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泰:清朝为何错过了现代化
作为拥有5000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中国为何没能率先走进现代化?
这是百余年来,刺痛几代中国人心灵的课题,由此形成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从器物不如人,到制度不如人,再到文化不如人。而不断自我否定的结果是:许多人将现代化的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文化改造上,为文化殖民提供了借口。
难道只有“全盘西化”才能解决问题?真的没有其他选择吗?
今年,中信出版社推出美国学者欧阳泰的力作《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给读者带来新的启迪:也许我们从一开始就断错了症,也许制度与文化并未真正阻碍中国人接受新技术,在彻底推倒重来之外,也许有更务实的选择。
事实是,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初期的挫折后,清廷很快调整策略,在舟山附近建立了新型炮厂,将英军沉船中的大炮捞出,予以仿制。1842年,这些大炮投入战场,战绩惊人,让英军也大吃一惊。英军军官在日记中写道:“这个民族异常聪明,他们不可能不意识到军事技术方面的落后。”
事实是,在船坚炮利之前,清朝经历了百余年相对和平,导致军事能力下降,这本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在此阶段,欧洲持续乱战,军事技术已更新数代,要想赶上,绝非短期就能成功。可惜的是,脚踏实地提高军事技术的过程一次次被危机打断,最终,人们选择了制度超车与文化超车的浮躁之路,在“一招就灵”的诱惑下,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提醒读者,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被狂热所绑架,保持理性,不断积累,才是解决之道。
从《1661,决战热兰遮》,到这本《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欧阳泰通过对军事史的细致钩沉,展现出实证史学的巨大力量。
历史没有近路可走,虽然变数无穷,但我们最终要回归理性精神。现代化不是头脑风暴,不是转变一下立场、思想方法就可以成功的,在这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持续前行比豪迈更重要。
为此,特专访了欧阳泰先生。

本想当科学家,结果成了历史学家
问:从您的中文名字看,很像华裔,为何取了这么一个很像中国人的名字?
欧阳泰:我的中文名字是我第一个中文老师取的,那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我在那里上了第一堂中文课。我喜欢有两个音节的姓,与其他同学的姓氏相比,欧阳与众不同。
问:您是如何走上汉学研究的?从事汉学研究的难度在哪里?
欧阳泰:我关注中文和中国历史的道路奇怪而漫长。
刚上大学时,我准备主修科学——生物学或神经生理学。但大一后,我在一个科学实验室工作了一个夏天,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个人,他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他名叫龙胜宇,后来我们失去了联系。他是一个很棒的人,善良又超级聪明。他告诉我一些中国当代史的事,并把我介绍给他的小家庭。
实验室里的人来自世界各地,但我认为他是最聪明、最善良、最鼓舞人心的一个。
于是,我开始对中文感兴趣,当然,此前我也认为应该学中文,这样就可以与中国同行交流了。所以,我先在台北学了一个学期,当我回到美国时,我知道我不会成为一名科学家,因为我想学习文化和社会学。
我声称我学的专业是人类学,因为我不确定还能学什么。在我大学的最后两年,我跟着一位很棒的老师——玛拉基•哈科亨一起上了两门历史课。我认为历史适合我,所以当我读研究生时,我学的是历史学。
渐渐地,我决定把中国历史作为我研究的一部分。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标准的汉学家,而是全球历史新领域的研究者。全球历史试图超越社会和国家的具体文化,研究整体的人类历史。我们注重联系和比较,所以我既立足于中国历史,也立足于欧洲历史。这是一个迷人的领域,有很多东西在等待研究。
中国军事传统让人着迷
问:古代中国武器史的研究更是比较冷门,您为何选择了这一研究方向?是特别好战么?
欧阳泰:我并不想成为军事历史学家,但我迷上了战争,我的第一本书探讨了台湾的早期历史,重点是荷兰殖民者和原住民之间如何互动。我的第二本书《1661,决战热兰遮》立脚点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和郑成功之间的战争,这次战争以郑的胜利而告终。

