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也纳到莱比锡,再到克利夫兰——略谈2018年收藏的三张交响乐唱片
原载三联《爱乐》,将原本的大篇幅年度推荐化整为零,陆续发出,因而也就同“年度”没啥关系了 。观察一下去年的唱片市场,虽然套装唱片在大爆发的过后,发行一度有所回落,可到去年为止,应该又是一波接一波的形态了。不过看看我自己的收藏目录,不能不惭愧地感到,这样的变化仿佛同自己的关系不大了。好多重要的大套装都没入手,具体哪些,我几乎不好意思向人提起。自己所选择的,很多都是单张,或2、3张CD的小套唱片,同时也常常徘徊于二手店。这里推荐三款我去年入手的交响曲录音,即是从二手店中购得。喜欢新唱片的话,它们也是不难见到的,可能以不同的再版出现而已。当然,如果你是听音频,该去哪里找,这你自然比我熟。
张可驹
第一套唱片是朱里尼指挥维也纳爱乐,现场演出贝多芬第三、第四交响曲的现场录音,唱片由Altus发行(编号:ALT220/1)。

朱里尼基本上是一位偏向低调的指挥大师,但仔细看来,他在各家大公司的录音实在是很不少。指挥家留下一定数量的现场录音,也成为一些中、小规模的唱片公司发掘的对象。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在英国的现场录音发行得相对系统。反观指挥家在德奥地区的演出,一方面DG、Sony等公司发行了其中的不少杰作,人们相当熟悉了;另一方面,小公司的制作相对零散。除了几年前,Testament整理大师与柏林爱乐合作的录音之外,其它都很难形成系列。有意思的一点是,这部分当中,朱里尼在德国的演出占了明显的多数,在奥地利的演出则不然。因此,Altus这款录音尤其显得宝贵,不仅由于有维也纳爱乐这样的乐队来演,更因为各种原因的促成之下,这确实成为最能反映朱里尼晚年独特境界的演出。
长久以来,朱里尼表现交响乐作品一直受德奥学派的影响很深。指挥家力求得其要义,却既不因循守旧,也不刻意寻求突破。以偏早期在EMI灌录的勃拉姆斯为例,朱里尼力求塑造出丰满而很有纵深的乐队音响;同时,一方面追求率性的速度变化,另一方面又能兼顾结构的稳健与韵味的纯正。战后,传统德奥派受到现代风格不小的冲击,朱里尼如此表现可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以德奥外围的身份,取其精华,反复锤炼,我行我素。待到指挥家晚年,先前的倾向全未改变,却加入更为个人化的手笔。这很多表现为更宽广的速度,对细节更为“事无巨细”的发掘,还有他着重追寻的一种“乐队的”歌唱风格。这在指挥家后期的录音中有普遍反映。其中很多是全新的东西,以至一时听来,未必容易接受。这款维也纳的现场录音不算表现最奇特的,却能将前述几方面展现得精彩纷呈。

维也纳爱乐是一支个性极强的乐队,遇到缺少默契的指挥,往往当场给对方颜色看——很大程度上自行其是地演奏。而此时(1994年),朱里尼寻求德奥派之本源,已经锤炼功深,与向来以传统自傲的VPO正是一拍即合。至少,本次真正是配合无间。指挥家追寻Rubato之宽广幅度的同时,也为乐队本身留出了极大的空间。不用说,在纯粹的音色美的方面也是如此。朱里尼晚年特殊的歌唱性可能来自他对于歌剧的心得,但指挥家完全使之贯通于乐队,也适应不同时代的风格。面对VPO,大师所发掘的宝藏实在美不胜收。这方面,他与德系劲旅,无论是柏林爱乐,还是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合作,所呈现的都是完全不同的景色。诚然,德、奥两支都相当了不起,却又是无论如何都难以相互替代的。而就细节的发掘来说,指挥家独特的用心与VPO乐手们的功力,也真正做到了相得益彰。

