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乌镇上海游记
人生第一次单人旅途,活着回来的感觉,幸运又幸福吧。
其实一开始也蛮怂的,还和茄子娜规定在旅途中微聊开始前要对接暗号——“两只老虎”,“跑得快”。想着要是暗号对不上,人不见了至少还有茄子娜能帮我报个警。
杭州篇
也是第一次睡火车的卧铺,凌晨六点多到的杭州东站,江南的四月天依旧有点凉,庆幸带了一件长袖和外套,把行李放在青旅,就骑着哈罗单车向断桥残雪奔去。
沿着湖面望过去,这个季节没有嵩所说的残雪,倒也能脑补那中断的银链,这是许仙和白娘子相遇的断桥,想必那时的天也是这般多情,才有了寄托情思的白蛇伞。
真美,明明不存在或者消逝的东西,竟然能因为了解而感知到。
桥上,爷爷在玩老鹰风筝,顺着风,线圈不断旋转着;湖面,小船飘着,随着水波晃荡。

清晨七点,远处是朦胧的天水相接处,前方是无止尽的杨柳岸。真想这样一直散步着,无需思考终点在何处。
本想进去西泠印社,但要八点半才开门。所以便先来到清行宫。这里是清朝皇帝下江南时办事和居住的地方,一些残石作为遗迹仍在静悄悄吐露历史的气息。
爬上孤山,走过小路,从后门进入西泠印社。这是以篆刻书画创作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的艺术收藏享誉海内外,被誉为“印学研究中心”、“天下第一名社”。

走进印学博物馆,观赏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先生和其他名人留下的作品。如今想想,能够一心专研学术并将其发扬的人,又有多少呢。不说继承,光是主动去了解的人,也少之又少吧。(如果不是此次来游玩,我也不可能知道这些名字。)
走出博物馆,看到牌子上写着此地亦为“杜月笙故居”,想想还真凑巧,一个内心崇拜但还没开始了解的大佬旧居,就在我眼前。
没去岳飞庙,也没有踏上湖心亭,途中只路过苏小小墓,便开始游走漫长的苏堤,人称“苏堤春晓”,又名“六桥烟柳”,因其长达2.8公里的苏公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
“曲院风荷”“花港观鱼”就在此处,不是夏季,只有满池的荷叶,倒有肥硕的鱼。三潭印月岛也没有游览,这是遗憾之一,之后便穿过杨公堤搭车去往灵隐寺。

寺内遇见一棵树,才明白真的有叫“朴树”的植物。
飞来峰造像是石壁上刻着一些佛像,印象最深的是嬉笑自若的布袋弥勒佛,正所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莫名爱上这句,想必他会笑我吧。

灵隐寺的门票需要额外再买一次,本以为一两小时可以逛完,但真正身处其中,你只会被那些高大的佛像等所折服。看得久了,脖子竟然会有酸痛感,果然是不可久望,也不可近及。总要有些距离,世人才会畏惧。
也有小座的雕像,形态也各异。
每当双脚跨进殿堂,就会站在神明面前祈祷家人朋友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不然就是工作健康,身体顺利,哈哈。
有时也跟皮诞有同样的疑惑,为什么普渡众生,济世扶贫后,殿堂和佛身等却要造得这般辉煌?事与愿违的感觉,佛祖心中不知苦不苦。
终于来到济公殿,济癫走路样子有点杰克船长的味道,不按正常模式行走,也好喜欢花花在王牌里唱的《鞋儿破,帽儿破》,好听到炸。“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走呀,乐呀,哪儿有不平哪有我,走呀,乐呀,酒肉穿肠过。”
能够修得出家人的清净,又能食得人间烟火味,哪怕在世人眼里看起来疯疯颠颠也无所谓。不是心诚则灵么,酒肉穿肠过又如何,佛祖又岂会介意?(可笑又可悲的是世人介意。)
从灵隐寺出来后,骑着哈罗单车通往雷峰塔。天气真的好凉快,没有太阳又不用打伞,道路的两旁都是古老的树木,空气好新鲜也好好喝。那时觉得,杭州真的是被古树包围的城市。
来到雷峰塔区,望着对面的净慈寺,担忧逛不完,咬牙还是回旅舍洗澡还有给手机充电。除了拍照耗电,导航也用了不少电,2333.
晚上选择逛南宋御街和清河坊,在这里,第一次吃到葱包桧(里面有葱和油条,故事来由跟油条差不多,油炸秦桧的意思,不过这次多了个步骤:压扁……感受到满满的恨意没?感受不到没关系,好吃就行)