在写那本书时,我被中国的军事战术、技术和谋略迷住了。我意识到,中国有着丰富而未经研究的军事传统。
早在15世纪和16世纪,人们便认为欧洲人在军事上比世界上其他民族更有优势,这种优势一直延续到现代。但我发现,中国军队和荷兰军队一样组织得当,甚至比荷兰军队还厉害,而荷兰人在欧洲被视为现代欧洲战争的先驱。
当我斜纹《1661,决战热兰遮》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对中国的军事史如此着迷,以至于我一直在研究它。
问:研究中国古代武器史该如何入手,难度在哪里?
欧阳泰:根本就不难。中国古代的军事记录非常清晰,在很多方面,都比欧洲的军事记录更清晰,尤其是早期。中国的考古记录也清晰得多,保留了很多14世纪的老枪,而欧洲就很少,这也许是因为中国古代枪支数量远超欧洲。
如果说有困难的话,就是与欧洲比,历史学家对中国军事史的记载太少。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历史学家一直在研究欧洲军事发展,关于中国军事史的文献少了一两个数量级。在研究中,我借鉴了许多中国优秀学者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王兆春、郑诚、钟少异、黄一农、孙来臣等,没有他们开创性的努力,我永远也写不出这本书。

历史永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
问:在您的书中,提到1850年后清朝有过一次小型的“军事革命”,这真的发生过吗?为何以往历史书籍很少提及?
欧阳泰:在描述1850年以后的清朝军事改革时,我没有用“小型军事革命”这个词,我认这个术语不准确,但我确实认为,19世纪中国的军事改革比许多历史学家所认为的更有效。
19世纪70年代,中国改革家们建造的蒸汽船设计先进、效率高,比日本的蒸汽船要好得多。在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战争前夕,许多观察家认为,中国拥有强大的海军,能够轻松取得胜利。至于日本赢得了这场战争,原因可能与技术因素或使用技巧无关,而在于清朝的糟糕领导——李鸿章和其他指挥官做了一些糟糕的决定。此外,李鸿章只用一支中国舰队与整个日本海军作战。

我认为晚清衰败更深层的原因不是舰队和军队的技术能力,而是治国方略和精英凝聚力下降的问题。
当时日本刚刚经历了明治维新,能集中精力,进行清政府无法做到的努力。治国之道和技术专长对战争同样重要。日本军队的凝聚力更强。
为什么人们对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福州造船厂的成就视而不见?可能是清政府输掉了甲午战争。他们从那次失败中回过头来,对此前所有变革进行了控诉,事实上,这场变革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总之,历史永远比我们通常认为的要复杂得多,而且历史是开放的。

器物之变与制度之变、文化之变同样重要
问:您的书试图将现代性解释成一个渐进的、逐步合理化的过程,而非所谓的剧变、大转折,但梁启超那一代中国人的看法似乎完全相反,为什么?
欧阳泰:现代化是一个深刻的过程,其中一个关键的方面,是跨文化的借鉴和适应。在早期,火药武器是深度现代化的一个方面,始于宋朝时期,当时各国争霸,先后出现了辽、金、西夏、蒙古、北宋和南宋等政权。火药武器因此登上历史舞台,然后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欧洲扎根,成为欧洲早期现代化的关键部分。
在欧洲国家的激烈竞争中,枪支得到改进,并重新出口到中国等地。
越深入现代性,变化就越大,对传统社会的冲击也就越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一直处于深度现代化的中心,引发了深刻的文化变化,这似乎遵循了梁启超的观点。可在欧洲人的眼中,深度现代化带来的变化没这么剧烈。
中国为何变动这么剧烈?因为器物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似乎是同时发生的。

问:可能会有人指责,您过多强调了中国式城墙、制器之器(车床)的作用,忽视了制度、文化、观念的作用,您怎么看?
欧阳泰:我认为文化很重要,但关注其他方面也很重要。
对我来说,关键的变量似乎是战争的频率,这可以解释很多事。在战争频繁的时期,中国的军事创新迅速,军事效能高。在战争较少的时期,中国的军事创新往往较少。
元亡明兴,以及明亡清兴,都发生了血腥的战争。
明朝第一个皇帝去世后,也爆发过残酷的继承战争,永乐皇帝继位后,在边疆地带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冒险,1449年才结束。从1350年到1450年,战争持续了一个世纪。频繁、激烈的战争规模远超当时欧洲的任何战争,成千上万的军人带着枪、炸弹、手榴弹和火箭,在东亚各地战斗。

