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爱之殇何时休?】——父母必读
【错爱之殇何时休?】——写给父母们 亲情,就是那和煦的春风,给我们带来奋进的力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人父母应当和孩子做朋友, 使他们在生活中受教育,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提高,共创美好未来。晓知孩子时间就是生命,错过了不会再有,学习亦然,错过了也不会再有。有责任和义务劝诫孩子,若不好好读书,父母的今天就是她的明天,为改变现状,必须要好好读书,使孩子明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让孩子深度领悟,如果不好好学习,好比是鸟儿没有了翅膀,鱼儿离开了水,将寸步难行。从灵魂深处充分认识,身教重于言传,率先垂范做好我们期望中孩子的榜样。——丁俊贵 一 、现实中父母类型 1.控制型父母 父母特点: 父母喜欢把孩子牢牢地掌控住,要求孩子绝对的服从。 低水平的控制型父母教育方式没有灵活性,万一孩子不听话,就会严厉地惩罚孩子。崇尚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 高水平的控制型父母,与孩子斗智斗勇,贿赂、利诱等斗智的结果很可能造成孩子的心术不正,威胁、打骂等斗勇的结果很可能造成孩子骨子里的不自信、性格懦弱或者隐藏严重的暴力倾向。 控制型父母的教育是极端方式,是对孩子快乐童年的摧残,是让孩子痛苦,自己也痛苦的方式。 2.溺爱型父母 父母特点: 父母亲努力为孩子塑造一个完美的世界,一味地迁就、纵容孩子,甚至为了取悦孩子,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愿意让孩子感到一丝的委屈和不快。 所谓的溺爱就是爱过了,家长对孩子太客气、太顺着孩子。 被溺爱的孩子往往内心虐弱、不坚韧、不强大,进取心不足,只知索取不知付出。 这类娇生惯养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不孝顺的逆子,还有更多被溺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啃老族”。 溺爱型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另一极端方式,是对孩子潜在的伤害,表面过程可能是很快乐,危害在家长晚年,既害了孩子,又害了自己。 3.自然型父母 父母特点: 父母基本上不想怎样教育孩子或无能力教育孩子,让孩子顺其自然成长:父母崇尚树大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儿孙自有儿孙福。 教育结果: 长大后孩子一般比较随和,独立性强,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强,但因为没有家长强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孩子的成长过程很可能会走弯路。 人生最需要父母指导的就是女孩结婚、男孩工作。 自然型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快乐放养式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方式。 4.引导型父母 父母特点: 专家心中的超级父母。 他们智慧、充满爱心并极具原则,父母的教育理念是以引导为主,他们会把孩子当朋友,关心孩子的成长,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观点,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 引导型父母在批评孩子不当行为的时候,会花很长的时间,耐心跟孩子沟通,让孩子理解“为什么该这么做,不该那么做”,以取得共识。 教育结果: 孩子情商较高、自信独立、积极乐观、自制力强、应对得体、适应力佳并讨人喜欢,易成功。 做引导型父母,才是我们倡导的教育方式。引导型父母有五大原则: (1)榜样原则:教育孩子以身作则,身先垂范的作用是巨大的,影响永远比说教更起作用。 (2)朋友原则:尊重孩子的看法,尽量理解他们,支持他们,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坚强后盾。 (3)耐心原则:三分引导,七分等待。 (4)智慧原则:十分智慧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子孙。 (5)学习原则:教育的技巧和方法知识量庞大,不断学习、进步、提高。 二、ECLS石破天惊 似乎没有人否认父母对孩子的发展有影响,但到底有多大的影响,怎么的影响? 这一直是社会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关注的问题。 几年前,美国教育部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早期儿童纵向发展研究”(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简称“ECLS”。这是在这个领域中一个先驱性的研究。 