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春片是否真的不值一提?
姜文,一个狂妄却才华横溢的导演,华语电影界中的鬼才,让他封神的作品正是他的处女作,也是我心目中的姜文电影NO.1 ——《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部电影无疑是一部伟大的青春片,讲述了文革时期一群北京孩子的成长历程,姜文刻意去除了文革时的残酷,以孩子的视角给观众带来成人世界外的世界,但这绝不仅仅是一种无所事事的闲聊调侃,也不仅仅是对那个特殊年代的追忆和讥嘲。

电影开头,宏伟的毛主席雕像手指着远方,大街上歌舞升平,大家在送别即将离别的军人,满怀理想的战士们驱着战车,场面非常激昂。幼年的马小军面对这场盛大的欢送,内心对战争充满了向往,他说:“我最大的幻想便是中苏开战,因为我坚信,在新的一场世界大战中,我军的铁拳定会把苏美两国的战争机器砸得粉碎,一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将由此诞生,那就是我。”这里能够强烈感受到马小军的英雄主义。
但是,马小军的英雄主义不像美国队长或者钢铁侠那样伟大,他的英雄主义是虚无的、懦弱的。戴着父亲的军衔在镜子面前耀武扬威;被警察教育后在家中自我装逼;打群架时畏畏缩缩,拥有绝对优势时才出手逞能;冒着生命危险爬上烟囱只为引起女孩的注意。这些无一不说明了马小军内心的软弱。
逃课、溜门撬锁、从这个屋顶越到另一个屋顶,从阳光灿烂到日落昏黄,享受着虚度光阴的安详,马小军的少年时代是无趣的、空虚的、焦躁的,这些也都是成年马小军对少年时代的靠谱的记忆。唯独欲望这东西会蒙蔽人们的双眼,米兰的出现就让马小军的回忆出现了混乱。米兰的成熟注定会让马小军的幼稚无处安放,正是米兰的成熟,让马小军学会了成长;也正是马小军的无处安放,终究让回忆以自己意淫的方式得以释放。
马小军认识米兰时,只有小男孩对于大姐姐的窘迫和畏惧,他们之间有一种不平等性,而米兰对于高大帅气的刘忆苦凸显出不一样的情感。后来马小军因姥爷去世离开了一阵子,这段日子里,米兰和刘忆苦的感情进展了不少,马小军看着他们打情骂俏,不由的心生醋意。
在游泳馆中,刘忆苦为了保护米兰和一些恶霸结下梁子,刘忆苦的勇敢和马小军的懦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莫斯科餐厅里,马小军和刘忆苦爆发了,俩人互掴耳光,再到马小军拿起砸碎的啤酒瓶刺向刘忆苦,电影的氛围和观众的情绪被推向了最高潮,却没想到这只是姜文的一个玩笑,实际上他们把酒言欢,充满了欢笑,那么欢乐背后的不甘和委屈都到哪去了呢?都变成了暴雨中的呐喊以及对米兰嘶声裂肺的表白。

马小军最终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对米兰的迷恋转变成了不顾一切的强奸冲动,但他的懦弱又一次让他被击败,强奸未遂的他被彻底抛弃。电影的尾声,马小军庄严地爬上跳水台,然后仓促地跳入水中,这一跳,是他英雄主义破碎的象征。马小军在水中无力地挣扎,他向昔日伙伴伸出手,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将马小军踩入水中,这是马小军对友谊远去的恐惧,最后他一个人浮在水面上,平静而空虚的看着空无一人的游泳馆,是对那段夏日青春的沉默祭奠并宣告他已经蜕变成成年人。

电影中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古伦木,就是那个骑着木头的傻子,他总共只有三句台词“欧巴”、“古伦木”以及片尾的一句“傻逼”。马小军和他的伙伴在进出大院时都要跟傻子问候一声“古伦木”,傻子也回一声“欧巴”,当傻子被欺负时,马小军他们会为了傻子去打群架。可以看得出,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就像哥们一样,伴随着互相成长。
在电影的结尾,是八十年代的北京,成年马小军和童年的伙伴坐在豪华轿车里喝着昂贵的人头马,俨然一副成功人士的模样,这时,他们看到傻子,傻子还是那个傻子,脸上脏兮兮的,拖着木头在路边走着,马小军们探出头呼喊着“古伦木、古伦木”,他们期盼着傻子给予“欧巴”这个回答,但随着傻子那一句“傻逼”,我们恍然大悟,这个傻子就是他们自己,马小军们对热血青春的猛烈追忆,被无情的驳回,这里的黑白画面也是姜文在自嘲式的看待那些浪漫的充满阳光灿烂的日子。

姜文的电影,都有着非常浓烈悲观色彩。《鬼子来了》中善良的马大三被一刀劈下了头。《一步之遥》中的马走日被逼的跳楼自杀。《让子弹飞》中土匪张麻子的兄弟们死的死,散的散,只留下他一个人流浪。
《阳光灿烂的日子》也一样,没有阳光,没有灿烂,只有因为无知所以朦胧得支离破碎的幻梦。
首发于vxgzh 声画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