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经营人的出路
当前报纸的经营空间不大,大约基于以下理由: 一、信息的传播早已不靠报纸。 当然它还是重要的信息生产者,权威的信息仍然多数由报纸生产,从互联网各个平台读到的信息仍以报纸为权威。然而在现代的信息价值链上,生产者相对于传播渠道,价值已经大为降低。 大家不要期盼媒体融合能带来多少希望。媒体融合跟媒体经营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报纸扩张的时候,先是厚报时代,然后是发展子报。这是因为一份报纸的赢利有天花板,到天花板必须再做一份报纸去扩张经营。而融合本身,配合着各类子报的关闭,本身就是精简渠道的过程,也就是关闭赚钱平台的过程。当然,新的媒体形势下,原来的赚钱平台不赚钱了,反而成为成本拖累。所谓媒体融合,所隐含的意思,就是生产者不需要多,多而杂,杂则乱,乱则不治。所以融合的含义不在生产,在于抢渠道。占领更多的渠道,无论是用硬的建渠道的方式,还是用软的传播方式,总之要让主流声音占满更大的舆论空间。 因此,单个报纸本身的价值,已经成为宏大的宣传机器里的一个小部件,自身的宣传价值已经服从于整体,可以忽略不计了。
二、生产与传播的能力退化。 在上述的背景下,不仅不强调各个报纸自身的生产能力,还要限制生产的过度活跃,一切出口唯新华社,传播过程中不可妄加阐发。这自然导致内容生产能力的退化。指令驱动下的自我建设,相较于商业驱动的发展势力,不可同日而语。所谓的专业内容生产能力,比不了商业策划机构,创意比不了专业创意团队,技术更没有基础可言。报纸作为最传统的媒体,基因上就缺乏融入新技术新生态的意识。为媒体融合传播而构建的渠道、平台、技术,从一开始就远远落后于市场生态。书生经商,也是三年不成。
三、国家不需要报纸赢利。 当前的经济引擎在于新兴行业。媒体并不是,报纸更不是新兴行业。报纸媒体经历过赢利的爆发,那是伴随大力搞活社会经济的背景。现在的经济不再是粗放地鼓励野蛮生长,国家有了更新更精准的撬动经济的工具。报纸因其承载公信力的特质,本来就不适合用来赢利。所谓财聚人散,你攫取的利益越多,公信力就越弱。报纸的赢利,每一分都是以牺牲公信力为代价的。作为宣传机器的报纸,更大的价值不在于为国谋财。因此报纸今后只要能养活自身,并不需要赚取更多的钱财。如果报纸能以合适的方式解决掉人员的累赘,仅以精简的人员维持运转,财政负责起来更合适。
以上的判断,并不是宣告报纸的末路。报纸作为喉舌与机器,会活得好好的。我所担心的,是作为报纸经营人的员工本身。报纸的经营人心里要有点数,经营人不是事业编制员工,报纸担负的社会职能跟你一毛钱关系没有,你的生存前景不建立在报纸能如何发展上,完全靠自己。
仅把报纸,以及延伸出来的媒体号作为经营载体,鼓捣所谓的全媒体经营上的成绩,既不符合国家的需要,也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当然,如果你的经营业绩下降得厉害,会更促使机构考虑一劳永逸地解决人员的累赘。所以从现在起,你的每一分努力,正是为推迟自己的被清退而奋斗。 如果继续困在报纸这个载体上考虑问题,这其实是个悖论。正确的方式是还是多元化,开发新的赢利领域。基于报纸使命本身的收缩,官方机构本身大机率不会大量诞生新的赢利领域给旧人。正确的方式,很残酷,还是革自己的命,走出舒适区,自己去走出未知的路。这条路没有已知的模式。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报纸的品牌价值必须加以开发,这是现有的资源,不用浪费了。但是,机制上,必须走外挂发展的路。新的平台,如果100%在原来的机构体系内,必死无疑。
无非是利益的计算,当然还需要契约的保障! 但这一切,起步还有赖于新的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