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书单|2019年4月读书小记
写在前面:
四月,病了很久,多年的类风湿病在这个春天复发,彻夜难眠。这个月读的书不多,多为闲书。五月,春暖花开时节,愿健康美好如“七”而至!

1.《茶馆》🌟🌟🌟🌟🌟
今年是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重温经典,读老舍是个计划。《茶馆》是由三幕话剧,一个场景,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叙述了三个时代的茶馆生活。头一幕说的是戊戌政变那一年的事,太监都娶媳妇了,农民们还在卖儿卖女,那时候的政治黑暗,国弱民贫,洋人侵略势力越来越大,洋货源源而来(包括大量鸦片烟),统治阶级中的顽固派不肯改良,反把维新派的头脑杀了几个,把改良的办法一概打倒。第二幕还是那个茶馆,时代可是变了——到了民国军阀混战的时期。洋人为卖军火和扩张侵略,操纵军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第三幕最惨,北京被日本军阀霸占了八年,老百姓非常痛苦,好容易盼到胜利,又来了国民党,日子照样不好过,甚至连最善于应付的茶馆老掌柜也被逼得上了吊。什么都完了,只盼着八路军来解放。这样,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时间。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大变动,可是剧中只通过一个茶馆和下茶馆的一些小人物来反映,并没正面详述那些大事。这就是说,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所以,这部戏的真正主角,是中国社会。用两个小时,从容地讲述中国五十年的社会变迁,呈现许多人的一生。重温文字和话剧《茶馆》,就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老舍的语言自然简练,却如史诗一样无可替代,《茶馆》真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2.《局外人》🌟🌟🌟🌟🌟
本书的内容比起很多作品来说,既不丰富,也不波澜壮阔,主干单一,简约精炼,含蓄内敛,但却给现代趣味的文化界与读书界提供了新颖的、敏锐的感受……以世俗的眼光,完全看不到主人公默尔索身上有任何可取之处。母亲去逝,他貌似看不出难过,也许还不如他对旅途劳顿的郁闷;在葬礼上,没有眼泪,没有悲恸,随意地抽烟,对守灵的同伴心生厌恶的;葬礼结束后,照常出游,与女朋友约会,看电影,做爱;表面上他看起来是随和的,但却与所有人保持着距离,没有真正的朋友,不合群,朋友于他可有可无;对爱情和婚姻,他也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我不爱你,但你想结婚我也不反对;对工作不求上进,仅是维持生存的手段;对待生活,懒惰又无趣。书的后半部分,因为防卫过当,误杀了人,受到道德审判和处以极刑,虽然有现实意义,但客观说,默尔索是一个无害的人,在加缪笔下,所有看似无关的细碎的描写,所隐藏着真正的默尔索,那就是所谓的“局外人”的意义。行刑前,神父来让他忏悔祷告,但默尔索说“我不信上帝”,一个“局外人”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 看似对什么事情都不在意的默尔索,其实有他真正在意的东西,那就是“真实”。他认为人总是要死的,所以没必要过于悲伤,与其陷入痛苦,不如享受当下,于是他和女友约会,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已很好了,工作不想过于强迫自己,所以,他是一个无比真实的人,他试图跳出这个世界,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的荒诞本质中残留的真实的美好。只是因为他“过于正常”,才与这个扭曲的世界格格不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只不过很多人善于带着面具生活,这世间谁又不是“局外人”呢,也许不是我们出了问题,而是社会出了问题。但大部分人已经被社会驯化了,习惯了社会规则和生存游戏。这本书之所以经典,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加缪道出了全人类的心灵困境,从“局外人”身上我们都多多少少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共鸣。
3.《山月记》🌟🌟🌟🌟
一位日本天才早逝作家的作品,收录了十篇短篇小说,主题多是“对生存的苦恼和不安”,取材于中国历史,用悲情体悟历史的彷徨,借古代人物的酒杯,探究人性的幽暗和自我的存在,阐释郁郁不得志的情怀和生存处境,文字优美,独出心裁,读完印象深刻。
