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一日游
夜很深了,两天前的游记没有完成,这让我辗转难眠,索性在这宁静中写完吧。
我们是那天早晨不到六点出门的,坐了头班地铁到了省体集合,然后大巴车一路向韩城出发。快到十点时到了韩城,导游首先把我们带到了党家村,据说这里有保存完整的古建筑。下了车顺着坡道往下走,就看见一座座院落整齐地排布着,砖墙灰瓦,错落有致。待下了很长的坡道后,党家村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由于过节人多,我们没有找到讲解员,只好蹭讲解,因此整个参观不是很有序。党家村坐落在沁水河谷,有700多年的历史,村子由党,贾两姓组成,民风淳朴。院落的结构如同电视《白鹿原》中一样,长方形,两头房屋较大为堂屋,长边有四间应该是卧房,中间是下沉的天井。各个院子在现在虽然用途不同,但结构大同小异,规矩,死板,封闭,朝外几乎都没有窗子,只有个别带二层的,据说是大户人家小姐们的闺房会向外开个窗子,不知道当年的大家闺秀透过窗户是怎样看这外面的世界的。又有多少青春岁月深锁在这些砖砌的房舍中。村子里的路是石头铺就的,高高低低很不好走,不明白作为景区了,为什么就不能好好修修路。天渐渐地晴了,有些晒,我茫然地贴墙站在街巷里,有清凉的风吹过。我宁愿这里是条空巷子,任阳光照着寂静的街石。快走出村子时,看见一个老人坐在墙角抽着烟,一条黑狗躺在脚边,也许这才是村庄本来的样子。






中午在韩城的城隍庙简单地吃了带花椒叶的凉皮,味道还不错。城隍庙还是大多保留了古建筑,街道两旁都是卖土特产的。当地盛产花椒,他们用花椒做了几户能想到的所有产品,从酸奶奶糖,到啤酒辣酱,再到牙膏肥皂,应有尽有,真可谓花椒之乡。



下午的司马迁祠之旅可谓是品质之旅。到司马迁祠景区时,天变得阴沉沉的,想想司马迁的遭遇,这天气也是蛮符合的。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穿过一个长长的广场,广场两边都是大型的群雕,是根据《史记》中记述的帝王将相的故事雕刻的,有尧舜,大禹,也有秦始皇,刘邦,以及他们身边曾经叱姹风云的人物。广场的尽头高高地矗立着司马迁的雕像,站立,清瘦,全身黑色,面向北方的梁山。向左拐,通过一条不宽的道路,依山而建的司马迁祠就在眼前了。进了窄窄的大门,一条长长的坡道展现在眼前,这个坡道叫韩奕坡,听跟前的讲解员说这条道有三千年历史,是以前的兵道,军队和物资都是通过这条道路运输的,连这脚下铺路的石头都是三千年前的,难怪这么坑坑洼洼,大小不一呢。走了很长的一段坡度后路就有了分叉,主路一直向前延伸,分叉处立着一个门楼,上书“高山仰止”,这是出自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而后人则用在了司马迁身上。又走了一段,过了书写着“太史祠”的门楼后,面前是几乎九十度的台阶,登了九十九级台阶后,才来到司马迁祠的门前。照例先是名人的碑刻,有清朝皇帝的,也有近代名人的。石碑后就是司马迁祠了,祠不大,里面只有一个他的坐像,一样的憔悴,一样的面朝北方。讲解员说面向北方是因为念念不忘被匈奴俘虏的李陵。绕过祠庙,登上几级台阶就是司马迁的墓了,因为是元代修复的,墓的形状如同一个蒙古包,上面一棵柏树根繁叶茂,前面的墓碑是一个叫毕元的状元立的,他在当陕西的地方官时,曾下令修复了不少古迹,为他的行为点赞。站在墓前时,天空突然下起了雨,而且雨越下越大,我们就在雨中边听着讲解员的叙述,边缓缓地下山。雨下得太大时,我们来到了一个小小的展览厅,详细地了解了司马迁的生平。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了解这位三千年历史的书写者,压抑与愤懑一直在胸中,以如此的博文多识却不能保全自己,在屈辱中度过余生,可敬的同时是不是也可叹呢?那么在如此含冤受辱的情况下书写的历史真的会不失公允吗?班固在《汉书 司马迁》中评价:“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是不是也是发出同样的感概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