喝着现场冲泡的桂花藕粉,也买了两个油冬儿(也叫油冻吧,就是胡萝卜丝饼),旅途在外很少吃正餐,满眼寻觅的是特色小吃。
第二天早早就醒了,参观雷峰塔。白娘子因为水漫金山才被关进雷峰塔,世人都说法海不懂人世间的爱。其实,世人真正能懂的,也很少。

原塔已被摧毁,现存的是重新修建的。此塔原名是“皇妃塔”,塔砖有经文藏匿其中,因人们信奉其有祈福作用,砖块也不断被偷取。(摧毁它的除了敌人,还有人类自己)
在塔底层,依旧能看到之前塔倒塌的残石,而塔的顶端,则能俯瞰到整个西湖。尤其是在雾气环绕,小雨淅沥的时刻,才能真正体会到“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雷峰塔出来,走向对面的净慈寺,济公【古井运木】的传说,就在此处。
这里后面是南屏山,所以还安放着“南屏晚钟”,本来是晓钟,后来由于杭州人夜晚活动较多,因此晓钟改为晚钟。据说在夜晚敲响,其钟声能传遍大半个杭州。我也敲了,算是大声告诉过它,我来过,也即将离去。
乌镇篇
下午在杭州站坐大巴前往乌镇,在青旅遇见萍姐。
因为乌镇风景区门票是当天只能进出一次,所以打算明早再逛。下午和晚上的时光可以好好休息,晚餐是酱鸭面,有点咸。

第二天早上六点,来到了心心念念的西栅景区,木心的美术馆就在其中,木心的衣物,录像,手稿,画作,曲谱……赤裸裸得呈现在我眼前。我总担心走得太快,害怕看漏些什么。

“长途跋涉的返璞归真”
“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
“我愉快地步行回来,已经看过我的墓地”
“文字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有所牺牲的”

一直以来,都真心觉得木心的诗句是那么可爱,能够与书中的人物对话,能够与画作,音乐交流,能够把生活过得幽默,怡然自得。
真是了解并如此近距离接触相关的一切,都已经觉得满满的都是幸福。从美术馆出来,买了关于木心的徽章,算是留个纪念。
景区内的古镇分布在河水两岸,还有来来往往的船只。所谓小桥流水人家,在这便能确实感受到。

在安渡坊吃到一种特色小吃“猫耳朵”(不是你以为的猫耳朵,下图),软软的,粘粘的。走了一会买了“定胜糕”,也是特色小吃来着,但感觉有点一般。

参观了“天下第一锅”,这里曾是某个冶炼大佬的基地,姓甚名谁我也忘了(自行百度),还有三寸金莲馆,一百多双小巧可爱的鞋子,背后却是缠绕中国女子许久的噩梦(下图)。

此外还有“龙形梯田”“月老庙”“乌镇邮局”(这些地点比较一般吧,个人觉得),登上白莲塔,虽然只开放三层,但也能看到京杭大运河(下图)。

看不懂“桥里桥”,询问路旁的值岗大叔后才知道要从一座桥的桥洞望出去,能看到另一座桥,因为两座桥成90度角。为了能看到这般景象,我来来回回走了桥好几遍,最终拍下满意的图片。

在西栅遇见又遇见萍姐,感觉第二次相遇肯定有莫大的缘分,在水岸边的台阶坐下来聊天,看着鱼儿游来游去,风也好舒服。
下午时分,太阳出来了,走在阳光下好暖和。逛了茅盾纪念堂,想起小时候木心总是跑茅盾书房看书,木心说他的文学轮廓是在那时候形成的。可见茅盾的书房是藏了不少宝贝呀。
虽然不曾认真了解,但也能先喜欢着。人生本来就这般充满矛盾,为了减少冲突爱上茅盾又何尝不可。
阳光渐渐褪去,回到起点买个玉米边走边啃开始逛第二圈,竟也觉得重复是种幸福。还吃了东坡肉粽子,非常好吃。
吹着冷风坐等晚上的露天电影,结果竟然没播放。在等待期间跑到厕所,不得不说乌镇西栅的厕所绝对能获得好评,不仅香喷喷,还有沙发和热水供应。赶紧倒了热水,以此暖手。
在尽头便是酒吧一条街,之后还遇见打更的人。

西栅的夜景真的美极了,此刻码字的过程钟脑海依旧能够不断浮现那夜景。橙色的灯光照在河水上,两岸的人群来来往往,吃饭的,逛街的,热热闹闹又不会打扰到河面的静谧。
坐在台阶上坐等夜晚真正降临,微信跟小金金说乌镇真美,我舍不得回。小金金打了语音过来,听我开始扯这里多好多美。