《山月记》中李征有一些才华和能力便自视高傲,不愿和别人同流合污,长时间孤僻,最终化为山间猛虎。“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逐渐远离世间,疏逼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世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猛兽,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 在《弟子》中,中岛敦重点描述了子路求学跟随之路。面对孔子的中庸之道的言辞,即“即使为道舍弃生命,也要分舍弃的时间和场合。” 子路即使在国难面前,也没有选择逃避,面对敌人的刺刀,面对死亡,也只是拿起沾满鲜血的手扶了扶自己头上的帽子,说“君子是正冠而死的。” 在《李陵》篇中,描写了李陵、司马迁、苏武三个人。说是三个人,但其实更多描写了李陵和司马迁的是两种不同面对痛苦的抉择。每个人都处在极为艰难的境地,这时候如果作为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痛苦和压力一天天的沉在心头,绝望又不敢绝望,怎么才能借以宽慰? 中岛敦这篇里明明最完美坚守的是苏武,最有理想坚持的是司马迁,最痛苦挣扎绝望放弃的是李陵,他却用最大的笔墨来描绘,甚至把小说名叫李陵。这种种都显示,作者和我们都对于这种经历和痛苦抱有最大的感同身受。 其他篇都特别好看,薄薄一本书,充满着沉重拷问和哲理思考的文字,可惜中岛敦只活了33年。他的作品能在这个年龄就是这样的成果,真的很不可思议。非常值得一看,推荐阅读。
4.《掌控》🌟🌟🌟🌟
这本书是先听书后阅读文字版的,健身专家张展晖带你从运动、饮食、休息和心态四个维度全面做好“精力管理”,受益匪浅。 想减肥,除了运动,还要控制饮食。“瘦身”的本质意义,不是变美变瘦,而是让自己精力充沛,实现对人生的全面掌控。精力才是这个碎片化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改正我们之前对运动、休息、饮食的误解。吃饭不应该只追求“吃饱”,更重要的是“吃对”。是否能做到吃对,决定了我们能否苗条健康、精力充沛、身体素质佳。 本书推荐了一个简单易学的“211饮食法则”: “2”就是每餐要有两个拳头的蔬菜。这两拳头的蔬菜不包括淀粉类蔬菜,而是绿色蔬菜。值得一提的是,绿色蔬菜是性价比最高的天然维生素来源。 第一个“1”指的是每餐要摄入一个手掌厚的蛋白质,这里推荐的是优质蛋白质。比如乳制品、豆制品、鸡蛋、红瘦肉、鱼虾、鸡胸肉等等。 第二个“1”则指的是一个拳头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食。碳水化合物是一种“吃少了会不开心,但吃多了又会让自己不精神”的物质,一个拳头的量刚刚好。 实现精力充沛还有一条不可忽略的要素:休息。睡眠是最好的精力恢复法。我们在睡前九十分钟就应避免接触电子产品。 不要总羡慕那些精力充沛的“别人”,从运动、饮食、休息等维度入手,找到自己的精力管理法,让你既能hold住高强度工作,还有余力享受生活。
5.《看不见的美国》🌟🌟🌟🌟
这是一本纪实类书籍,如果不是看到译者是何雨珈的话,估计我不会这么早与这本书结缘。这本书描写了美国常被忽略的平凡的职业,比如矿业工人、空中交管、饲养肉牛的牛仔、啦啦队员、卡车司机等等,他们每日辛勤劳作,默默无闻,他们平凡的工作支撑了美国社会的正常运转,书中展示了每个人不一样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各自的生活方式。多元的价值观让我反思自己感知世界的方式,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再平凡的人,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正如何雨珈后记所言:“这是一本相当可贵的书。唤醒我们在强烈的自主意识和个人主义之外,那份所剩无几的同理心。”看完这本书,你才明白原来那无尽的远方和那无数的人,都与你息息相关。
6.《正红旗下》 🌟
🌟🌟🌟🌟 这本书是老舍写他的童年和家族史的,从出生写到签订《辛丑条约》。可惜,这部小说只写到八万字就中断了,竟然是一部未完成作品。故事其实挺简单的,魅力在于老舍温暖的幽默和他深藏不露的文字功夫,他对于人世的深切领悟,笑中带着忧伤,都完美地融合在作品中了。 南非小说家库切有这么句话:“所有的自传,都是在讲故事,而所有创作都是一种自传。”说的就是在小说里,虚构和个人经验是没法区分的。这部小说对于研究老舍的语言风格、幽默下的悲情色彩以及老舍的人格和心理都有着极大的意义。
7.《在时间里流浪》🌟🌟
🌟🌟 一直很喜欢江一燕,喜欢她的真性情、文艺、洒脱,喜欢她的摄影作品,更敬佩她坚持支教做公益,也喜欢她的电台,后来读了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我是爬行者小江》,也开始喜欢她慢下来,寻找自我的心灵文字。 这是她的第二本散文随笔,第一时间买来,一口气读完。本书三个部分,高原篇、非洲篇和心灵篇,正好契合我的喜欢,我的足迹也曾多次踏入西藏和非洲,书中的文字很有带入感,让我更加坚定的是,人活着一定要多去体验和探索,世界如此神奇而广阔,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我也要勇敢做自己,保持善良,直到永远!