贝多芬交响曲是朱里尼晚年的主轴之一。他对于细节的重视,其实在另一批录音,指挥家与斯卡拉歌剧院乐团合作的贝多芬交响曲中有深入体现。那是朱里尼用了很多功夫的唱片(除了“第九”之外,也都录了),目前所受的重视不够是可惜的。然而,那些录音确实体现出,哪怕大师的用心再深,演奏家们也真正愿意跟随他,演奏水平的局限仍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构成限制。反观VPO这次现场,当指挥与乐队同时全力以赴,朱里尼的构思也就真正进入到自由王国中展现了。不过,切莫认为指挥家会耽于细节。此处的演绎虽然宽广、深思熟虑,却也无疑是指挥家最热情的现场之一。那令人回顾往昔的激荡,更让朱里尼在黄金年代的“英灵殿”中寻得一席之地。
第二款,桑德林指挥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演出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唱片由Berlin Classics发行(编号:BC 2151 - 2)。

东德指挥大师当中,桑德林是较早为西方听众所熟悉的。指挥家又得享高寿,东德结束后,还陆续在国际上活跃了多年。然而,同桑德林真正的艺术水平相比,他的名声依旧处在 “被忽视的大师”的边缘。指挥家在西方品牌的录音,往往没有得到唱片公司充分的重视。目前他流传最广的,仍是东德时期在本土灌录的唱片。此处推荐的桑德林指挥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演出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的录音是较为独特的经典。其独特性,一方面在于指挥家与格万特豪斯合作的录音较少,仅是偶尔为之;另一方面,就是他的诠释也相当特别,无论对于“布三”通常的演绎风格,还是对于桑德林自己的艺形象来说,都是如此。
保存传统德国学派的风格,二战后,东德的指挥群英居功至伟。而这其中,桑德林分别同柏林交响乐团,以及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合作灌录的唱片,绝对拥有中流砥柱般的地位。它们应该是同指挥家最有默契的乐队。双方合作的录音,无论是录音室制作,还是现场记录,都让我们看到一代德系指挥巨匠的风采。通过这些录音,若要简单归纳桑德林的指挥风格,或可称之为:充分继承了老一辈人的自由度、对于作品精神气质的熟稔,又提炼出独树一帜的醇厚气质。桑德林对于贝多芬、勃拉姆斯交响曲的处理,气息很长,却没有刻意地放慢以求戏剧化;那贯穿音响与精神之中,源源不绝的醇厚之味,让人感到指挥家自身的审美同乐队所拥有的传统美学,已完全地融为一体。我对那些演绎实在是极为热爱,而录音室和现场所带给我的感受,虽仍有差异,总体的方向却还是相当一致。

因此,欣赏桑德林与格万特豪斯合作的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可说是带给我颠覆性的体验。在这里,指挥家使白热的、超人的演奏高高扬起。无论是德国学派,还是他自己的许多根底,都样样俱在。桑德林却以此为基础,一方面推出更雄伟的结构之美,另一方面,将乐队能量的惊人爆发整合于稳健的结构之中。第一乐章已是极为壮丽的音乐景观,慢乐章简直如同被表现为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就是有那么强的吸引力。而到末乐章的结尾部分,铜管仿佛要被吹得融化了——哪怕是卡拉扬与柏林爱乐最为超人的演奏,也只能勉强与之相比。格万特豪斯原本也不是一支风格如此激烈的乐队,为何同桑德林产生这样的化学反应?或许,更多还是在于指挥家。有一点无论如何都无法忽视,就是桑德林在此展现了几乎同后期的切利比达克半斤八两的慢速。然而听起来,却并不让人感觉到“慢”,更可证明指挥家对于结构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对于速度变化的收放,都已进入纯青之境。
这是1963年的录音,彼时桑德林仍处在职业生涯的中期阶段,展现这样的炉火纯青,更显出大师超群绝伦的天才与修养。对于指挥家来说,五十多岁其实算不上高龄,很多人都把最高峰留给之后的岁月。聆听这款录音时,我却不免想起,富特文格勒最伟大的演出,不也正是在这个年纪纷纷问世吗?
第三款唱片,多纳伊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演出马勒《第五交响曲》,由Decca发行(编号:425 438 2,我手头是日版,编号:F26L - 29138)。

