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摄影讲故事,在表达自我的同时让你的照片更具影响力
作者:LL 微信公众号:观测日记
以不一样的视角,为你分析各种人类行为与艺术~

讲故事,Storytelling,是一个我们经常听到的词。在电视节目中,歌手结束演唱、辩手在辩论的时候,总是会“情不自禁”地讲起自己的故事。在商业广告中,商家们玩的是故事营销,不卖产品卖故事。在信息时代下,人们用数据讲故事。在摄影界中,也有许多摄影师会说:我拍的不是照片,而是故事;与其说是摄影师,不如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a storyteller。
似乎一切事物只要用故事包装起来,不仅能获得很好的效果,还显得十分高大上。
为什么故事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对于摄影来说,故事又意味着什么?
有趣的是,如果你去网上搜索这个问题的答案,你会发现大多数都是“故事型”的回答,得到最多Like的也是他们,而不是那些一上来就讲干货的人。

我们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比起讲道理,我们更爱听故事。人们不容易被说服,却容易被感动。故事的力量之大,就像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的那样,人类社会就是由一个又一个虚构的故事构建而成的,我们本能地就会被故事所吸引。
而摄影,除了记录的功能之外,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自我表达的工具。你的情绪,你的思考,你对生活的观察,以及你是用一个怎样的角度去看待世界的,都可以通过用摄影讲故事去传达出来。
但是,你会发现,相比较于其他的媒介,如文学、电影、音乐、漫画甚至是游戏;摄影,有同样问题的还有绘画,在叙事能力上就显现出了天然的短板。不是它们展现的内容有问题,而是承载内容的容器——时间。
叙事是一系列的事件在时间上的展开,一切变化和行动都是基于时间的。也就是说,没有一条明确的时间线,就没办法讲故事。

所以对于作家和编剧来说,在开始创作的时候,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安排时间。无论是什么样的叙事风格,最终都要能够把内容用合理的时间呈现出来。而对于读者来说,同样地也需要付出时间去阅读才能获取到经验。
一个故事能有多长?

《尤利西斯》的时间跨度只有一个昼夜,而《百年孤独》就装下了七代人。
一个故事能有多短?可能只需要六个字。

看一部电影只需要坐在座位上等待就能知道结局(穆赫兰道除外-_-),看一本小说只需要一页页地翻下去也能知道结局。但照片记录的只是一个瞬间,而且又是在瞬间被完成阅读的,没有开头结尾,也没有前因后果,就像是从现实时空中抽离出来的一小块冻结的切片一样。

这种时间上的不连续性让照片的意义变得暧昧,给观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使得一张照片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解读。所以会有:你看不出故事而别人能看出故事;你看到的故事和别人看到的不一样;你现在看到的故事和过去看到的不一样,大家看到的故事和摄影师想表达的不一样。

比如说,在照片中有一个人在哭泣,你看到的是悲伤还是喜悦的泪水?在车站相拥的两人是刚刚重聚还是即将分离?
我觉得,这种暧昧恰恰是摄影的魅力所在。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暧昧,让用摄影讲故事变得并不容易。
无论是摄影还是绘画,这种以二维的静态图像为媒介的艺术形式,所展现的必然是时间上的某个点。我们可以用一些手法尝试来拉伸这个点,来得到一条时间线。
在古代绘画中,为了强化叙事,画家会让故事的主要人物在画面上重复出现,重复出现的人物不是同一时空中的分身,而是试图在静态图像上表现时间推进的无奈之举:

在摄影中,我们可以用多重曝光,长曝光或后期处理来表现时间:

但实际使用的场景并不多。更常见的是使用一组图片,就像电影中的蒙太奇、storyboard一样:



在新闻摄影中,会配上文字说明来组成一篇图文报道,可以十分清楚地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因为摄影和绘画在叙事能力上的缺陷,摄影师和画家很难通过有限的画面去表达完整的思想和意图,很难向画面深处扩展,所以只能选择去扩展画面本身。所以你在上面看到的作品大多都是大画幅的,这样才可以把更多的故事性元素塞进画面里,或者是成组展示,再配以文字说明。
但排除掉文字和其他的辅助手段,回归摄影本身,我们还能怎样用摄影讲故事?
首先要明确的是,摄影不叙事,它只是我们用来讲故事的媒介,真正讲故事的是人。讲故事的人也不是只有摄影师,还有观者。