研究人员从全美各个州,不同家庭和社会背景,从幼稚园到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中抽样选出两万名学生为研究究对象。 除了学习成绩外,ECLS 还收集了大量相关的统计数据,如种族,性别,家庭结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育程度,子女数量等。 研究人员还进行了许多面谈,实地观察,以此了解许多生活细节,如,父母是否给孩子读书;是否打屁股;是否带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频率;看电视的时间和次数等等。 ECLS 收集了这些数据以后,对此进行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用来找出变量和衡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研究的结果大大出乎教育界,尤其是政策制定者的预料。结果显示,父母是什么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统计学上的相关的联系,而父母做什么则无相关联系。 这个结果好像令不少为人父母的人泄气,因为,无论您是否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给他们读书,或者孩子看电视的多少,母亲是否为全职妈妈,家庭是否和睦,是否参加发展计划,或社区环境……都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决定性的影响。但父母是什么,比如,父母的教育程度,出生体重,社会地位,出生时母亲的年龄,家庭里的语言,和孩子是否是领养等则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决定性的影响。 ECLS给我们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1. 有影响:父母的教育程度 vs无影响:家庭和睦 父母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学生的成绩越好。这并不令人奇怪。智商高的父母,其子女智商也往往较高。这是遗传的影响。而家庭结构和状况则不见得有什么影响,虽然人们往往想法相异。 2. 有影响: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 vs无影响:学生居住的社区环境 来自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的学生成绩通常也会比较好。社会经济地位是衡量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父母是成功人士,他们的子女成为成功人士的机会也较多。相反,社区环境的影响倒不大。 3. 有影响:母亲是在30岁或30岁以后时生下第一个孩子 vs 无影响:母亲从孩子出生到上幼稚园这段时间当全职妈妈。 对于一个30岁或30岁以后才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女性来说,她往往因自己的职业发展,而且,比那些未成年的母亲有更加充分的做母亲的准备。(值得注意的是,ECLS 的数据表明,对那些未成年时生下第一个孩子,而等待30岁以后,生下第二个孩子的母亲来说,她们的第二个孩子未必比第一个孩子更成功),而全职妈妈似乎没什么优势 (这个结果也令很多人大为失望)。 4. 有影响:学生出生时的体重 vs 无影响:学生参加发展计划 早产对孩子的健康不利,也可能因为父母产期前的健康习惯,比如吸烟喝酒等。 至于儿童发展计划,虽然意图极好,却没有实际的效果。也许是因为当那些教育程度不高,工作强度大的母亲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发展计划的项目活动时,所教育她孩子的,可能也是一位教育程度不高,工作强度大的母亲(还有一大群同样背景的孩子们)。 5.有影响:学生家里说英文 vs 无影响:父母带孩子去博物馆 如果父母语言能力不强,即使带孩子去博物馆,也效果甚微。 6. 有影响:学生是领养的 vs 无影响:学生经常被打屁股 研究表明,亲身父母的智商对孩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领养父母。而一个孩子一出生就送人领养的话,他的母亲的智商也不会太高。另一个解释的就是,如果母亲知道要将孩子送人领养,在怀孕过程中也不会很好的照顾胎儿。而被打屁股对孩子的影响反而不大,这也和“传统智慧”--“管教你的孩子,使他不至于去地狱”相吻合。 7. 有影响:父母经常参加家长会 vs 无影响:学生经常看电视 经常参加家长会的父母表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参加的本身并不重要,父母的关心孩子的教育才有效。看电视的时间则没有影响。研究表明,看电视并不能使孩子更聪明。 8. 有影响:孩子家里有许多藏书 vs 无影响:父母每天给孩子读书 书的数量的多少并非是决定因素,但二者的相关影响是间接的。这并非说,家里藏书多的孩子,就一定成绩好,而只能说有关联。 一种解释就是,有许多书的家庭往往是父母对教育重视的家庭。他们本身的学习习惯和勤奋传递给孩子。也正是因为他们关心教育,他们的藏书也多。 