1610年到1683年,中国又发生了激烈战争,明朝最后的抵抗者被满清打败。之后,康熙皇帝又发动远征,战争持续到18世纪早期。
此外,1592-1598年的壬辰战争(抗倭援朝战争),军事创新也是非常迅速和有效的。
然而,从1760年到1839年,中国几代人都没有面临重大的外部威胁。虽然出现了一些内乱,但规模较小,所以清朝军队萎缩,军事创新放缓。这是清王朝在1839年后受英国侵略的原因之一。而英国人一直在进行激烈的战争——特别是对拿破仑的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整个欧洲史。
武器发展总以外源刺激为起点
问:从中国武器发展史看,变化总是在外源刺激下形成的,是不是意味着,内部缺乏一个有效的竞争机制?
欧阳泰:我不同意这个观点。
在中国武器发展的大部分阶段,变化是内生的。在600年间,火药武器的几乎所有重要发展都发生在中国和周边国家。直到15世纪,西方火药才在中国研究的基础上,赶上了中国。
我同意军事技术几乎总是外部刺激的产物,这是对军事挑战的反应。为什么法国人发明了这么好的大炮? 因为他们在和勃艮第人作战。为什么金人发明了好的炸弹和火矛? 因为他们在对抗宋朝。什么清朝发展了好的蒸汽船?因为他们在和英国人作战。
军事变革的刺激几乎总是外生的,这倒让我感到安心。这说明,人类更喜欢和平。

国家能力不是万用灵药
问:很多人认为,清代末期没能实现军事近代化,主要是国家能力不足,如果加强能力,变得更“强硬”,会不会更好?
欧阳泰: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认为这与国家能力不足没什么关系。
以美国为例,二战后的美国政府非常有效,精英阶层的凝聚力相对较高。可在今天,美国出现了分裂,这不是因为政府能力不足,也不是因为缺乏韧性,而是相互竞争的利益集团在政府中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这些团体(例如化石燃料行业,以及其他致力于维护或增加其特权和薪酬的团体)的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背道而驰。这些团体通过说客和竞选资金殖民了政府,因此美国目前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
这种情况在任何政治体系中都可能发生,它也发生在明末、清末。在这两段时期,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使政府陷入瘫痪,使其无法成为有效的政府。
治国之道至关重要。我开始相信年轻州比老州更有效。德川幕府和清朝的统治时间几乎完全一样,都是267年(取决于你计算它们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但明治时期,能摆脱阻碍其现代化进程的利益集团,重新开始。我相信今天中国也是高效的,因为它也相对年轻。
历史学家也要当作家
问:您的书都写得很精彩,不太像传统的学术著作,为什么?
欧阳泰:我一直认为,叙事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家既要做研究人员,也要做作家。我们今天还记得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不仅因为他们是历史学家,还因为他们的叙事让人喜欢。我们没有理由不能在关注宏观问题的同时,写出引人入胜的故事。
问:对于喜好中国武器史的年轻学者,您有怎样的建议?
欧阳泰:这个领域很广阔, 还有那么多迷人的问题没有解决,他们选择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比如现在最让我感兴趣的问题是:不同文化如何适应枪支?枪支使用的方式和技术如何因文化、社会和地理环境而不同?总之,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全文翻译由彭博雅完成,特表感谢,文中进行了编辑改动,误会之处由作者负全责。)
文/唐山
欧阳泰: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师承西方汉学巨擘史景迁和17-18世纪欧洲史专家帕克,主要研究全球史角度下,16-19世纪东亚区域的军事史、社会史和海洋史,尤其擅长清朝、明郑集团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关系史。
唐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四大天王为何“班味”浓 (2人喜欢)
- 《儒林外史》不是讽刺小说? (2人喜欢)
- 2024年,几本易被忽略的历史佳作 (16人喜欢)
- 凌家滩,一眼五千年 (2人喜欢)
- 重看路遥:无法从容的人生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