妈之前是特别抗拒学习微信的,发语音消息教了好久,其实学会并不难,只是她本能地抗拒接受新的事物罢了,现在老妈微信语音发消息用得挺溜的。
老妈没事儿的时候喜欢看“今日头条”app,其中内容也会涉及到同性话题,例如,有帖子内容是央视某年纪比较大的男主持人去国外度假被拍,但他一直未婚。网友的评论中有人猜测是感情受挫才终身不娶,也有不少网友评论可能是性取向问题。这样小编就可以就这一话题逐渐延伸,继续给老妈科普,她也能听得进去。
出个损招儿:时不时在父母常用的app上搜索“LGBT”相关内容,大数据分析后就会多推送相关内容。
- 篇后语 -
出柜是个长远的过程,想要得到父母的理解,那就要慢慢让他们了解相关知识,不了解永远不可能理解,即便是不再催婚,不再唠叨,那也是因为无可奈何,他们内心还是很痛苦。
有人说,只要自己明确的说出自己是同性恋,那就算出柜成功,但是估计大部分人都会像小编一样追求完美,认为父母完全接受了并不再为此痛苦煎熬了,才算出柜成功。
出柜初期不要急于让父母理解,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你有多想让他们理解,他们就有多希望你能“转变”,建议先冷处理,等双方情绪都稳定后,通过各种方式努力让他们了解,最后求得理解。
小编经过了求助LGBT公益组织、求助于其他亲人、带老妈参加分享会、通过书信沟通、面对面坦诚交流这几个阶段。老妈最后的释然是所有这些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也许你只需要经过一个或者两个阶段就能让父母接受,也会你要比小编更加努力才能得到父母的理解。
请相信,无论父母文化程度如何,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只要家庭中有爱,只要你让父母知道你在为自己的未来努力,他们慢慢会接受的。当然,极端情况也不是没有,如果你竭尽全力都没有效果,那么 let it go,做自己,过好自己的一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