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太相信,这是美国的另一半历史
提起美国的现代化进程,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一部工业发展史、科技创新史、金融腾飞史,以及一系列高光时刻,比如亨利·福特的大工厂流水线运作的场景、莱特兄弟第一次飞机试飞成功的瞬间、纳斯达克上下翻飞令人激动不已的红绿指数。
但就在这些场景之前的一个世纪,你可能不太相信,美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国家,种植园经济是他的重要经济形式,而支撑种植园经济不断发展的,是以黑人劳工为主的奴隶制。

美国也有至暗时刻
事实上,从1791年国会否定了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之后,美国就放弃了“工商立国”,走的是“农业立国”道路。而据杰里米·阿塔克、彼得·帕塞尔的《新美国经济史》记载:“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农业都是美国财富的主要来源。”这可以说是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至暗时刻。但即便如此,人们依然不觉得奴隶制对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啥贡献。
在美国,人们已经习惯将奴隶制视为一种前现代制度,一种存在严重缺陷的经济体系,不但不承认其贡献,反而认为它在美国爆炸式的经济增长中拖了后腿。但康奈尔大学历史学教授爱德华•E.巴普蒂斯特一项开创性的研究表明,美国这一时期国家财富的惊人增长和繁荣,正是建立在南方和西南部新兴棉花产业中被奴役的非裔美国人的无偿劳动之上的。

棉纺织业是工业革命早期最重要的行业,棉花因此成了18—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英国凭借自己在棉纺织业中的技术革新,开启了日不落帝国的荣耀世纪。但仅仅凭借国内的土地是无法支撑英国棉纺织业的,给英国工厂源源不断提供原材料的,正是美国南部新开辟各州中的种植园。
据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革命的年代(1789—1848)》中总结:“直到19世纪60年代,英国棉纺织业的命运一直与它们联系在一起。”而在北美种植园里辛勤劳动的人又是谁呢?自然不会是美国白人,而是黑人奴隶。
奴隶制与工业革命正是在一张巨大的全球贸易网络和利益链条中形成了紧密的联系,通过剥削、压迫黑人奴隶和工厂劳工积累起来的资本,则持续不断地流入了英国、北方银行、商人和奴隶主的库房、口袋中。你能说这样的奴隶制,对美国经济没有促进作用?
真实的历史其实是这样的
在当时的经济环境和技术条件下,奴隶制是棉花种植最有效的方式。
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为使建国事业不致中途崩溃,美国的诸位国父选择向南方种植园力量妥协,这导致蓄奴从一开始就在宪法层面上得到了承认。在这样的背景下,1808年的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禁令自然也不能阻止奴隶主从东南部向西南部输出奴隶,因为此时全球棉纺织业的扩张,迫使棉花的种植和采摘对劳动力“人手”以及土地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在利润的驱使下,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美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西进运动”,对印第安原住民发起了“种族屠杀式”的进攻以抢夺土地。为了在新的土地上种满棉花,持续产生利润,18世纪80年代以后,创业奴隶主们又把100多万名黑人奴隶强制迁移到了那些掠夺来的土地上。
那是一场大规模的分离与伴随着无数死亡的迁移,整村整村的印第安人遭到屠杀,无数黑人家庭分崩离析(许多历史学家却轻描淡写地称之为“一个令人遗憾的副作用”)。荒野中一批批的黑人奴隶戴着沉重的脚铐与枷锁泪流满面、充满绝望,一步步走向没有任何光明可言的未来。因为在棉花种植园里等待着他们的,是无尽的非人待遇和残暴酷刑。
高效的压榨机制:暴力
美国奴隶主早在南方腹地兴起的棉花王国里,就已经掌握了一整套迫使奴隶激发出最高生产效率的压榨机制——暴力。美国的奴隶主们对暴力并不陌生,不管是在对北美印第安原住民的暴力驱逐,与西班牙、英国等帝国主义强国的相互竞争,还是对奴隶叛乱的镇压,一系列巩固美国对海湾各州控制的行动中,都必须使用暴力。巴普蒂斯特认为,暴力行为解释了棉花种植园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的原因。