最后是从里头坐乌篷船离开的,录了好几段视频,认真用眼睛保存周围的美景。从早上九点多泡到晚上九点多,才离开。
在乌镇的第二天,逛的是东栅景区。
早上在景区外吃了青团还有定胜糕,感觉这个糕比昨天在西栅买的好吃。

比起西栅,东栅更具有人间烟火味,在这里,有讨价还价的集市,还有原始居民居住,他们也有在一楼买卖东西的,但大多只开了个小门让顾客进出(感觉像是既然被打扰了,索性利用做起生意的感觉)。是呀,这么好的地方,被我们闯进来了,多多少少缺了原有的自然味。

当然,最重要的地方是东栅大街186号,木心故居纪念馆。本以为能看到里间的“晚晴小筑”,奈何只开放三进。先生晚年回来乌镇住在这里,墙上的文字还流着属于先生的气息,包括书籍、画册。(如果书籍还能沿用先生之前画的封面就好了,可惜现在的不是)

这是美术馆的外观,如先生所愿,设计成一个个盒子。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就像踏进不同的盒子,每个盒子播放着不同的音乐。最后的我们大抵都躺在骨灰盒吧。

离开前打开留言本,看着那些同样爱着先生的人留下的文字,竟然莫名觉得他们可爱。写什么好呢?想了一会,就写了吃的东西,下午回上海之类等无关痛痒伤感之类的话。爱慕的话多半藏在心底也好。(先生到过杭州,也在上海美专上学,嘻嘻)
出来后吃了胡萝卜丝饼(下图),等不到“高竿船表演”,看了“船拳”,喝了“三白酒坊”的三白酒,逛了茅盾故居,汇源当铺,江南木雕馆,吃完海棠糕坐看花鼓戏开始。

期间偶尔会有旅行团的人经过,一堆人基本能占满馆内大半空间,又吵吵闹闹,真心让人难受。 离开青旅,留下水果糖和青梅给房东小姐姐,人很nice,还让我选明信片,我挑了一张冬天的乌镇,一堆里唯一的一张,心想,这里的冬天是怎样的呢?
上海篇
下午回了上海,顺利与老哥碰面,从南京步行街逛到外滩,看到许多特色建筑,打上黄色的灯光,有种高大上的宫殿既视感。

路过外白渡桥,人民英雄纪念碑真不是一般的高大。拍到游船,东方明珠,还有始终被雾气遮盖只剩下半身的上海中心大楼,第二天早上依旧也看不到它的庐山真面目。

隔天在豫园、城隍庙外围逛,不想进去,吃了个蟹黄灌汤包(下图),成功解锁又一个美食,贵得让人心疼,35元一个,仅此一个。临近中午时分下起雨,在玩具店逛,看到火影、海贼、龙珠的手办。

下午去了思南公馆和田子坊,分别是老建筑和特色街。雨太过多情,所以早早回了老哥住所。
在上海的第三天是和少箐碰面,逛了多伦路,以前文豪们比如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人常聚集在此,因此这里也就成了上海的一条名人街。
这里有一个艺术馆,不大,只有三层。在街上又看到茅盾的铜像,喜欢果真是一个圈,在哪都能碰面。
看到孔祥熙孔公馆之类的老建筑,可惜都不能进去参观。

沿着甜爱路在咖啡馆门口拍照,墙上写着一句话,“爱是恒久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圣经。
步行到了鲁迅纪念馆,这位人之子的理念是“立人”,感觉很符合“树人”的含义,这也许是我参观过的人物纪念馆最为豪华和内容丰富的一座。
在鲁迅墓的两旁,种着对称的树,树人立人,方能立家建国。前往鲁迅故居的时候,故居已停止开放。鲁迅故居隔壁不远,茅盾也居住在那一段时间。真幸福呀,住这么近,见面聊天多方便。
回到少箐家,觉得她家兄弟姐妹好多,热热闹闹的,还因为我的到来一起外出吃饭。像自家人一样,时不时叫我多夹肉菜,莫名有种回到家的暖心。晚上一直在讨论明早要不要去吃美味的“南翔小笼”,最终结果是第二天睡过头了。中午又被蹭吃了很丰盛的晚餐,还开车送我回上海南站。
搭上火车便是归途,天气异常得好,感觉内心也没玩够,可也该知足了。本想早早休息睡觉,却奈何睡不着,有点小兴奋。脑海里除了这一星期的玩乐,还想着是,明年要去哪玩呢?
此刻敲下回忆,竟然有一瞬间忘记已经归来,记录总能把幸福重温一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