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二月得书录
《洛阳出土铜镜》文物出版社1988年一版一印
洛阳在隋唐之前一直是中国的政治重镇,在宋以后它的地位才逐渐下降。而中国的铜镜艺术品则基本上是从商周起源,汉唐蔚为大观。洛阳城市的繁荣期恰好和铜镜艺术的高峰期不谋而合。所以洛阳出土的铜镜必然允称中国铜镜艺术的代表。
这本图录一共收录214面从战国到元代的铜镜,其中彩版8面,黑白版206面。汉唐是铜镜艺术的高峰,所以书中收录也最多,汉镜有57面,唐镜87面。由于是八十年代的图录,黑白版图片不是很清晰,但也足够欣赏到古人日常生活的艺术及其演变。
《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王子云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8月一版一印
《中国古代雕塑百图》王子云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3月一版一印
西历3月8日是女性的节日,旧书交易的平台孔夫子网顺势推出了女性专题,推荐一些女性作者的书。在这个页面中,我才知道原来何正璜先生是位女性。只有点关于她和西北考察团相关的模糊印象,就顺便搜索了一下相关她的资料。 何先生1940年9月参加了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任文书工作,后来与团长王子云结为伉俪。两人建国后一在陕西博物馆工作,一在西北大学教学。从王老先生的著述中就选买了这两本。两本一大一小,相得益彰。大开本的游记是王先生一生艺术考察的总结,所以内容特别丰富,时间跨度大,地域则如书名副标题所写,横跨东西方。尤其是早期的考察记录提供了很多今天已经见不到的信息,比如书中讲兰州金天观两廊绘有老子八十一化图,我想这大概和青海瞿昙寺类似。王先生认为是明人手笔,且说永乐宫的规模远不及此,这实在让我感到吃惊。因为我们是都知道永乐宫的宏大规模的。可惜如今金天观的辉煌只能凭借这段文字想象了。书后还附有208页657幅考察照片,有些是先生手绘作品,更是弥足珍贵的资料。小开本的雕塑百图是小32开,精巧可爱,拿在手里阅读甚为舒适。采用左页文字右页图片的方式介绍遴选的一百个中国雕塑的代表作品,纸张也甚好,可见八十年代即使是这样的入门读物出版的也很用心。
《安岳古寨》2009年9月
《安岳古题刻》2011年3月
《安岳古建筑》2015年4月
这三本书是安岳地方政府出版的内部资料,所以也没有什么出版信息。这种地方性的出版物最大的好处是资料是最贴近当地的,用来作为当地的古迹寻访是最有参考价值的。因为仅是地方内部发行,所以书籍的编辑版式、装帧设计等等都不免比不上正规出版物,但它们的价值主要是在内容上,所以我也很注意搜集。
《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乐器考》 牛龙菲著,1981年5月一版一印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是魏晋时代艺术最为丰富的体现,今年(2019)元旦还去实地观摩了一番。之前就买过著者牛龙菲的两本著作,也是考证魏晋壁画乐器的。这本书出版较早,和之前买的可以合在一起看出作者的研究历程。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欧文·戈夫曼著,徐江敏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一版一印
这本书是社会学的名著,豆瓣页面显示这本书中文版本有四种,其中两种是徐江敏翻译,只不过是分别在海峡两岸出版。而另两种书名则翻译为自我呈现,从书名翻译上就有豆瓣网友提出了质疑:
戈氏书的英文原名为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谈的是自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动用各种道具和手段向他人的表述(presentation)的过程,而非自我情感向他人的真实呈现(representation)。表述带着主动性,是将客观存在转为主观认识, 即是自我的镜像展现,是虚幻且充满诸多无意或刻意粉饰的图景。更直白点说, 就是表演。而呈现则大相径庭,它是一种直接的展示,是物被动地接受审视的过程,暴露在目光之下的存在,毫无抵抗招架之力。这则与戈氏书中所提及的个体在表演中难以自我控制的部分更为相符。
而能被台湾出版社选中出版,我想也能说明徐译本是较好的版本。我买到的这本书是译者签赠本。其实我对签赠本的兴趣并不大。因为大部分签赠仅仅只是个签名,有内容有故事的签赠则价值不菲,所以我只能买买这种签赠者名气并不大,所以价钱并不会因此高多少的书。
《晋南文物》本书无版权页,前言提及是为了建国十周年献礼,所以大概出版在1959年国庆前不久。
古迹寻访小组斯飞的召集人张利伟兄在微信朋友圈晒书,大部分书我有或者听说过,就是这本我倒从来没见到过,而且的确是合我眼光的好书。立马到孔夫子网搜了一下,价格也不高,就下单买了。书名晋南,其实是用照片介绍晋西南的古代遗迹文物,也就是现在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全书分成四个部分:古代建筑、古代遗迹、出土文物、其他文物,最后附有贾兰坡的丁村发掘简报和刘念茲的侯马董氏墓舞台调查报告两篇论文。最重要的就是前两部分,现在这些建筑和遗迹存或不存,都已经和书中所载大为不同了。影像资料对于还原历史场景的重要性毋庸赘言,这本书则是寻访晋西南的重要参考资料。