虽然一些经济史家将这种“高效”归因于奖励措施,比如对工作突出者的金钱奖励、获得更高职位的机会等,但巴普蒂斯特认为,奴隶主群体从奴隶身上提取“生产效率”的技术,是建立在对身体暴力的常规实践之上的。种植园主称他们的劳动控制方法为“压迫系统”。每个奴隶每天都有一个采摘配额,这个配额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稳步增加。
爱因斯坦曾经评论经济系统说:“复利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宇宙间最强大的力量,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但当资本主义的复利机制被利用在对每个奴隶的身体压榨之上,日复一日,那么复利,也将成为人类最残忍的“酷刑”。
在有效机制下,毫无疑问 “996”能产出更高的生产效益。但《劳动法》的价值不在于保护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在于守住人权的一根底线。正是因为白人奴隶主可以让黑人奴隶比自由劳动力更快地采摘棉花,所以在没有任何棉花采摘技术创新的情况下,在美国宪法对奴隶制一筹莫展的1800—1860年间,人均棉花产量获得了大幅增长。关于棉花繁荣的传统描述集中在轧棉机上,因为这个机器在分离棉纤维和棉籽中非常重要,但这一技术与整个棉花采摘产业中黑人劳动力的贡献相比,实在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因为此时棉花生产的瓶颈是采摘环节,而这是一项劳动密集型工作,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受奴役的男人、女人和儿童。唯一可以革命的技术,便是这些男人、女人和儿童在鞭打的威胁下,持续、疯狂地提高采摘的速度。
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扮演了一个被机械工厂异化的工人,即便离开了工厂,他的双手依然停不下拧螺丝的动作。事实上,他只是工业机器里的人体零件罢了。而在种植园里,奴隶也是如此。他们被迫开发了“左手采摘技术”,以一种畸形的体态,长期重复着同一个工作,对奴隶主来说,他们并不是拥有血肉之躯的人类,不过是一只只不断采摘棉花的“左手”罢了。
被抛弃的盟友,被改写的历史
据统计,从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到1861年,美国奴隶的数量激增了5倍多。领土的不断扩张和国内奴隶贸易的兴起,为美国奴隶制的迅速扩张提供了土地和劳动力支持。

巴普蒂斯特认为,州际奴隶贸易在当时的地区和国家经济中占据了核心地位,而为其提供重要支撑的,便是那种极端暴力的运作形式。并且,在蒸汽船、铁路和电报等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国内奴隶贸易更是达到了极高的组织性,并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引发的争议越来越多,南北双方因此而同室操戈。最终,北方联合南方种植园的黑人奴隶,打败了南部邦联。这就是林肯领导下的南北战争。但很快,北方盟友就抛弃了南方的黑人选民,转而与南方白人联合起来反对黑人享有平等的政治和公民权利。
与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威尔逊曾在白宫播放《一个国家的诞生》,一部对黑人充满种族歧视的电影)同时代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奴隶制与19世纪西方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转型是相脱离的,奴隶制在内战前就已经走向灭亡。与此同时,废奴主义者则成了罪恶的根源,因为是他们引发了内战,导致数十万白人死亡。
在畅销小说、学校的教科书、政治家的演讲以及种植园的怀旧广告中,解放前的种植园充满美好,奴隶主对奴隶关爱有加,奴隶在主人的庇护下开心快乐。虽然后来随着黑人平权运动的开展,种族隔离在公共场合的解除,历史学家改写了种族主义者所讲述的那些故事,但是有关奴隶制和美国历史的一些基本假设,依然没有改变,他们还是按照先前流行的观点,片面地叙述部分史实,试图美化白人历史,对国家发展中的“至暗时刻”视而不见,甚至蓄意抹杀。
12年心血,再现“被掩盖的原罪”
爱德华•E.巴普蒂斯特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美国历史学研究的失败,也正是出于还原这段历史的目的,他倾注12年心血,突破史料的局限,结合数千人的口述、种植园的相关记录,以及报纸、政客、企业家、逃亡奴隶的陈述,写作了《被掩盖的原罪:奴隶制与美国资本主义的崛起》一书。

他要为尚未被还原的历史、尚未被叙述的真相,平反昭雪;他要将那一半从未被讲述的关于奴隶制的故事,全盘托出。

-
古芭比鹏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05 01:39:39
-
麦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04 16:47:19
-
IBELLM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04 14:45:42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3 23:07:44
-
嘎怂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6 13:12:42
-
Drowsy Dad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23 22:00:59
-
秋雁晚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15 21:14:17
-
启凡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3 11:41:07
-
破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17 14:08:03
-
当你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17 00:08:28
-
境妙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29 09:28:34
-
知心姐姐卢先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2 14:17:06
-
Quiz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17 22:25:02
-
Oleg the kafir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14 12:59:49
-
浩浩洋洋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10 16:00:46
-
兔酱阿姨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28 12:30:27
-
山不向我走来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14 01:28:13
-
每天一点AI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22 11:18:40
-
晨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08 12:43:21
-
浙江人民出版社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31 15:52:14
-
豆友11319189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17 22:50:09
-
Rae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7 14:54:53
-
Yi###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5 13:05:36
-
萧湘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5 09:25:4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2 22:56:18
-
怦然心动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2 17:39:46
-
Song.KL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2 15:40:42
-
枕流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2 13:39:21
-
窦韶旭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2 12:20:58
浙江人民出版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日本为何总是滑向战争? (4人喜欢)
- 在似乎被遗忘的东线角落,美国知名记者为何要开启这场冒险之旅? (2人喜欢)
- 汴京沦落前,赵构有勇有谋,为什么登基后选择屈膝苟安? (5人喜欢)
- “好望角”丛书2025出版计划 (14人喜欢)
- 当“毒气战之父”被授予诺贝尔奖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