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努力,好不好?(二)
文/文小妖
午后,小姨从昆明来家中看可乐。自然而然聊起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她的另两个侄女的女儿与可乐同龄,只差在月份上。提及那两个孩子,小姨说三岁不到的她们口才好,会背不少诗歌,也爱看书,会讲故事。相较下,可乐就稍逊一筹。
也是,到现在我没有对她有过多的苛求,一切都是遵循我的懒人教育:顺其自然。每天入睡前会给她念一念绘本,外出的时候抓住一切可教时刻,让她看月亮,看星星,或者侧耳倾听蟋蟀的夜鸣……其他的,我并没有教她太多,只希望她在入幼儿园前能开开心心,按照自己的想法玩好,吃好就行。我深知年龄渐长,她不快乐的时光也会越来越多。
说起小姨,我是很佩服的,她培养的两个孩子都是博士生,一个哈佛毕业后留在了香港,一个在泰国的一所名校毕业后,在昆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教育上,她是有资格发言的。好的我吸取,其他的听着就听着吧。我相信个体的不同,有些方法管用,有些却是没办法的。在昆明的时日,她与两个侄女家的孩子走得很近,也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了解一二。两个孩子都上了价格不菲的早教课,学了不少英语单词,语言能力也是突飞猛进。反观我家可乐,好像这么一对比,啥也不行了。
作为可乐的妈妈,我对女儿是充满着自信的。她聪明活泼,善良有礼貌,对谁都是笑脸相迎,哪怕是街边的清洁大姐,她也会笑着对别人问好。至于阅读方面,我自己本身也爱阅读,平日里,潜移默化对孩子也有一定影响,她没事儿的时候,会找本书找个角落自己看,虽然时间不长(5至10分钟)。同时,她喜欢看有关食玩的节目,从中学会不少新鲜的名词,认识了不少卡通人物,偶尔会从嘴里蹦出一两个让我惊呆的字眼儿。其实,对于孩子的现状我挺满意的。而且我始终信奉一句话,“人比人,气死人。”在比较的过程中,焦虑就会出现,家长的状态也会很糟糕,无形中会把这些压力都推向了无辜的孩子。我不愿意这样,因为对我的孩子不公平。所以,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是会想办法排解自己的焦虑,然后自我安慰(催眠):只要孩子健健康康的,平平安安的成长,以后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好。我呢,只是在旁边引导或者帮助她,并不是要去主宰她。包括之前买绘本,但凡有人推荐,我总是会想要买来给孩子,总觉得别人说好的,肯定就是好的。然而,随着绘本阅读的经验累积,我发现根本不应该是这样的。别人说她娃怎么怎么喜欢这本绘本,这本绘本怎么怎么好,结果这绘本到我娃手里了,她并不感冒,看一眼就不再去触碰。反而是有一些比较小众冷门的绘本,她读了又读,爱不释手。因此,我在买绘本上多了一个心眼儿,以后尽量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翻阅,确实她喜欢的,那就买下来。或者是她喜欢的同类型的,也可以买下来,这样就不用花太多冤枉钱。虽然打折各种活动很便宜,但孩子不喜欢,买来的绘本就是垃圾。
扯远了,又回到小姨对我的批评,她总觉得我对可乐的教育投入太少,以至于可乐现在背不下几首古诗,更不会用流利的语言讲故事。她只会说一些短句,在表达上始终比另两个孩子慢几拍。小姨觉得我本身就是搞教育的,为嘛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这个问题上一点儿都不积极。我没有做太多的辩驳,其实心里很清楚,欲速则不达。对于两三岁的小朋友,真没必要要求太多,虽然不少人一直强调3岁以前的教育很重要,启智很重要。我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更重要的应该是一些行为习惯,情绪疏解和触感能力的养成吧。
行为习惯大概就是生活能力的另一种规则,比如大小便,洗脸刷牙等基本习惯的养成。还有自己的玩具玩完了要学会自己收拾,看完的书要放回原处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情绪疏解,我认为很重要。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语言表达有限,无法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心声,因此他们在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这个时候,作为父母应该努力记住孩子的反应,并用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帮助孩子疏导情绪,让他们平复,或者回归常态。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却也是最难的。因为一旦掌握不好,孩子就要遭罪。孩子的情绪一旦疏导不好,很容易留下后遗症,对以后人生的影响,不用我多说,大家都应该知道。
