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史 唐 及其他 note
20190228
安史之乱作为转折点 唐宋变革 内藤湖南 废弃均田制府兵制,国家放弃管制财产、土地 城市功能区划分瓦解
西汉就开始漕运 政治经济中心分离
安史之乱后失去东北(今华北)的控制,朝廷只能靠南方财政
争夺水资源(灌溉与漕运的权衡)与理解9世纪唐朝政治
唐以前的帝国只重视区域发展,每个地方满足自己的需求
唐朝仍然清楚地区分华裔,认为那些边疆地区失去也无妨
整个唐朝都受钱币短缺困扰,很多时候用的是布帛
太宗朝结束之时,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仍被地方势力把控
关于武则天的可靠记载如此之少以至于几乎空白
太宗时因供应短缺至少三次移都洛阳
沈括提出唐朝精英由两个阶级:河北四大族,关中精英
唐律对于不同阶层法律地位不同
唐朝与回纥结盟以收复失地 回纥夺取牧场使得唐朝无法养马
同时扩大节度使制度的范围
代宗朝宦官当政,基础为控制禁军
盐铁专卖部门(巡院)几乎成为长江下游影子政府
两税法 不按人头按财产和耕地收税,历史首次;地方间差异税额 ——新税制是唐帝国重新开始富裕起来
德宗由于与叛乱节度使间的战争再次逃离长安;妥协收场,承认藩镇独立
德宗(疏远朝臣)为个人财政重视叛乱藩镇的进奉,形成共同利益
吐蕃占领安西北庭,中断西域统治;吐蕃问题在与南诏结盟后解决
唐朝科举很不规范,很看重关系、背景等
-----------------------
0301
唐末叛乱频发,党争加剧,得胜的将领也逐渐不愿为朝廷卖命,胜利转为地方割据而非国内秩序的重建
少缴税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因而鲜有人支持唐朝统治的复兴(河北)
节度使最大的影响在于由军人开启的地方权力,军事职业生涯成为晋升到地方统治层的主要途径
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间的150年间发生了200余起节度使或地方将领兵变
(世家大族的衰落与军人阶层的兴起有怎样的关系?)
地方土团则是更下一层级的地方军事化的体现
8世纪70年代之后盐等转卖收入成为朝廷主要税源(南方),北方主要还是两税制
盐铁使等财政官员职业化,形成了11世纪掌控宋朝的财政贵族阶级。 ——这种职业化要求招募商人等社会阶层,回答了我上个问题? ——这一章最后一段
宦官大多数来自闽粤等地,或有当地土著血统
在汉代关中地区已供养不起一个首都
夜间走坊间道路(长安)会被射箭警告
唐代科举没有地方考,备考学校也都在首都
五代十国时期的重商主义政策?(重视贵金属)
8-12世纪的经济变革:土地所有制改编(均田瓦解)、种植技术改进、农业商业化、地方市镇成长、远距离贸易为目的的农业生产
庄园兼并农地,和日本有点像
新兴家族的兴起对武则天的重要性
到12世纪,大多数稻种源自占城稻,之前的品种消失
北方水利靠政府,南方水利靠地主
没有任何地方的(农业)商业化能超过福建
茶的兴起
唐朝糖仍然是异国风情的产品,宋代才开始流行开来
吐蕃是农耕国家
中国和突厥互相利用对方的分裂(南北朝开始)
南诏入侵过四川并到达过成都
养蚕技术引入中亚印度之后,丝绸出口10世纪之后就衰落了,变为瓷器
河西走廊城镇如瓜州敦煌,外国人大大多于中国人
到8世纪,中国的流行音乐简直与中亚绿洲国家的音乐没有区别
关于胡僧最普遍的刻画之一是 采花贼
隋唐初期女性在政治决策中的重要角色
唐聘礼-》宋嫁妆,上层女子地位的下降
妒妇作为文学形象
佛教对祭祖的影响:7-10世纪出现的阎王、判官等炼狱体系:这些佛教观念脱离宗教背景成为泛中国化信仰
7世纪之前被用于葬礼,12世纪纸钱已成为给阴间判官的标准供物
唐代大族陷于帝国体系之中:贵族成为了只为国家效力的贵族,随朝廷一起灭亡
认为科举导致大族衰落是倒因为果:科举只占一成;。。。 0301
-------------------
0302
皇帝对道教的支持在玄宗时达到极盛,并在安史之乱后逐渐减弱
西王母成为风俗业的守护神
道教地位最高,但佛教信徒最多
许多寺院把提供住宿变成了生意,以至香客无法得到房间
迎佛骨舍利的自残行为像阿舒拉节?
佛教寺院在公共事务中的广泛参与
隋唐时代佛教最终分为了四个派别:天台、华严、禅、净土
大多数儒生研究典籍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官位。政府感兴趣的是提供经典的官方解读,但对不同解读持开放态度。
唐诗的“复古”问题?
写作在唐代地位的新发展有几个共同特点:所有的写作新形式都与一种特殊的都市文化的出现有关,都市提供了新环境和新主题,将文学重心从宫廷中转移出来;商业化的社会促进了新的私人空间的出现,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空间与主题;这些发展融合成一种作家与其社会地位的新模式,唐代文学世界将个人秉性和文学天赋转变为被社会称颂的对象。
世界性的帝国:唐 yori
---------------
0303
古英语与法语一样可以svi,到了现代英语只能sai,原因
----------
0315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
0320
灌溉模式与南北方土地集中程度的关系?
---------
0327
大规模的由政府主导的治水(堤防)与小规模的以家庭为基础的灌溉(水井)相结合,造就了中国北方政治结构的一个重要特色:基于小农经济之上的中央集权机构。
汉代文人将注意力集中在都城,并轻视或否定地域文化。
南北朝世家大族改变了中国对“地位高”这一概念的界定,并且永远改变了社会精英与朝廷间的关系。
清议=党人+外戚vs宦官
尽管古老家族为显示地位崇高而占据了大多数名义上的高位(清官),关键的官职都被没有势力根基的新人所占据——他们完全依赖于统治者
白籍-黄籍
土断
北朝建国时强制性的人口迁移
坞堡
南北朝各个国家的军事国家特征
---------
0328
南方看上去非常淡漠的家庭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