可以说,这是一张“尴尬的”唱片,因其折射出克里斯托弗·冯·多纳伊作为指挥家的尴尬处境。坦白说,我当初选择这张唱片,完全没想到可以将它作为特别推荐。仅是一方面,我自己对这位指挥家的艺术了解甚少,希望能多听一些;另一方面,就是看到二手店中出现了价格很迷人的正价版,被唱片的品质所吸引而拿下。听过以后,就产生了前述那种尴尬之感。说起多纳伊这位指挥家,我们可能会记起他在Decca录了不少唱片。然而,其中有多少经常被人谈论?有多少获得乐评人的推荐?或者最直接地说,有多少是你感到熟悉的?我自己不能不感觉惭愧,但也没办法,想买的太多,自己又应当为这位脸熟,却并非呼声很高的指挥家留出多少空间?
多纳伊的事业也是了不起的,曾担任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首席指挥。马泽尔是他的前任,塞尔是马泽尔的前任。可说到克里夫兰,这支乐队基本就是同乔治·塞尔划上了等号。那两位继任者,仿佛连“活在塞尔的阴影里”都谈不上。有趣的是,很多人所认同的指挥大师的黄金年代结束之后,古典唱片业的黄金年代却还没有完全结束。各大公司依然在找寻他们的名家,大录特录。多纳伊,还有布隆斯泰特,是当时在美国工作的指挥家中,Decca特别垂青的两位。唱片公司为他们录了不少,然而同Decca的王牌索尔蒂相比,二人作为“古典明星”的市面并未打开。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录音的再版状况可知一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隆斯泰特终于在九旬前后得享大名,近年风头之盛,几乎有填补旺德空缺的架势。反观多纳伊,他的尴尬依然存在,这款马勒“第五”的唱片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关于克里夫兰管弦乐团,记得多纳伊本人曾经坦言:如今在我们所到之处,人们谈论的,还是乔治·赛尔的成功。然而,指挥家这么说,并不单纯是对于自己的才能有相当的信心而能够直面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多纳伊对马勒“第五”的演绎不仅继承了赛尔留给乐队的宝贵品质,也继承了那位大师许多对于音乐的理解、表现层面的精神。开篇的葬礼进行曲,多纳伊的处理将过分的繁重与戏剧化淘洗殆尽,第二乐章不重声势堆积,而是在各声部的灵活与独立中着墨,在原作结构已极为复杂的情况下,为不同的音乐线条带入异常鲜活的节奏感。表现最为曲折,规模也最宏大的中间乐章,多纳伊在明显紧凑的速度中,呈现了独树一帜的演绎。可贵的是,他的处理每每尽显克里夫兰的超技优势,最核心的观点,却在于重现塞尔更深层的理想,即结合美国的乐队超技风与老派欧洲的纯美韵味。这方面,《第五交响曲》最后的两个乐章表现得极佳。多纳伊并未像塞尔那样,不时在节奏中隐藏着犀利,而是更倾向于一种温和与折中。
听着听着,我甚至感到这款录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年赛尔没有灌录马勒“第五”的遗憾。多纳伊未必能在赛尔的基础上再创高峰,却无疑是为克里夫兰之瑰宝“守成”的一位大功臣。当然,他本人的艺术个性与功力绝对让人佩服,否则也就不可能实现这样的传承。
-
Yuuubo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5-07 02:16:47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夜长评:希格诺四重奏(Signum Quartett)呈现真正德国式的室内乐美学 (8人喜欢)
- 谈谈水蓝与国交的组合的上海首秀 (2人喜欢)
- 这些不难买到的好唱片(2025.5):每月推荐5款新唱片和比较新的唱片 (10人喜欢)
- 母亲节专题:在音乐中,看“不内耗的母亲”等等 (8人喜欢)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