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2019 SSO 阿姐 普三

上半场 普罗科耶夫第三钢协 平时的保留版即是阿姐与阿巴多合作于DG,柏林爱乐录制的版本。名不虚传。钢琴不遗余力的织出大块均匀的中性色调,乍看上去无限延展的平静的水面其实是由无数结构复杂形态各异的水花构成。持续推进的波澜壮阔中不乏幽默的调侃和嬉笑的小音节。斑斓的整体听感中,俄派特有的复调里阿姐华丽的炫技丝毫不被掩盖,酣畅淋漓。 普三的叙事手法是矛盾的,犹如陷入癫狂状态的诗人,思绪时而如阿波罗的火焰车驰骋天际,时而暂停住脚步,回望来路,刹那间浓雾升起。钢琴的任务即是在涂抹大块底色的过程中时刻打破被管乐器,打击乐的喧嚣裹挟而去的主题,在低音弦乐,长笛的辅助下以暴制暴,用绝对的强力塑造诗人在暴风雨中所能谱写出的最浪漫乐章。钢琴的音色在普三中即是,因无时无刻的存在,时刻有被遗忘的风险,同时依靠持续的变化,在万变中维持住了自身的在场。 柔美的主题,沉浮于浓郁如鲜牛乳的浪,在第一乐章中昙花一现时,它是沉思,回顾式的。安宁,同时充斥着明亮的骚动。阿姐的节奏一向稳重,音色清晰,触键简洁有力,在今晚的普三中依然不负众望,一如当年。普三钢协中,可以听出普罗科耶夫受Ravel 影响,交织的旋律在印象派的堆叠手法中凝固,闪光,变形 : 而钢琴声则是那强烈天光下作为视线焦点的礁岩,如晶莹的碧玺,横卧在液态的音海中。(乍听如Ravel的la mer) 乐章结尾,它携带着更强的生命力再现,钢琴声在从未中断的延续又一次跃起,重复它未尽的主题,弦乐助推它不断上升,响彻全场,直到最后那充斥光明的退场,酣畅淋漓。太棒! 下半场 我啥也不知道我被罗马的松树震聋了 咳
好吧正经点…
罗马的松树
第一乐章 孩子们在家族别墅附近的松林里玩耍,钢琴,钢片琴,竖琴和三角铁等乐器奏出喧闹纷杂的乐调。在缤纷的色彩杂烩背后是双簧管奏出的儿歌旋律,简单欢快,将这一乐章的色调提至简洁明亮的色度,让人愉悦。 第二乐章,曲风急转直下,卡塔科巴墓地的松树守护的是地下世界,先祖的幽灵统治的彼岸世界。低音提琴奏出肃穆而忧伤的和弦,音量逐渐增大,然而压抑情感的情感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黑暗视域被大提琴回旋浮动的声音所割裂,圆号奏出格里高利圣咏的旋律,神圣的气氛如祭台上缭绕上升的没药烟雾,在盘旋中不断重复发现自身,最终到达平和的高潮。(一如柏辽兹:哈罗德在意大利 第二乐章著名提琴段落中一样,不过更多了不确定性特有的朦胧美感) 第三乐章至第四乐章,气氛逐渐在月色中由低沉婉转变为黎明的欢乐的前兆。吉阿尼库伦山的松树林是随风起伏的,从提琴时断时续的声音中仿佛能看到缎子般的树林在山岗上漂浮不定的形状。夜莺啼鸣的录音也是本乐章的一个特色,唯一严格意义上可控的因素,在乐章末尾自如地婉转起来。终章,升起的日光照耀下是阿皮亚大道上的松树,英雄归来时夹道欢迎的胜利见证者。初还是犹豫不决的沉思,接着单簧管奏出进行曲的主调,钢片琴,低音提琴营造雄壮气氛,如武士金盔上纷纷洒落的月桂叶。最后雄壮的号角和打击乐器加入,雷霆般的合奏中,落下帷幕。
愉快的一晚。
-
Oliviaaa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4 13: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