感触能力呢,是我自己理解的一种概念,这也是学习能力的方式之一。比如我现在重点就是培养可乐的专注力,好奇心和观察力。她玩玩具也好,或者用我的画笔乱画也罢,只要她感兴趣的,并能坚持一小段时间的事情,我都放任她去做,不轻易打扰。慢慢的,孩子自然而然就能专注地投入到一件事中,并能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快乐和成就感。同时,我尽量控制自己不去阻挡她想玩,或者想触碰的事物(东西)。当然,前提是不会伤害到她的身体。哪怕她穿着我妈的拖鞋和T恤满屋子乱跑乱跳,拿着画笔在墙上乱画,把酱油全都倒进汤里……我在平复自己情绪的同时,也努力平复我妈的大呼小叫。尔后,我会跟她说,“哇,可乐是不是想要快点长大,能穿下大鞋子和大衣服呢?”在得到她肯定的时候,我会借机要求她好好吃饭睡觉,才能长高高等等。她把酱油倒进汤里,我会让她喝一喝看,再问她的感受,她说难吃,我会告诉她,任何东西不能贪多。可能她现在不会太明白这些,但是慢慢的自然会懂得。很难说出她做这些事是好是坏,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她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做,因此,我想要保护好她的好奇心,不想太多打击她的积极性。
平时带她外出,我会刻意多带她去自然环境好一点的公园走一走,闻花香看月亮,感受风,蹲在草丛里听蟋蟀叫……做一些看似无聊却非常有用的事。我希望能调动她身上所有的触感去感受一切,并从中学会观察。这些都是很不起眼的学习能力,到后面对孩子的帮助会特别大。特别是擅长写作和画画的人都知道观察力的重要性(理科是短板的人弱弱飘过)。同时,我也想让她对这一切的感受和观察中,能知道什么是美,并尽情地去感受美带来的愉悦。
关于识字,背古诗等,我还是一种懒人态度,顺其自然,她心情好的时候,我就教她一点,她不喜欢,就算了。毕竟我现在更注重的是以上几点对她的培养。在我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知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但可悲的是很多家长和年幼的孩子并不知道。一味地在意形式(背诵,高分数等)的体现,从而忽略了对这一能力的培养。说不好听的,知识这东西什么时候补都不会太晚,但是学习能力这种东西一旦没有很好的养成,那么在以后的求学之路肯定会吃很多的亏,甚至要花更多的时间,吃更多的苦才能补上(我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并不想过多评价小姨说的对与不对,但是我需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一种清醒,明白怎么做才适合我的孩子发展,怎么帮助她有利成长和学习。我更希望的是,她能自己慢慢地摸索出属于自己的学习和认知方式,形成自己的经验,而不是我去强加给她,不管她乐不乐意。
与此同时,我并希望自己全身心都扑在她一个人的身上。我也需要学习,看书,娱乐,有自己独处的时间,没事的时候思考一下自己未来的人生走向等很私人的事情。如果我全身心都在她身上,我很累不说,对她来说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负担,搞不好会把她逼疯的。当然,我还是会很私心地想把我女儿能成为我的知己,有空能陪我去喝杯咖啡,聊聊书事(不过不强制,要是她不喜欢我也不勉强)。
最后,我还是表个态吧,对于女儿,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她能健康,平安,快乐成长,希望她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为了我们而活)。对于她长大以后的婚恋(又扯远了),我的态度是,她要恋爱就恋,要结婚就结,不恋爱,不结婚也行,结了婚不要孩子都行,无论她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或者什么恋,我都尊重她,没别的,只希望她能幸福快乐!
P.S.写得很散,没经过太多润色,想到什么就记录下来了。这也是我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吧。写下这些,是希望自己能再多一点反思。有些观点或者教育方式可能并不全对,但我会积极地去摸索的,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