8.《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
这本书的作者托马斯·福斯特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教授,著有多部学术研究著作,包括畅销文学阅读指南《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和《如何阅读一本小说》。经典文学和创意写作这两个课程,都是他教授的课程之一,非常受欢迎。 福斯特认为,在文学经典中,一些有标志性场景、人设、事件、物品等会反复出现。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这些反复出现的东西(或者它们的变体),并理解这些反复出现的东西背后的深层次含义,那我们就能由此及彼,把这些含义直接放在其它文学作品中,这样读起文学作品来,必然事半功倍。 换句话说,我们看起来毫不相同的故事中,在文学家的眼中却是很相同。他们看穿了作品,也看穿了人心。 如果我们同样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学会了阅读经典文学的底层逻辑,真正能够做到“轻松理解伟大作品”。
9.《断舍离》
🌟🌟🌟🌟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內心的废物,梳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立足当下自我,践行新陈代谢式美学思维。 真正会生活的人,一生都在做减法《庄子·逍遥游》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在深林里筑巢,林子再大,也不过只能占其中一枝;偃鼠到黄河里饮水,黄河再大,也只不过只能灌满自己的肚子。 几千年前,哲人先贤就已经教了我们生活的智慧:过多的物质,与我们无益。道理明明很简单,可是,人呐,始终是欲望的生物。买买买不用学都会,学会舍弃谈何容易?太多的物欲会让人的内心混乱,学会给生活做减法,有舍才有得。就像老子提出的“物极必反”的规律命题,当现代社会的物欲膨胀到一定程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是累赘和混乱时,“断舍离”才流行了起来。 在生活中,无论是物还是人,该取该舍,实在值得反思。“舍不得”,只会让你更加“不得”。有舍有得,越懂得放下的人,得到的越多。处理掉不重要的东西,才能还自己一片清净之地。
10.《天长地久》🌟🌟🌟🌟
🌟 一直很喜欢龙应台的文字,温情犀利深邃悠远,这本书读了两遍,久久回味,感动至极。作为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后,又一部“丈量爱与生命的丰厚与辽阔”的力作,书中包含了写给美君的19封信和35幅历史照片。35张图片跨度长达50年,将个人情感烙在真实历史上,写尽战争的残酷,人性的闪亮。19封写给母亲的信,写满对亲情、亲子、生命、教育与岁月的思索。 龙应台在跟时间赛跑,我们每一个儿女都是在与时间赛跑,人的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生死课。读书的过程中,泪目好几次,想到已经去世十多年的父亲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世间没有真正的天长地久,珍惜拥有,活在当下,“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当下,因为,人走,茶凉,缘灭,生命从不等候。”面对挚爱亲人,多一些陪伴,多一些美好,少一些遗憾。 岁月慈悲,愿每一个人都被世界温柔以待!
11.《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 因为跑步,因为坚持,因为与他共同喜欢跑马,他的小说倒是没那么重要了,而更喜欢他的人和对生活的态度,以及这本跑步书中的诸多共鸣。 这是他第一次只写自己,小说之外、故事之外,不雕琢又娓娓道来,云淡风轻又笃定汹涌的流畅讲述。村上33岁开始跑步,35年如一日,早晨四点起床,写作五个小时,无论有没有灵感,每天固定4000字,下午跑步10公里,晚上听音乐和读书,9点钟就寝。重复性的生活,高度的自律。 跑步如此,读书写作和生活同样如此,跑步到最后,你发现不是跑的多快和多远的问题,而是自律、自由和自信、自强。跑步是一种信仰! “痛苦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生命是场马拉松,与自己赛跑,前方没有终点。在这世上,最美的便是坚持,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自己渴望的样子。
12.《一平方米的静心》 🌟🌟🌟🌟
人们视工作为限制,被工作所累所苦。可换一个视角,也许工作所滋生的问题并不是挑战或侵犯,而是激发潜力、获得智慧的邀请。要如何快乐工作?本书适合职场。正念冥想构建出职场的八大支柱,帮助你转化烦恼、抵达快乐。它们分别是:均衡、专注、慈悲、弹性、沟通和联结、正直、意义、开放的觉察。 你只要有一平方米的空间,就可以抵达快乐的静心之旅。平静愉悦从来掌握在自己手上。保持正念!心打开了,灵感和喜乐就不约而来!

附表:4月读书清单(116~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