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教育
查看话题 >怎样成为一个沉稳的人?
01
曾国藩有一句话,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冯唐曾经把曾国藩的这句话当做自己的重要原则,指导他在麦肯锡做了9年的战略规划,没有出大的差错。
后来,他用孙中山的一句话——夫天下之事,其不如人意者固十常八九,总在能坚忍耐烦、劳怨不避,乃能期于有成——指导他在创办华润医疗的3年里,忍了很多不能忍的事,吃了很多想象中吃不了的苦。
他请人把这两幅字写了挂在墙上,时刻提醒自己。
冯唐还有自己的九字真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这是他目前这个阶段的人生态度和行事指南。
沉稳的人,必然有着自己的原则。
当遇到问题,是按着自己的本性来反应,还是按照原则来行事,他们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跟从原则,这样的人就会慢慢变得沉稳。
02
在《京瓷哲学》这本书中,作者稻盛和夫举了一个例子:
当面对“买不买”、“卖不卖”、“是否该答应帮忙”等问题时,我们总是会瞬间做出判断,这种判断是我们本能做出的。在判断前,我们可以先深呼吸一下,把这“本能判断”暂且搁置一边,然后念想:“等一下。稻盛先生说过,要以利他之心做出判断。我不能只想着自己是否能赚钱,还要考虑对方的利益得失”。
像这样,在得出结论之前设置一个“缓冲器”,在真正确信自己的想法能够“利己悦人”后,才允许自己做出最终的判断。
如果不遵循这样的判断流程,而只依靠自己的瞬间直觉,往往会做出“一味利己”的判断,从而有可能损害对方的利益。
所以说,在“思考”这一过程中预设一个“理性的程序”,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养成了这样的思考习惯,即便是我们这些并未开悟的“凡夫俗子”,也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引用这个例子的重点,倒不在于强调利他之心。
而是让我们看到,例子中的人在判断的时候,引入了一个判断的标准和原则,就是“要以利他之心做出判断”,这个原则改变了他的分析思考过程,让他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如何成为一个沉稳的人?这里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
把自己的“本能判断”暂且搁置一边,在“思考”这一过程中预设一个“理性的程序”,在得出结论之前设置一个“缓冲器”。
实际上,稻盛和夫为了设置更多的缓冲器,设置更多的理性的程序,他给自己以及京瓷提供了78条原则和标准,这些原则和标准帮助稻盛和夫打造了3家世界500强企业,而他的这78条原则,就是《京瓷哲学》,我们所熟知的“六项精进”就是京瓷哲学最为著名的几个代表原则。
一、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二、要谦虚,不要骄傲
三、要每天反省
四、活着,就要感谢
五、积善行,思利他
六、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我们需要给自己的思考和行动设置一个“缓冲器”,设置一些“理性的程序”,我们也需要逐渐拥有我们自己的原则和判断标准。
03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当中,史蒂芬柯维老先生提到的“刺激-反应”理论也是在强调设置“缓冲器”的重要性。
一般人的思维和反应模式是一受到外界刺激,就立即反应,就像巴普洛夫做的那个著名的狗的实验,只要摇铃,不管是否给狗提供食物,狗都会流口水,这就是“刺激-反应”理论。
我们在生活中很多时候也会有这种“刺激-反应”模式,比如听到家人的一句话,就会火冒三丈,工作上受到一点委屈就甩锅或者想到辞职。
实际上,人类本身具有的四大天赋: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拉大刺激跟反应之间的距离,从而拥有一种自由把控的能力。
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就是“缓冲器”、“理性的程序”得以存在的前提。
所以我们需要刻意练习这四种天赋,从而不断的干预自己、改进自己、打磨自己、提升自己。
史蒂芬柯维的“七个习惯”,也是我们拉大刺激和反应之间距离的很好的原则和标准。
积极主动
以终为始
要事第一
双赢思维
知彼解己
统合综效
不断更新
04
我自己一路走来也有很深的体会,我原本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总是按捺不住躁动的神经,对于很多事情的处理总想按照自己的习性来,自以为是创新,有想法,可是在别人看来,未免就有点毛躁,不接地气,不稳当。
我甚至一度非常苦恼,非常不解,做人潇洒一点不是挺好,为何要搞得这么深沉、老气横秋。
后来才知道,你的潇洒在别人看来只不过是一种太嫩的表现而已。
之后经过了很长时间痛苦的转变过程,现在好好想想,中间只是多做了一个动作,就是刻意练习,刻意让自己按照新的标准和原则来做事,遇事不是一下子跳起来,而是多想一想,想清楚了再去做。
这取决于你到底想往哪里去,如果你只想这辈子能活得随意率性一点,那就无须多想,如果你想这辈子还是能有所作为、干出一番名堂,可能就需要对自己下一番工夫。