从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现代父母过分依赖“技巧”方面的教育,往往没有功效。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父母的确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多数父母都等孩子出生后才致力于“how to”,但为时已过晚。如果父母本身聪明,勤奋,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不错的收入和一定社会地位时,他们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也成为成功人士。但父母对孩子做什么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父母本身具有怎样的特点,他们是怎样的人。 三、爱会吃人 最近Netflix上线的一部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听上去怎么像……亲子鉴定广告。 别闹,这话是认真的。 千万别怀疑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我相信世界上哪里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 只不过这份爱,在畸形的文化外力下,扭曲、异化。 爱,会吃人。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共10集,每2集一个故事。今天要讲的是其中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 妈妈有一柄特殊的人生遥控器。 儿子小伟是国中三年级的学生。 但他却总让母亲失望。 不务正业喜欢画画,即使送他到私立中学,他也总是跟狐朋狗友鬼混,连成绩单都是伪造的。 突然有一天,小伟身上发生了奇怪的事。 每天起床,日历都是星期三。 上学路上,会撞上同一个人;在学校中,都是重复的打闹,玩笑;考试放榜,他上交了伪造的成绩单…… 他的生活,再也走不出星期三。 当他重复了三天,再一次把成绩单交到妈妈手中。 母亲终于开口:“我不是都已经给你三次机会了?” 此话怎讲呢,小伟懵了。 原来妈妈的遥控器,可以让儿子的人生倒带。 如果你再不修正这个错误, 你的人生就会一直卡在同一天。 但小伟为什么要伪造成绩单呢? 因为要求苛刻的妈妈,一定不满意他的成绩,她一不满意,就不会让他参加毕业旅行。 “如果是我爸,他一定会让我去。” 是的,爸爸会放他去。 但开明的爸爸,早就因为受不了妈妈的神经质,而跟她离婚了…… 妈妈不管什么毕业旅行,她只要她眼中的“正确”。 于是,她再一次按下了遥控器。 小伟几乎崩溃。 但在母亲的眼里,这个遥控器就是“资源”—— 你可以不断、不断修正错误,让你的人生变得完美啊! 你可以重复、重复再重复做几十上百遍试卷,最后考得比所有人都好啊! 这样的资源,你想不想要? 反正最后,小伟成功了,出人头地了,什么都有了。 但他却觉得一无所有。 因为他的人生,完全都不属于自己…… 剧中不少镜头都值得深味。 妈妈和儿子对话的时候,脸部都处在不和谐的画面边缘。 逼迫感、冲突感呼之欲出。 妈妈把一个人偶放进水杯中,看得出神。 像是杯中窥人。 又像是在……养蛊。 虽然现实中,妈妈们并没有遥控器。 但我们都被“遥控”过—— 父母以过来人的身份,想要涂抹和修改那些他们犯过的错误…… 理由? 你太熟悉—— 妈妈是为你好 《妈妈的遥控器》,将这种病态愈演愈烈。 在“为了你好”的同时,也杀死了儿子生命中的美好。 甚至,“为你好”成了母亲的统治宣言。 要求儿子,向学习和自己“宣誓效忠”。 你辩论不过你的父母,不是你太笨,也不是你的父母口才太好。 而是你生活的语境中,根本没有为你提供说出自己心声的话语资源。 我们的传统,讲的是忠孝,讲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什么意思? 你对家长和对君王一样,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双方就是不平等的。 你听说过臣子犯了欺君之罪、谋逆罪、大不敬罪。 可你何曾听说过君王对臣子犯过什么罪? 同理—— 你听说过孩子的无数宗罪:叛逆、挑食、娇生惯养、不爱学习…… 可你听说过,父母有什么错吗? 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说的是,父母也会犯错的…… 我们总说如何如何教育孩子。 却总是不明白,最需要教育的,恰恰是教育本身。 正如你无法用脏抹布擦干净窗户,无法用畸形的尺子丈量出曲直。 至今,我们的父母还是学不会这句话——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怎么能这么说呢,太大逆不道了啊。 可你也许不知道的是,这句话出自诗人纪伯伦的《孩子》(On Children)。 哦,对了,人家早在1923年就写出了这个简单的道理。 而我们还要花多长时间才能读懂它呢? 忠心,希望每个父母,或者以后打算要成为父母的人,都可以心平气和地读一读这首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的子女 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们经你而生 但非出自于你 他们虽然和你在一起 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爱 但别把你的思想也给他们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们安身 但无法让他们的灵魂安住 因为他们的灵魂 住在明日之屋 那里你去不了 哪怕是在梦中 如上,同勉! 