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伍德斯托克
你们下去看过音乐节了吗? 当然,很棒。我们还会再来。 我们登上山顶,俯瞰人海。舞台上渺小的人群,透过音响绽放出音波 如同蚂蚁发出了响彻云霄的轰鸣,棒极了。 但其实,你在人群中,分不清谁是谁。 ——李安,《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1969年夏天,四个名不见经传,生活压抑的小镇青年创造了一场奇迹般的音乐节,在为时四天的音乐节中小镇迎来送往了四十五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嬉皮士,他们纵情声色,放任自我。
这场盛会为小镇带来了名声大噪也带来了惨烈的灾难,它所造成的严重的交通阻塞、环境破坏让当地居民叫苦不迭,可是,在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它成为了自由与躁动的象征。直到今天我们仍旧在为它的传奇津津乐道,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它的朝拜和向往。

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中,我也一度是一个热衷于在音乐节中放纵自我追随梦幻的青年。充斥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奇装异服,全然不顾他人的纵声谈笑,在草坪上翻滚起来的满天黄土,以及露营地彻夜不休的歌唱——来自于刻意与主流背道而驰的自由的归属感,成为这些音乐节别具一格的魅力。

201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五十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很早便有消息传出即将在纽约Watkins Glen创办五十周年纪念庆典。不过就在五一节前不久,当地时间4月30日,突然传出Dentsu-Aegis撤销财务资助,导致纪念音乐节取消的消息。不过主办方Michael Lang 随后表示,音乐节仍将如期举行,而金融支持方“并没有合法的权利和能力”尝试取消这一活动。

总之,现在的五十周年庆典乱成了一锅粥,人们对更加确信的消息翘首以盼——毕竟,在五十周年这么一个特殊的日子,顶着伍德斯托克这么一个传奇的举足轻重的名号,大家都希望音乐节能够成功举办。——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在这个五一劳动节的小长假期间,国内诸如草莓,迷笛等各大音乐节举办的如火如荼,文艺青年们终于可以褪下沉重的冬装,放肆的在舞台上下草丛当中跳跃翻滚,空气中都飘荡着荷尔蒙的味道。

其实,音乐节,尤其是摇滚音乐节的名声一直算不上多么好——看看伍德斯托克的关键词注脚就知道了——嬉皮士,大麻,滥交,暴力,迷幻……当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在各方面的筹备上都不算完善,不管你怎么美化音乐节现场人们天真的笑容,也没法否认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不知道多少麻烦(“连猫与狗都在乱搞”)。
虽然乐迷对伍德斯托克抱有朝圣般的仰慕,但不可否认的是,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仍然遭遇了暴力和性骚扰的指控,进而导致了美国相当多的州县在此之后立法以禁止类似活动的再次举行。包括这次Dentsu-Aegis撤资的原因,也依旧是不相信音乐节主办方有能力确保艺术家,合作伙伴以及观众的健康与安全问题。

更糟糕的是,无论1969,1994,还是1999年的伍德斯托克都曾经有过了前科——撞门事件,数英里的交通阻塞,轿车起火——这一切都与伍德斯托克的精神格言“Love&Peace”背道而驰。
宽阔的场地、大量的鱼龙混杂的人群流动、还有音乐节足够复杂的舞台电气设备,都足够所在地官方、承办方和安保人员头疼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投入和保障,影响了演出的正常进行,很难说接下来愤怒的观众们会做出什么事(前几天峨眉山花海音乐节的演出中,由于大暴雨造成了重塑雕像的权利取消演出,造成了歌迷与接下来演出的迪玛希的歌迷的剧烈冲突。而类似事件最近几年层出不穷)。

从Micheal Lang的官方声明上来看,这次他们想把伍德斯托克的50年举办成一次更精细、更成熟也更商业化的纪念音乐节——不得不说这是规避所有风险最成熟的办法了,可也是最不像伍德斯托克的办法了。
就像无数人说的,Michael Lang嫌弃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但恰恰是这种粗粝和混乱,成就了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
人们在这里经历的是一场一生中绝对只有一次的事件,它成分复杂,无法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