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与诗人
孤独是什么呢?孤是指没有其他人,独是指一个人,也就是一个人独处,所有的心情与想法都无人分享。
这个场景被很多诗人和作家都描写过,我今天看到王安忆写王琦瑶的孤独与等待,格外地动人。她写到孤独时的时间。时间是一种无的状态,无所谓流逝,也无所谓静止,它就在那儿,一动不动的,像睡着的猫一样,懒洋洋的,无可打发的。你不知道过去了多久,也不知道将来还有多久,你像是融入了朦胧的雾中,什么也看不清,什么也看不见。视觉与触觉都隐退了,听觉凸显出来。一点声音都被无限放大,滔天巨浪似的。王安忆的描写非常有趣。她写王琦瑶听梅兰芳的曲子,想以此派遣独孤和寂寞,却不曾想曲子也是有回声的。一个梅兰芳唱,一个梅兰芳应,一唱一和之间,屋子更显出惊心动魄的空荡。这声音钻进骨子里,把心就撑得更加虚无缥缈了,孤独也就更从捉摸了。
想来,古人是更容易孤独的。正如木心所说,那个时候,车马慢,日光慢,信件也很慢。天地广阔,人烟稀少,常常是一人如一粟,点缀在苍茫田野间,夹杂在郁郁山林间,漂泊在茫茫河海上。于是,人一抬头,就会面临孤独的处境。天地之间,无他人可分享,只有高不可攀的天、一望无垠的地、漂流不定的鸟和自成一派的草木。觉来幽梦无人可说,中秋孤光无人与共。漫漫茱萸无人共插,潇潇暮雨无人共赏,潋潋清酒无人共饮。所以,古人才会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将天上想象成神仙的住所,将大地想象成鬼魅的宫殿,将草木和鸟兽都赋予人的情味,天地就这样热闹了起来。酒与明月相邀,泪与芭蕉共洒。我的喜怒哀乐不再是渺小的一粒米的,而是与天地共鸣的,是流转于整个世界的。心里装进了世界,寂寞变无处可逃。
几千年来,对孤独的恐惧使人们相互靠近,相互做伴。说是为了解决孤独寂寥,实际上也并没有什么作用。有多少人,又可以对朋友坦言,自己内心到底有多欢喜,有多苦闷呢?而这种做伴,又有多少次能真正救人于危难之中呢。到头来,无非是寂寞加上寂寞,无奈加上无奈,几滴眼泪做了酒的陪,几声叹息做了愁的伴,消磨时光而已。那该来的,终归是等待来的。
如今的城市,到处是霓虹灯、摇滚乐、广告牌,声色犬马。它们好似要把你耳朵所能听到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填得严丝合缝,不留一点余地。它们要挤进你的心里,把每一个细胞都填得鼓鼓胀胀的,好让孤独和寂寞没有一点落脚之地。城市、人们,叫着、舞着,仿佛热闹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然而,失去了孤独的热闹,是真的热闹吗?
有谁还能拥抱孤独,也拥抱孤独后那个无声却多情的世界呢?因咀嚼到了幽梦无人可说的寂寥,才有了明月夜短松冈的千古凄凉绝唱;因体会到了中秋无人与共孤光的落寞,才有了把盏凄然北望的拳拳之情;因品尝到了酒贱常愁客少,才有了醉笑陪君三万场的豪情,也才有了不必诉离殇的洒脱,也才有了一说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孤独从来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的荒芜。当我们孤独时,也就是与世界生灵相遇之时。
如果丢掉了孤独,也就丢掉了诗人。
希望我们能直面孤独,直面落魄的人生和诗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