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叶甫盖尼奥涅金引发的关于错过的感想
不是剧评,不是。
昨晚刷了舞台剧。不管形式如何,大家都知道普希金的这个故事可以用一句毫无逻辑的土味鸡汤概括:今日你对我爱理不理他日我让你高攀不起——好的,这里我就是想皮一下。
巧的是,今天表叔选了电影与我观赏,主题也是一种错过。
电影版《比伯利亚古书堂事件手帖》是哪年的作品,我也不甚清楚。对这个故事的印象,还停留在刚力彩芽,和与之对应电视剧版旧书店里装饰着的Wedgewood 浮雕仕女系列瓷具。
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但电影版对原著进行了改编,手法细腻又浪漫的讲述了一个爱的绝望又克制的哀伤故事。
在绢子拉开门前,老公对她说:你肚子里的孩子是我的。于是在约定碰头的坡道上,黑衣青年始终等不到那个不是她就没有意义的人。
夏目漱石是一个媒介,浪漫的像镰仓大片大片的绣球花。
有趣的是全世界人民都热衷用错过来诠释爱情里那些哀怨的绝望的,纤细又神经质的美丽。仿佛爱而不得是一种美德。
Tatiana选择忠贞于自己年迈的丈夫,但大幕落下时的她,满足的微笑着,孤独的与自己的影子跳舞。
熊在俄罗斯语境里有英雄的含义。尽管普希金自始至终在努力将奥涅金塑造成一个英雄,但他不是Tatiana的英雄。她的英雄,向来是她自己——被父母担忧的时候是;为爱冲动写下诚挚的情感的时候是;被骄傲无知的奥涅金拒绝的时候是;奥涅金离去后读他日记的时候是;平静地剪去辫子的时候是;嫁给母亲的选择的时候是——拒绝奥涅金的时候依然是。
这里有第一种形式的错过,奥涅金错过了爱情,也没成为英雄。Tatiana错过了爱情,成为了自己的英雄。他们互相错过,更主要是因为奥涅金年轻的岁月里只有一句对白——傲娇的“不要”。
尽管男主一直啪啪打脸,但观众们还是愿意买单:男主只是有点傻,至少不渣嘛。
绢子的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
观影过程中我对表叔说:要是我,肯定就跟作家走了。
表叔一惊:你确定要跟一个不干活的人生活?
我:他家有钱啊!(误)
促使我选择离开的原因是足够的浪漫。
作家问绢子:如果,现在,我要你和我一起死去,你会怎么做?
绢子:……我会给你一巴掌,然后让你好好活下去。
可见绢子是个现充呢。
这里是第二种形式的错过,作家的爱注定无疾而终,女方基于现实的考量,两人终将错过,即便作家借夏目漱石的口说了无数次那个人必须是她。
后来作家死了。死前努力想递给孙子的,是他对绢子的爱与愧疚,被太宰治写在《晚年》里赠与上的话语。
后来绢子也死了,死后孙子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一本不配套的夏目漱石的《それから》,那是作家最后向绢子表白的信物,那里面夹着绢子克制又诚挚的爱情。
看,作家也不渣呢。
结论。错过的故事里,一个重要的要素:男方必须不能渣。(???)
好吧,我欣赏这种唯美的悲伤与遗憾。
但比起制造美和意难平,我恐怕更愿意不留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