俗话说,刀靠石磨,人靠事磨,刀不磨不快,人不磨不成器,人也是磨出来的。
05
我们需要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原则体系,就像《原则》的作者达利欧在这本书中所提出的几百条的关于工作和生活的原则一样,
冯唐、曾国藩、稻盛和夫、史蒂芬柯维、达利欧的“原则”虽好,但都是他们的,不是我们自己的。
他们的“大道理”都是通过他们独特的践行经历梳理总结出来的,你没有那样的经历,很难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当中,这就是为什么“听过那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因此,我们也要学会生产属于我们自己的“大道理”和原则,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京瓷哲学”,属于我们自己的“七个习惯”。
具体的方法就是勤于复盘。
复盘,是联想的三大方法论之一,用柳传志的话说,复盘是指“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停下来,花些时间把所有的工作梳理一遍,看清楚方向,也想清楚这是不是正确的路径”。
这就是给自己设置缓冲器,给自己引入理性程序的一个好方法。
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曾说:“我对自己的评价是智商中等偏上,情商较高,和别人比也不是有特别巨大的优势。那我的优势是什么呢?是勤于复盘。”
同样身为联想系的拉卡拉创办人孙陶然,他曾经在《复盘》这本书的序言中提到:如果说今天我有所成就的话,一半源于天资,一半即源于复盘。
可见,复盘在于他们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那如何才能通过复盘形成自己的一套有效的原则呢?
根据我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只需做好三个步骤就可以了,我称之为“复盘三角”。
第一步:记录。就是把你当天或者过往一天的主要发生记录下来,遇到了什么人,谈了什么,做了什么事,情绪怎么样,跟谁有什么不愉快……
第二步:反思。就某个点、某件事慢慢进行剖析,比如为什么有这种情绪?为什么不愉快,发生了什么?由什么引发?我的判断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判断?这种判断是一时的还是一种固有的模式?怎么做,才能避免?
第三步:提炼。反思到最后,提炼形成行动指南,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提炼很简单,就是形成一句话,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这句话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个原则和判断标准,就是行动指南、方法论,当今后我们遇到类似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按照这个新的原则去反应。
复盘三角当中的“提炼”就是用来梳理形成我们的原则的。
通过这三个步骤,就完成了原则、价值观、方法论、大道理的生产过程。
举一个例子:
这就是反思所提炼出来的东西,其实都很简单,但是有自己的切身体会,能够指导自己的实践。
这些原则总结得多了,这些行动指南梳理得多了,这些方法论提炼得多了,就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缓冲器”,拥有了自己的一套“理性的程序”,就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智慧。
然后就慢慢知道在做人做事当中该如何进行选择和判断,该做A,还是做B,该这样做,还是那样做,就慢慢拉大了刺激跟反应之间的距离。
这就是转识成智——将知识和信息转化为智慧。
不过这些更多是方法论,还需要你刻意的练习,需要有一个练基本功的过程。
小结
沉稳的人,必然有着自己的原则。
在遇人处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自己的“本能判断”暂且搁置一边,在“思考”这一过程中预设一个“理性的程序”,在得出结论之前设置一个“缓冲器”,按照自己的原则去思考和行动,这样才能慢慢变得沉稳。
因此,我们需要慢慢去打磨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有效的原则体系,帮助我们进行更好的判断和思考。
中国明代著名思想家吕新吾在《呻吟语》中曾提到,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因此,我们不要仅仅崇尚什么头脑聪明、能言善辩,更要具备时常深入思考事物本质的厚重性格,不断完善品格,拓展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每天都有2小时的业余时间,可以关注我的微信:E1280095843,教你如何写豆瓣,通过码字成为第二兼职,让你的生活更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