四、谢谢您的爱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教养方式是控制型。 该型父母不仅会粗暴地拒绝孩子,还会温柔地“杀”死孩子。 控制型的父母最常见的外在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不尊重孩子 忽略孩子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也不接纳孩子的任何建议。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我评价很低且没有自尊。 这种关系延伸至子女成年后,父母会反对子女正在交往的男(女)朋友,即便结婚了也不会尊重孩子的配偶。 2.随意侵犯孩子的隐私 父母没有界限,觉得孩子是自己生的,对自己就不配有隐私。 会随意查看孩子的日记、手机,进出孩子的房间不敲门,随便处置孩子的物品用具。 3.包办 大到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工作,小到每天早上吃什么早餐,他们都一手包办。 看起来是替孩子着想,实际却是在控制孩子的一言一行。 4.剥夺孩子的财务自主权 孩子越大,零花钱起到的作用也越大。控制型的父母却永远保持着一种“家里什么都有,你还要钱干什么?”的态度,一方面剥夺了孩子的财务自主权,另一方面也关闭了孩子通往社交世界的大门。 5.滥用情感 控制型的父母爱孩子是真的,但控制孩子也是真的。 当孩子逐渐长大,通过玩具、零食、零用钱都控制不了的时候,他们还会采用情感式的控制手段。 控制型父母最喜欢说的就是,“你再……我就死给你看!”、“我含辛茹苦养大你,你怎么能这么对我……”以此激起子女对他们情感上的愧疚感,从而继续控制孩子。 6.粗暴干涉孩子的一切 控制型的父母的终极表现是会干涉孩子的一切。 比如,孩子中午不回家吃饭,想到要打电话给父母都很头疼。如果孩子到了下班时间还不回家,父母就会立刻打电话质问。 “回不回来?”“不回来去哪儿?”“去干什么?”“跟谁在一起……”一连串的问题。 控制型的父母最可怕的就是,明明已经让孩子透不过气来,却不自知,依然口口声声地说是“爱孩子”,他们从来不承认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控制型父母的原生家庭,很可能是忽略型的父母,因为自己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缺少安全感,所以便想从孩子身上弥补,加之成年后自身精神世界匮乏,孩子成了他们唯一关注的焦点。 他们不尊重孩子,也是无意识的,因为从孩子出生,他们便本能地视孩子为自己的附属品或者“作品”。所以无论自己怎样给予,孩子能做的,应该做的只能是顺从并愉快地接受。孩子如果叛逆不顺从,就是忤逆不孝顺。 控制型父母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孩子是拥有自己思想的,完全不同的独立个体。 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那些在子女成年后父母退出家庭主导权,划出界限并充分尊重孩子的家庭,其幸福指数明显要比其他家庭高。 而子女成年后仍不愿意放弃主导权的父母,势必会造成家庭内部主导权的争夺。 成年的子女迫切需要的是肯定自身的价值,如果长期遭遇父母的控制,便会引发孩子的消极抵抗或退行行为。(退行,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做父母,再爱孩子也要有自己的界限,要分清什么是孩子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 自己的每项决定如果涉及到其他的家庭成员,就要提前知会,遇到问题也要听听成年子女的意见。 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父母已经习惯这种让他们感觉“安全”的亲子互动模式,很难一下子发生改变,这需要成年的子女坚持不懈的努力,先自己做出改变划出界限,再带动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发生转变。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既享受着中国式的溺爱,又贪图美国式的自由,其实有些孩子从小就没有选择的机会,所以无从辨别好坏,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人生。 这类父母完全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教育孩子,他们的逻辑是,你是我生的,我有权来安排你的生活。因此会对孩子提出很多的要求和限制,期望绝对的服从,并且不做解释。为什么孩子应该这么做。行为方式比较没有灵活性,万一小孩不听话,就会严厉地受到惩罚。 如果孩子在控制型父母面前表达了一些负面情绪,比如伤心,愤怒等。父母亲的反应往往是严厉的责骂。造成孩子的自尊受挫,同时,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较容易:情绪不稳定,对周遭的人怀有敌意,很容易被激怒。