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真人演员会被取代吗?

好莱坞电影素来热衷于自我致敬,“女演员落幕”是经久不衰、一谈再谈的议题,曾经辉煌一时的明星终有式微之日,而年轻貌美的新人前仆后继,如同重复的螺旋,永不止歇地上演命运的轮回。

♦《日落大道》Sunset Blvd.(1950)
但若有一天,我们悼念的不再是“新人取代旧人”,而是“机器/数字取代人”,哪一种更让人恐慌,更让人悲哀?
这种担忧似乎正在随着飞速发展的数字科技逐渐成为现实。
动态捕捉(motion capture)已经进化成为更注重细节、表情与肢体运动同步捕捉的表演捕捉(performance capture)。代表好莱坞最高工业水准的《阿丽塔》就使用了大量的表演捕捉,而除了阿丽塔以外,电影中有近40个数字角色——全CG角色或是部分CG角色。

♦《阿丽塔》(2019)丨表演捕捉
换脸技术在好莱坞已经发展超过二十年,但“换脸”不仅仅是电影级大制作的专利,Deepfakes技术的出现(“deep machine learning” 「深度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和 “fake photo” 「假照片」的缩写)让视频换脸更加平民化。
这一技术搭建的系统可以通过网络图库、视频库等多种途径获取素材,利用这些素材通过Tensorflow等多个开源库,训练深度学习网络。经过反复的训练,系统会自动替换脸部信息,学习样本越多,还原度越高。

♦ 之前网络上热议的杨幂换脸朱茵、徐锦江换脸海王都属于ai换脸技术
其实“Deepfakes”这一名称是来自于Reddit一名用户的名字,他使用这一技术将明星的脸运用于成人视频中,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以及关于肖像权、道德边界的大量热议,最终遭到了全网封禁。
但无论如何,技术的进步不会止步于此。未来,我们是否会运用技术实现“皮囊+演技”的最大化?甚至,未来,真人演员会被取代吗?
数字演员
是大众的选择的结果
当下电影产业对于CG角色的探索尝试,Ai换脸等技术的流行与传播,似乎都指向了同一件事——大众文化权力的上升以及艺术崇高地位的坍塌。
根据数据显示,好莱坞已经进入了一个IP化的续集时代。2005-2018年,好莱坞大片的剧本创作来源中,续集/系列占比达到57.1%,而原创剧本仅占比10%。

♦ 好莱坞大片的创作来源变迁,数据来自猫眼研究院
IP与系列化的流行放大了大众文化的权力。观众成为粉丝,形成圈层,他们不但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
从一个IP影视化的开始他们就深切参与其中,核心的粉丝会接受问卷调研,回答种种问题,包括意向的演员选角、影像风格、剧情走势等等,而隐性的“大数据调研"、“受众分析”更是无处不在,制片公司根据受众的意见“定制”一部电影或是剧集。
《纸牌屋》就是典型的大数据定制。第一季所使用的数据库包含了3000万用户的收视选择、400万条评论、300万次主题搜索、评论、暂停、回放、快进等动作信息、用户搜索数据、演员导演喜爱程度,剧集播放设置、剧情导向选择,剧播放时间等。

系列化是IP开发的高级阶段,前作的市场反响以及粉丝圈层已然形成,只要按照固定的模式打造续作,就有基本的热度保障。
在这样的语境下,观众的身份转变了,他们用自己的审美与想法影响电影,他们不再凝神观看屏幕,取而代之地是一种消遣式的感官愉悦。数字演员应运而生,他们让电影更符合大众文化的需求,更新奇、更刺激,产生奇观与快感。
好莱坞大片利用CG修改、美化明星的容颜与形体已是家常便饭。好莱坞的某制片公司主管曾提及他们经手的最大牌的电影之一:
“其中一个一流女演员拒绝使用数字处理——直到她看到工作人员对其搭档的男演员进行了数字加工。最终我们对这个女演员使用了275次图层处理。”

♦ 《银河护卫队》(2014)丨英雄电影里的肌肉,也可以通过CG实现
CG让电影对IP的还原度更为精准,阿丽塔那双令人颇为不适的“大眼睛”就是为了对原作进行生动还原。

意外身亡的保罗·沃克在《速度与激情7》里能够起死回生。

布拉德·皮特在《本杰明·巴顿奇事》中返老还童。

替身们可以做出更大胆更危险的动作,反正后期都能换上主演的脸。CG技术让演员不必再受到身体、年龄甚至生死的限制,形成更为惊颤的视觉奇观。
而在互联网的追星风潮中,杨幂成为黄蓉、成为主播、成为女团主唱,这些无一不是粉丝文化、大众文化所产生的结果。

“这是一种意象的喧嚣,人的幻影的喧嚣。电影成了人们运用电影艺术、画面等所能做之事的辉煌表征。”数字演员是视觉快感的游戏,也是大众文化权力反转的体现。
真人演员
会被取代吗?
尽管全CG的电影模式已经出现,目前的CG技术依然是为剧情的呈现、制作的成本及效率而服务的,但当制作技术进步、制作成本下降,仿真的数字角色“真”到一个地步,它是否可以取代演员?
演员们或许全凭肖像授权就能够源源不断产出新作品,“演技”这一概念是否还有意义?
观众们所追崇、喜爱的到底是真实的“人”还是荧幕里那个虚假的、符合自己期待与想象的幻象?
电影的边界也会进一步被消弭。CG本身是假,但捕捉的演技却为真,电影与游戏、电影与动画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 Netflix出品的两部大热剧《黑镜:潘达斯奈基》(左)与《爱,死亡,机器人》(右)均在形式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科幻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人类与仿生人最大的区别是移情(共情)能力,电影的边界或许会模糊,但真人演员与数字演员的边界却始终存在,那就是情感。
大数据再发达,它总结的始终是过去的经验而非当下的体验,数字技术再先进,它做的始终是模仿而非创造。
电影自诞生起,就被视为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象征。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小荧幕到大荧幕、宽荧幕.......每一次的科技革新,都是电影艺术的机遇与挑战。
电影无需去抗拒技术的进步,艺术从来最难被取代,它的珍贵在于灵光一瞥,在于即兴创作,在于对世界与生活的移情。
征稿Tip
AME影视计划现开放征稿,各位若有好的导演,艺术家尚未被大众发现,请告推荐给我们,或撰写相关文章进行投稿,详情可咨询运营人员,长按文末二维码添加“AME同学”,欢迎大家~
参考资料:
1.《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2.https://mp.weixin.qq.com/s/AzLir8V1057hiFiMqfnvJQ
3.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273591
4.https://mp.weixin.qq.com/s/kD2N8pVK6Ia3JhGO1V9f1A
5.https://mp.weixin.qq.com/s/miHQrt2yRq0m7YipGKVcoQ
/素材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






如有问题及其他需求
添加运营者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