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还在研究剧本结构的时候,这些vlogger的粉丝已经近千万了
☝关注“新大陆电影学习社”,电影是不需要翻译的语言

还记得YouTube最早出现vlog大概在2012年,时隔7年后,vlog终于在国内生根发芽。这两年抖音、b站、微博等也牵起了vlog热潮,预示个人视频时代已经到来,用视听来表达自己,记录自己的生活已经成为这一代年轻人日常生活习惯了。
用视频表达自己,看似很难,但其实不需要给自己上纲上线,过去在YouTube上,一支vlog大多以30分钟时长为主,但是在国内的各大平台上,尤其目前以抖音为主,出现了15秒、1分钟、5分钟的vlog,也受到大众青睐。
vlog不拘于任何形式,喜欢记录,那就记录好了,人人都可以成为导演,今天看来,一点不难。

前几天抖音也强势推出针对vlog创作的「十亿流量补贴计划」,今年开始抖音也由原来的15秒基础上开放了全部用户都可以上传1分钟的视频权限了。还有其他各大平台微视、开眼、Vue、猫饼等都在鼓励年轻人上传自己的vlog。
前两天有朋友让我推荐有关剧本和分镜书籍,说想先学点理论,然后再去做抖音;我出于礼貌,先给他推荐了书籍,然后劝了一句:“这些书,可能对你做抖音没啥作用,一分钟的事情不需要剧本结构,需要的是你掏出手机赶紧拍下来。”
做vlog,不是要拥有多专业的理论知识,反而是你能不能把你看到的东西用视听表达清晰。
当你还在研究剧本结构的时候,这些vlogger的粉丝已经近千万了。

陀螺仪是一名飞行员,由于他经常要飞来飞去,所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拍摄记录下来,做成了vlog。
他有一期视频是在伊斯坦布尔,当时下班闲逛,发现这个城市满大街的猫猫,于是他就这样记录下来了33只猫咪的状态。其实生活都是随机的,当你发现有趣的事情时候,来不及去构思分镜,而是马上掏出设备记录下来。
陀螺仪每期vlog并非都是新奇事件,甚至每次都是同一种上班的状态,打包行李,开车,吃饭等,但是1分钟的抖音限制,让陀螺仪尝试在1分钟里面表达清楚,不需要独白,不需要剧本结构,有810万观众正在关注他的抖音频道。

大学生活,无非就是上课吃饭睡觉打游戏逛街唱歌烧烤等等。每天的生活比不上全世界游玩的丰富,甚至可以说是出奇的单调,但是ahua,他正在把平凡的生活用剪辑的方式变得不平凡。
我曾经看过他一期吃泡面的视频,普普通通的在宿舍泡面,剪得很溜,很好玩。vlog制作并不是需要每天都要出游,或者要找到各种新鲜事物才可以制作,普通生活中,那不易被人察觉到的生活小趣味,都可以做成一期有一期不错的小作品。
ahua目前也已经有400多万粉丝了。

这是两父子一起做的抖音频道,一开始吸引住我的是他的老爸,帅气的老年绅士,的确让我眼前一亮。据说当时是儿子提出要记录他跟父亲的生活状态的,因为他与父亲的关系从小就跟朋友一样,在中国这样的父子关系并不常见,他们想把这种亲密的父子关系影响更多的人。很多视频场景随意,吃饭,刷牙,打扫卫生,浇花等等。他们的生活方式后来的确影响了不少人,还成功帮助了一个粉丝打破了他与父亲冷战20年的关系。

除了记录,我认为,vlog还是一个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方式。这位姑娘2018年准备从纽约毕业,毕业前夕计划拍摄了一个纽约离别的vlog,作为一个回顾。当时父母都很不理解,催着赶紧回国找工作。当时她跟母亲约定好,如果到了毕业时候,这视频没有太多人关注,她就回国找工作。
看来她是真心喜欢做视频。她花了两天时间精心拍摄这支vlog,一个人扛着相机三脚架,从小岛走到中央公园,脚上当时已经贴上了8个创口贴。
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只视频在抖音上火了,不到两周粉丝增长到了500万。
她现在依然在做着自己喜欢的视频,在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她觉得拍摄vlog,一直在偶遇各式各样的“第一次”,vlog拍摄有很多不可预见性,但是当你迈过去了,你又成长了。

我遇到的很多vlog制作者,都有一个特点,自信,充满活力,他们拍摄的内容都是正向的,久而久之,他们都随着自己记录的生活,而更热爱身边的一切,无论平凡与否。
这个时代,让我们生活多了一种表达方式,用视听去表达,记录自己的生活,做自己擅长的内容,这其实既简单,又能坚持下来。不要为了火而去模仿别人,套流量,这样只会得不偿失。
往期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