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沟电影院
鲍沟,是一个地名,隶属山东省滕州市,是我小时候生活的村子所属的镇驻地。鲍沟电影院,其实严格的来讲,那个地方叫鲍沟文化站,是一个比较大的场地,电影院只是其中的一个文化项目。里面还有很多其他区域,比如台球、旱冰场等等。

我们家离县城有20多里地,现在看来不算距离,开车一会就到了,但在那个时候,乡镇的人一年去城里的次数都能数得过来。所以,在90年代,这里是小镇青年唯一的文化娱乐中心,所有新鲜的娱乐项目,都是在这个地方开始接触,年轻人约在一起问去哪玩,无一例外都会说鲍沟电影院。
鲍沟电影院在我心里的印记,大多是在1996——2000年之间,也就是我上小学的那个阶段。
每天上学放学,都会经过它,在里面,也看到了一些新鲜的世界。
一、电影
1998年,《泰坦尼克号》内地上映,鲍沟电影院也很快开始播放。5块钱一场。很多20来岁的哥哥们都去看,因为听说里面有裸露的镜头,看完回来的人都一脸神秘的安利别人去看。
虽然经常去电影院玩,但从来没进去看过电影。那时我10岁,零花钱都是几毛几毛的给,没有理由开口向父母要几块钱去看电影。
二、滑旱冰
1997年,小学三年级,电影院的空场地围了一片出来,做了旱冰场。有时放学会进去看一看,旱冰场上有人滑得风生水起,正滑倒滑,上衣敞开,随着身体的滑动,衣服被风吹起,非常潇洒。也有人穿着旱冰鞋,扶着栏杆不敢撒手,终于鼓足勇气滑两步,却摔得站不起来。
我比较怕摔,始终不敢进去尝试,后来在几个同学的怂恿下,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不出所料,我也成了抓着栏杆不撒手的那一拨,也是经历了摔得扶着腿走路,终于学会了滑冰,不过就那一年对滑冰很感兴趣,从那以后再也没有玩过。
三、文艺演出
每个学校都会有文艺演出,会有自己的表演队,比如合唱团,腰鼓队,还有各种乐器。
3年级的时候,我选择了学习二胡,当时也不是喜欢二胡,就是觉得乐器兴趣班不用上最后两节课,这一点很吸引我。学了几个月,终于能拉出比较连贯的简单的曲子。
到了十月一国庆,乡镇里几所小学组织文艺汇演,统一到鲍沟电影院的大礼堂去排练。我们学校是第三个,彩排完就到台下欣赏其他学校的彩排。
最后一所学校是石庙小学,他们有3个节目,最后压轴节目是一个女孩的独唱《七子之歌》。好像我从小对比较文艺的人和事都比较感兴趣,那个女孩在唱歌的时候,我觉得她浑身都是光芒,扎着马尾,双眼皮,特别好看。
全部彩排完,各个学校就各回各家,我们学校就直接放学了。出了电影院,我没有回家,骑着自行车,一直跟在石庙学校的自行车队后面,远远看着那个独唱的女孩。
骑了有八九里地,终于到了石庙小学,看着他们进了学校,在门口独自失落了一会,就回家了。
之后的几天,脑子里一直在想那个女孩的样子,有点后悔没有和她说句话。
四、歌舞厅
大概1998年,电影院里新起了一排房子,大家都很好奇是要做什么,有次放学我偷偷翻窗户进去,里面还没装修好。看到里面有一块台子,台子上有个话筒架,大概就是现在ktv里的那种感觉。
过了半个月,里面忽然就挤满了人,我也跑进去凑热闹。里面有个人在撕心裂肺的唱《梦驼铃》,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台下的男男女女在摇晃身体。有穿着的确良白衬衣的年轻人,也有穿着蓝色卡布衣裳的大叔。后面又唱了一首《女人是老虎》,这首歌我也会,我就跟着大声唱,为什么老虎不吃人,模样还挺可爱。
总感觉那是大人去的地方,就进去看过那一次,后来也没有再去过。
五、台球
电影院里还有一块场地,是台球专区。也是在那里,我学会了打台球,最开始总打不准,力量不能正确的由球杆传递给白球,我们称为呲杆,为此我老被同学嘲笑。
不过这东西也是熟能生巧,每天放学进去打一会,好像是5毛钱一小时,玩了一段时间也能打得不错了。这也是一项童年时的运动,后来再也没玩过了。
忽然发现,小学时候对这些新鲜的东西,还是很愿意去接触,长大了反而再也没玩过。
前几年回老家,路过鲍沟电影院,当年的建筑已经没了。取代它的,是一排排商户,原来这里变成了服装市场。这些年,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年轻人都往城里跑,鲍沟电影院对当代年轻人已经没有了吸引力,他们渴望看到更新更大的世界。
属于我的鲍沟电影院时代,也已越走越远。
2019.5.4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