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A-艺术领航者
新媒体展览NEW ORDER速报

MoMA真的是我最爱的一家美术馆了。相对于许多美术馆用展出作品来树立自己的位置与形象,MoMA永远是处于艺术领域领航者与探索者的角色。
就好比当初率先永久收藏了俄罗斯方块与吃豆人游戏一样,MoMA的姿态永远是,站在风口浪尖之上,创造无数种可能性与新的规则。
如果说其他美术馆博物馆在展现历史,那么MoMA则是在创造历史。
让我发出如此感叹的原因是因为看到MoMA正在进行的新展——NEW ORDER-Art and Technolog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再一次,MoMA将新媒体艺术的各种形式和可能性呈现在人们眼前,是的,这就是当下的艺术。

展览前言
Today, when technology seems utterly smooth and weightless—composed of invisible waves, wireless signals, abstract codes—New Order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these systems are still stubbornly tied to the physical world. Drawn entirely from MoMA’s collection, the works included highlight the uneasy coexistence of intelligent networks and dumb stuff, high tech and raw material, the fabricated and the readymade. Technology, they suggest, is always mired in matter, friction, and failure.
当今社会,科技正在变得越来越轻量,看不到的电波、讯号、抽象的代码正无声无息的浸润我们的生活,本次展览探索这些隐藏的系统与现实物质世界相联结的方式。这批作品全部是MoMA的馆藏,他们展现了智能与粗鄙,高科技与原材料,制作物与现成品之间极为困难的共存。科技总是深陷物质、摩擦与失败之中。
Presenting a number of recent acquisitions and large-scale installations never before shown at the Museum, the exhibition showcases a diverse range of techniques and media, from live digital simulation to industrial vacuum-formed plastic to ultrasound gel. These pieces revel in the weird and unexpected, giving rise to hybrid constellations of things and bodies and data.
这批馆藏与大型装置从未在博物馆中展出过,从实时数码模拟到工业真空成型塑料再到超声凝胶,展出作品展现了各种形式的技术与媒介,他们既奇妙,又充满未知,生发出很多事物、躯体与数据的交融的闪亮作品。
New Order looks at the ways in which contemporary artists use—and misuse—tools and forms. The show features works made since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 that push and challenge the boundaries of technology: upending systems, experimenting with materials, and ultimately inventing novel techniques and substances.
本次“新秩序”展览着眼于当代艺术家使用和误用工具和形式的方式,展示了自千禧年以来推动和挑战技术边界的尝试:颠覆系统,试验不同的材料,最终创生全新的技术和物质。
展出作品
仅随机选取几件作品进行简单的了解与说明:

Design firm: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MA
Medium:3D printed multicolored Vero acrylic-based polymer
Dimensions:5.5 x 6 x 6" (14 x 15.2 x 15.2cm) irreg.
Printer:Stratasys
注意:作者标的不是Artist,是Design firm

Medium:Live simulation and story (color, sound)
Dimensions:Infinite duration
Credit:Fund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Object number:249.2016
Copyright© 2019 Ian Cheng. Courtesy of the artist
Department:Media and Performance
Research in progress; information about this work may be incomplete.
亮点:标明了版权,以及未完成的研究提醒

Medium:Seven-channel video (color, silent), real-time 3-D
Duration:5 min.
Credit:The Junior Associates of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Object number:1779.2015
Copyright© 2019 Tabor Robak
Department:Media and Performance
AND SO ON
展览亮点
虽然无法去当场参观展览,远远的只能从网站上"云观展"。
仅仅看照片,也可以看到这场展览的几个亮点。
一、作品类型之丰富,作品之创新、艺术高度与概念高度
如同前言中所讲,新媒体艺术的一大特点就是不拘泥于形式和手法,展现了艺术家们无穷的创意。而其作品更隐藏着许多高科技在背后。
当代艺术早已不再仅仅具有装饰价值,与技术性的”美术“相比,当代艺术更多着重于“突破”与“创新”。以不拘一格无限可能为标榜的当代艺术,与保守、细致、严格、不容差池的技术碰撞在一起,不仅挑战了很多从来无人敢指摘的科学原则和底线,也打破了人们对于美和艺术的固有理解。
要去欣赏新媒体艺术,很多时候需要观众对于技术有着初步的了解。如果单纯从美观的角度来看待,那大约是会失望而归。
当新的社会成为一个共生平等的社会,非主流变为主流,每个人都在展现自己的特色和思考的时候,包容、求同存异才是大众应该持有的态度。这个态度并不仅仅指对待人、对待事物,同样对于美的思考,也是一样。
技术不再仅仅只应用与实务。自动售货机也可以不仅仅被用来销售货品,也可以用来销售罪恶与快乐。屏幕不再仅仅用来播放视频,它可以是承载作品的媒介。
技术、科技是什么,应该被用来做什么,正在引发怎样的社会变革,这正是身处于这个时代,被技术浸润着的艺术家所思考的问题。
这难道不有趣吗?
二、新媒体艺术标签的规范化及版权意识
以Ian Cheng作品标签为例:
Medium:Live simulation and story (color, sound)
Dimensions:Infinite duration
Credit:Fund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Object number:249.2016
Copyright© 2019 Ian Cheng. Courtesy of the artist
Department:Media and Performance
Research in progress; information about this work may be incomplete.
请看有多严谨。
三、新媒体艺术的展陈思考
新媒体艺术形式更为丰富,作品本身远远超过了传统“架上绘画”、“雕塑”的概念。
如何在传统展厅内展示形式不同、材质不同,规格不一,风格各异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大约是最让策展人头疼的问题。


这次展场的设计我一开始是觉得有些太”rough“的。没有复杂规整的空间,一组组作品被散乱的摆放在空间里,也没有高度结合的展墙配色。
然而有趣的是,创作新媒体艺术的时候,艺术家受限于对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科技自带的工业感,外加很多技术在目前无法达到一定的细致程度(比如3d建模往往会有锯齿,vr设备无法真正带来虚拟现实体验,网速受限等问题),rough一直是很多当代新媒体艺术作品带有的某种特色。
这就好像是艺术元年山洞里画的野牛,你说他精妙吗?不精妙。但是它带有一种原始的野性与魅力。

大约正是为了配合这种”粗糙“,展场也如同一个大盘子,策展人把一堆五彩缤纷的糖豆随手一撒,摊开来在你面前,去吧,剥开糖纸,一件一件品味吧。
你不要看这个盘子,你去吃那些糖。
这也是一种坦诚吧。
四、MoMA网站互动性的提高


结语
作为艺术行业的领航者与先锋,MoMA对新媒体艺术的态度引领了某些风向。
艺术家角色的模糊,艺术概念的放大和关注点的变化,商业价值、技术价值与艺术价值边界的模糊,版权的界定方式。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当我们与艺术同处于一个时代和节奏的时候,未经时间淘洗的作品,正在经历社会的评判与估值。
新的市场秩序与消费途径也正在被建立。
就好像中世纪时候对圣象的崇拜与大规模宗教艺术的诞生一般。
如今的新媒体艺术,也许就是当下对于科技狂潮的崇拜的直接反映吧。
注:图片及部分文字来源于MoMA网站,如有版权问题,请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