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都极可能出现很大的问题。 控制型的父母处心积虑地为孩子安排一切,结果未必能如愿以偿,却往往先赔上了亲子关系的和谐。 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做的事,占其行为的20%;而按照我们的行为做的事,要占到其行为的80%。所以,为了孩子,我们不能太随便地做人和做事。 另一方面,教育的启蒙也是人生的启蒙。先反观我们自身,然后,去思考教育需要加强些什么、避免些什么,教育就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五、错爱之殇 糟糕的亲子关系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社会上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了问题,却无意或不知如何去改变,就任由这种糟糕的亲子关系随着生命的延续而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传统的中国式父母通病: 1. 你还小,要听爸妈的 “我是为你好,你听我的。”“我是你爸爸/妈妈,我都是为了你好。”想必类似这样的话语大家都很耳熟,因为它们时时刻刻都在千万的中国家庭里回响。 可是为孩子好,没有用对方法,更是对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种伤害。 央视纪录片《见证》之“药案寻踪”节目中播出了一个关于婴儿服用泡腾片的案列,令人叹惜:一个年仅18个月幼儿,因为家长错误方式服用泡腾片,导致孩子窒息并最终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一天后无效最终死亡。可怕的是这样的新闻事件并不是个例。 大多数初为父母的他们,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很多父母自身的认知能力有限,并没有开阔的眼界;很多父母自己还是个“大孩子”,心智并没有完全成熟等等。 认识自我都不容易,自我教育更难,更何况是教育孩子。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并非完美无瑕,稍不注意便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是伤害。 《少年说》里,那个站在高台上大声朝母亲喊着:“我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了!”的男孩子,他已经十几岁了。表面上逼着孩子去吃鸡蛋和苹果是对孩子的关心,实际上是母亲对孩子的一种不信任。她不相信孩子能够自主去均衡营养,健康成长。 不信任超过了边界就会成为控制。而许多家庭关系出现痛苦的根源,就是许多父母普遍缺乏界限感。时常得到父母信任的孩子,在长大后往往能够更加自信和开朗,更加善于与人交往。少一些控制,多一些信任。不让自己去操控孩子的人生,而是让孩子能够自由成长。 2.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你就不行? 别人家的孩子应该是每一个孩子年少的噩梦。《少年说》中就有一个女孩哭诉自己的努力从来得不到母亲的认同。 节目的后来,女孩向母亲告白失败,哭着跑下台。她的告白被母亲以“不打击你就会飘”的理由驳回。她或许是鼓起了很久的勇气才踏出了这一步,却被母亲一口否决。 女孩流着泪跑下台时,学霸朋友来到了她的身边,学霸朋友说:“你也是我的别人家的孩子。”下一个上台的正是学霸。 “别人家的孩子口中也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我妈妈就经常跟我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每一个人体育都及格了,而你呢,什么都不行……” 攀比是个永不会停止的话题,因为欲望永无止境。父母们不断地希望孩子能够优秀、更优秀,却忘了完美无瑕的孩子从来只有“吴谢宇”。父母们总是一口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孩子们不会相信那句“我是为你好”,他们只会觉得在父母的心里,“我的优秀,真的比我本身更重要。” 中国很少有父母会相信自己放手孩子也能发展得很好,所以他们一路鞭策孩子听话懂事,一路期待孩子健康成长。殊不知大洋彼岸的许多发达国家,对孩子放养式的管理已然成为主流。孩子们的学习和适应能力真的比你们想象的好得多。 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也应是孩子成长中的良师益友。朝夕相处中,父母的行为、思想、观念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少一些无谓的攀比,多一些关爱与理解,让孩子自信快乐地健康成长。毕竟,孩子健康快乐才是每个父母最希望看到的,难道不是吗? 3.当中国式亲子关系遭遇逆反期 中国90%的人心理模式上还是巨婴,家庭关系模式是母婴共生。