一张杀了两个人的照片。你能判断出他们的身份吗?枪杀的是平民还是敌人?孰善孰恶?
照片本身并不能解释任何事物,它只能证明事物的存在,但是关于它们存在的意义和背后的故事,照片却什么也说不出来。照片的意义和故事是在被观看后赋予的。也就是说,故事的走向并不完全由摄影师决定,因为照片在被瞬间阅读过后,接下来的故事是发生在观者的脑海里的。基于人们的想象力和经验,即使摄影在叙事能力上有缺陷,我们仍然有机会通过照片讲出故事。
我很喜欢《百年孤独》的开头,很大的原因是它带来的那种异域时空快速切换的魔幻感: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父亲带他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Many years later, as he faced the firing squad, Colonel Aureliano Buendía was to remember that distant afternoon when his father took him to discover ice.
《百年孤独》开篇第一句 —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但是与摄影语言更接近的应该是这种风格:
一群身穿黯色长袍、头戴灰色尖顶高帽、蓄着胡须的男人,混杂着一些蒙着兜头帽或光着脑袋的女人,聚在一所木头大房子前面,房门是用厚实的橡木做的,上面密密麻麻地钉满大铁钉。
《红字》开篇第一句 — 纳撒尼尔·霍桑
纯粹的静态描写,没有动作的发生,时间也没有流逝,甚至是没有出现特定人物的名称,但是我们同样能够想象出全书的基调:悲伤、沉重、灰色。
用摄影讲故事,摄影师要做的不是去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去设置故事的背景。要么在照片中包含一个观者已知的故事,要么让观者去创造一个故事。而无论是明示还是暗喻,照片画面需要有一定的故事性元素才能让观者去进行故事创作。那么问题来了,怎么让照片具有故事性?
故事是人创造出来的,最大的故事性元素就是人本身。所以只要画面中有人,或者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就有潜在的故事。人物的神情、姿态,画面的光线和色彩等等,通过巧妙地安排这些故事性元素,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就能让观者很好地讲出故事来。


但是,摄影分很多门类,对于人像摄影和风光摄影来说,也可以讲故事吗?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看糖水片甚至是大师级的风光片时,感受到更多的是“美”,而不是故事。

为观者带来美的感受往往就是此类摄影风格的目的,也不好批判什么。但是也不能以此否定故事存在的必要性,毕竟没有人会拒绝一张即美又有故事的照片。

一个故事的传递需要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双方共同努力,能否用摄影讲好一个故事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考验。
欣赏一张照片的过程就像是柯南破案一样。先是被一声尖叫,一张照片吸引过去。然后到案发现场搜寻线索,就像是你不停地扫描照片以寻找故事的线索一样。画面的构图、光线和色彩,人物的神情、动作和姿态,或是一连串令人不解的问号,都是故事的线索。
与此同时,会有一些人跳出来开始讲一些跟受害者相关的故事。这些人就是你的脑洞,你的脑海里开始浮现出跟这张照片相关的记忆,然后进行联想、大开脑洞。最后再来一声尖叫,将所有人、所有线索集合在一起,然后你就可以大声地说出那句话了:真相只有一个!故事就是这样!

对于摄影师来说,拍摄的过程也类似,被画面吸引,调整相机,把故事性元素放入画面当中,然后按下快门发出一声尖叫,发射出麻醉针,捕捉到画面,接下来的工作就交给观者去讲故事了。
你会发现,用摄影讲故事的过程就像是一个闭环,摄影师和观者是缺一不可的。摄影师所做的是捕捉一个瞬间,然后邀请观者去补全或是去创造一个故事,他们就像是一种合作伙伴、故事的共同创始人的关系。一个故事最终成形的结果是会受到双方的共同影响而产生变化的。
但是,听故事的前提是你对这个故事感兴趣,一张照片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让观者去探索、去思考背后的故事。也就是说,摄影师要为照片提供一个故事的入口。
什么是故事的入口?
罗兰·巴特在《明室》中提到两个概念:「知面」(Studium)和「刺点」(Punctum)。知面是指影像客观地提供了什么信息,人们普遍可以从表面看出来的一种常态。而刺点则是因人而异的,是真正刺激到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由画面中的某个细节给观者带来的触动和某种深刻的情感。

照片中的刺点,是一种偶然的东西,正是照片上这种偶然的东西刺了我。
《明室》— 罗兰·巴特
翻开那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的照片,你能感受到什么?

不是多好的相机,也不是多么完美的构图和参数,而是情感。那些用文字难以表达出来的情感可以通过照片传递出来。而能被历史铭记的永远都是那些能够深刻地调动情感,从而引起我们某些思考的照片,而不是那些技术上完美的照片或糖水片。
摄影发明至今,我们每天被那么多的图像轰炸,以至于我们对许多照片最常见的反应就是冷漠。或者说,一种点赞即忘的状态。
我们渴望的是真情实感的交流,如果有那么一张照片能够调动我们的情感反馈,有那么一个刺点能够深入人心,那么照片背后的故事就会逐渐地显现出来。我们表达自我的目的是寻找共情,而情感就是一个故事最好的入口。
一张照片的故事可以很多个入口,就像人有很复杂的情感一样。观者的知识背景如何?是否有足够的人生经历?是在什么地方以什么状态看的这张照片?甚至是对摄影师本人有没有更深的了解?我想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些影响照片故事解读的变量——环境(context)。
照片在这个环境中被摄影师创造出来,照片的故事和意义也在这个环境中被观者创造出来。

有许多的摄影师都在追求拍出卡提埃-布列松那种“决定性瞬间”的照片。他们对“决定性瞬间”的理解无非就是摄影师用完美的构图记录下一个富有戏剧性的瞬间。但我觉得,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事件发生的瞬间,而是人。更重要的是你对大环境的感知能力,你能否预见到瞬间的来临,在大环境下捕捉小瞬间,一个可以承载所有情感重量的瞬间。
如果摄影师没有能够感知到事件的发生和瞬间的来临,没有对现实有足够多的认知,没有自身的故事和个性,那么就算身边有再多精彩的瞬间,也还是会被无视、被错过。
我不会去具体地讲相机和构图,因为这些工具和技巧性的东西并不能决定一张照片、一个故事的好坏。
用摄影讲故事,讲到最后其实你会发现,最需要的是你,去更多地去思考摄影之外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