《上海研究资料》 《上海研究资料续集》上海书店1984年1月一版一印
3月份有博古斋的拍卖,拍卖预展目录中有《上海研究资料》,当然是民国年间出版物。我对于这种资料性的书籍,向来不太追求版本或者装帧设计,何况此书名称直白为研究资料,更说明基本上类似一本上海的字典。所以就孔网搜索一下,发现有上海书店再版本,当然是便宜之极,毫不犹豫买下。这本书主要是上海近代史料的集合,内容则包含政治、金融、宗教、建筑、风土民俗等多个方面,可说是对近代上海的全方位描述。一般藏书家的买书线索是丛书,而我则更关注某个作者的书,还有就是关于某地的书。像前述《洛阳出土铜镜》、安岳的三本书、《晋南文物》分别可以归类到有关河南、四川、山西三地的书籍中。上海是我工作居住的城市,当然我也很关注,买这种百科全书式的资料书也是理所当然的。
《西欧剪影》新华出版社1987年6月一版一印
这本书是早就加入到购物车,只是这个月才买到手。书分为上下册,上册前有出版说明,开篇便言及此是新华社驻西欧八国记者的散文集。上册是写英国、联邦德国、奥地利,下册是写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意大利。看这两本书,可以了解八十年代的西欧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实还可以从当时新华社记者的叙述视角看出中国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
《Reform in Sung China:Wang An-Shih and His New Policies》刘子健著《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哈佛大学出版社1959年一版1968年二印
这本书只是在网上闲逛偶然看到,我也不知道作者是何名头,只是觉得封面设计好看,内容跟中国历史有关,作为英文书价格也便宜,所以便买了下来。检索才得知,原来作者刘子健先生是祖籍贵阳,长于上海,后执教于匹兹堡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1959年刘先生凭借此书一跃成为宋史研究的领军人物。此书是“哈佛东亚研究丛书”的第三种,此丛书还有其它什么书,只能待日后有缘再见。
《云南文物古迹大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一版一印
上面有上海研究资料,那这本就是云南研究资料。作为云南地方出版物,自是对地方文物罗列详尽,同样可以说是去云南寻访古迹很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可惜此书全是文字,没有一幅照片影像,算是美中不足。
上面都是正常购买的书籍,下面是本月拍卖得来的书。前三种是孔夫子网拍卖得来,最后一种是博古斋拍卖得来。
《欧游散记》王统照著,开明书店民国廿八年五月初版,民国廿九年十二月二版
此书是开明文学新刊的一种,作者王统照1921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建国后,历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算是科班出身的学者型作家。他1934年赴欧洲游历,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这本书便是记述当年见闻。书后还附录新诗七首,旧诗十二首,也能反映出这本书的文学性。和前述八十年代出版的《西欧剪影》对照着读,时代的差异、写法的差异便显现出来了。
《支那陶瓷见闻录》小林市太郎译注,第一书房昭和十八年(1943)一版一印
《黄土地带》松崎寿和译注,昭和十九年(1944)四月四版
这两本是抗战期间日本有关中国的著述。早年外国人有关中国的著述是我最感兴趣的方向之一。两本书都是译注,可惜不通日文,不能看出原作者是何许人。第一本是有关陶瓷的半专业书籍,第二本则是论述中国地面上的石器时代人类文明。《黄土地带》昭和十七年十二月一版,不到一年半时间就已再版四次,可见其畅销。在1944年日本国即将战败的时刻,日本国内依然对中国有着很大的兴趣。我已经收有多本日文书,要想捧读,还得学会日语才行。
《印度古佛国游记》李俊承著,无版权页,游在民国二十八年,出版应在此后
此书是1928年李俊承主持在印度鹿野苑修建寺院一所,乘便参谒各处圣迹所得游记。书前列有照片58图,可以一窥民国时期印度风貌。
《绘图东童郎》风俗绘卷图画刊行会木刻套色彩印本大正六年(1917)五月发行
歌川丰广绘,大塚祐次镌版,收版画25幅,场景繁缛,人物众多,设色斑斓,套印精巧,将图绘形式的日本古代每月之民俗,如五月游春、六月灯会等,描绘得仿佛身临其境。歌川丰广是浮世绘最大流派——歌川派之祖歌川丰春的弟子,大塚祐次为著名刻工,大正五年刊本《红楼梦图咏》即出其手。
书影待补
微信公众号:隔山打牛,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