孩子们刚一出生时,会更喜欢怀胎十月的母亲,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若是父母亲的陪伴相差无几,对父母亲近与否便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然而,大量的中国家庭却并不是父慈子孝、一家人其乐融额的状态。现中国最常见的情况是:一个忙于工作缺席孩子生活的父亲,一个操持家庭内外焦头烂额的母亲,导致了一个缺乏关爱出现问题的孩子。 当父母的缺席遇上了孩子的青春期,稍不注意便会引来重重的家庭矛盾。父母摸不透孩子的心思,孩子拒绝和父母过多地交流,原本应该亲密和谐的一家人,若是不能及时处理得当,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便会越来越疏远,甚或兵戎相见酿成无可挽回令人振腕的悲剧。 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缺席,往往会让青春期的孩子出现一些问题。若是当更年期遇上青春期,更是容易产生极大的家庭亲子矛盾。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应是一个拉着孩子成长的人,而应是一个陪伴者的角色。你看着孩子在慢慢长大,他会遇到挫折,也会遇到欣喜。在他开心时你能分享他的喜悦,在他遭受挫折时你能握住他的手支撑他一把。少一些居高临下的呵斥,多一些体谅的陪伴,或许这才是比较好的亲子相处模式。 六、何时休?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些是千百年来我们在弘扬着的传统文化。然而当日益忙碌的现代父母遇上了个性鲜明的新生一代,许多传统的中国式家庭关系的弊端便日益显露。 在西方有种说法:每个人都会出生两次:第一次是作为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也就是出生到了原生家庭。第二次是通过结婚,用爱的力量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再生家庭。 所以在家庭里,夫妻关系才应该是第一位的。夫妻之间的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而不是以孩子为纽带。那么哪怕当孩子长大后去组建属于自己的家庭时,夫妻之间仍能够美满地过好下半生。而父母的亲身示范,本身就是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然而很多的中国家庭,一旦拥有了孩子,孩子就立马变成了整个家庭的核心。以孩子为纽带的婚姻生活可能短暂的稳固,却无法长久。当孩子长大成人去组建属于自己的家庭的时候,纽带一断,夫妻关系可能就无法再维持下去。而这种家庭关系非常容易导致父母在对待孩子的许多事情方面会越界,甚至达到控制孩子人生的程度。 要想解决目前的中国式亲子关系困境,需要亲子双方的共同努力。做子女的,要学会体谅与懂事,懂得如何在不违背自己自由意志的前提下,与父母和谐相处;与父母坦诚相待,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做父母的,不随意否决孩子的想法。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会有与自己不同的想法,而不是因为与自己想法不同就否决。时代在变化,许多事情的是非曲直也在发生变化。有时候或许不是孩子错了,只是他们从小生活的时代与父母真的不同。学会接纳孩子与自己的不同,在时代的变化里与孩子一同成长。 学会不去包办孩子的一切是所有中国家长应该学会的第一课。不过多干预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要求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学会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让他们学会独立,同时要给他们一定的正确引导;学会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明白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属品,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要让孩子替自己去完成未完成的梦想,而是引导他们去追寻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 要学会懂得适当放手,更要善于陪伴。再忙也不缺席孩子的每一次家长会;再忙也要定期全家人一起吃饭谈心;再忙也要预留假期家人一起出去旅行升温感情。孩子是最简单的生物,你对他好,他便与你亲近。你以忙碌为由缺席他的生活,他也会用你不懂我为由拒绝你进入他的世界。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从来不会只懂得和孩子讲道理和提要求。孩子不是用来讲道理的,而是要用来关爱和承认的。承认他们的青春、允许他们去犯错,给予他们表达自我意识的权利、提供足够的空间让他们释放天真,在必要的时候提供正确的引导、永远做他们身后的大树,或许这才是优秀父母应该有的模样。 丁俊贵 2019年5月4日

-
丁俊贵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5 11: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