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的世界》第24章 林氏重器 第5节 明清时期
第5节 明清时期
明清两朝是中国宗法制封建制度最为稳固强盛的历史阶段,比干后裔林氏族人于社稷规模稍逊于“唐九牧林”和“宋九牧林”,然其对于后世的影响又胜于唐宋两朝。明清时期的林姓人物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林兆恩(林龙江)、林贤、林俊、林熙春、林载贽(李贽)、林则徐,等等。
林兆恩
林兆恩,公元1517年2月4日-1598年2月19日,汉族,福建莆田县城内赤柱巷(今荔城区英龙街赤柱巷)人,三一教创始人,字懋勋,号龙江,又号子谷子。林兆恩晚年,门徒称其为“夏午尼氏”、“三教先生”、“三一教主”。明朝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林兆恩补邑弟子员,入县学,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乡试不第,遂摒弃科名,致力于心身性命之学,认为儒、道、释“其教虽三,其道则一”,创立“三教合一”学说。
嘉靖年间,倭寇骚扰闽浙沿海,林兆恩呈一篇《防倭管见》上达官府,并倾家赈济难民,收埋尸骨二万二千余身,引为美德善行。林兆恩还曾创“艮背法”(即今气功疗法)、“九序心法”,著有《九序图》一书,用以教民众防病健身,救治当时兵灾后的流行瘟疫。
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林兆恩广收门徒,宣扬三教合一,协助莆田官方抗击倭寇,赈民救灾。据莆田县志载,林兆恩的义行共计十三项:恤民还卷;建立义田;设立社仓;倡平粜之价;施钱米给城内避倭的贫民;分粥蔬给贫穷孤寡之不能自主者;惠施棺材1300部;礼助葬埋340柩;与广东兵订千金之卷,以保全城池;募兵百余人协助守城;捐田30亩倡建戚继光生祠;念乡夫守城之苦,以酒食迭赐于中宵;率门徒埋全尸三千余身,积薪火化二万余数。以上一切费用取自林兆恩的家产,故巨万家产变卖殆尽。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至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林兆恩致力于著书立说和传教活动,传教足迹遍及八闽各地,还多次往返于江西、浙江、南京等省市。他捐资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如募建、修茸宫、庙、寺、观、桥梁、塔刹等,也时常赈济灾民,为百姓排忧解难。
林兆恩著有《三教正宗统论》三十六卷,劝人为善,反对邪恶,其学说影响深广,弟子遍天下。现国内外许多地方均有许多规模不一的“三教祠”,东岩山报恩寺前“宗孔祠”则被世人称为“麟山祖祠”。
林兆恩一生著书几百万言,“为天下万世斯道虑,一生富贵非所志矣。”明朝中后期,民间宗教如雨后春笋,林兆恩挺身而出,毁家纾难,赈民救灾,得到人民群众的敬仰,直接受其恩惠的莆田、仙游人民更是感恩戴德,甚至把林兆恩视为救世主的化身,大批信仰他所创立的三一教,有的还率全家入教。
当时民间流行“龙江功不朽,捐产度众生”的俚语,林兆恩在民众心目中地位因毁家纾难而迅速提高了。据传连倭寇也“无不稔知”林兆恩之大名,对林兆恩的高尚情操佩服得五体投地,攻破莆田城时,“有慕而愿见者,有护以出之者,有拜其像者,有护其庐者。时掳戮无数,而教主全家免难。处处皆煨,而教主之庐无恙”。
林兆恩提倡门徒之间人人平等,要求门徒患难相周恤,疾病相扶持,互助友爱,扶贫济危。这些主张符合广大民众通过互助共渡难关的愿望。这一时期深重的社会灾难为三一教的传播提供了外在条件,而林兆恩毁家纾难的义举和互助友爱的主张更有力地促进了三一教的对外传播,三教合一论大为流行。林兆恩创立以心为宗的三教合一思想体系,在思想上引起了一些士大夫的共鸣,得到他们的支持和信仰。
林兆恩在论述三教合一论的同时,也针对时弊提出一些政治改良主张。如他主张“因地度田,计亩均授”,每人授田二十亩,不必拘泥于“方井之常”的陈规。
林兆恩力反对滥用刑罚,反对刑律过于繁苛,主张无为而治,“以有为治生,生愈伤,以有为治人,人愈扰”。他要求统治者博采众议,倾听民众呼声,不但要采用“知者之知”、“贤者之贤”,也要采用“愚者之知”、“不肖者之贤”。
林兆恩反对募兵制,主张寓兵于农。他针对当时的道士僧尼众多,提出严格限制道士僧尼人数,没收大部分寺院土地为公有,以寺院土地的租谷赈贫救灾,奖励两袖清风的告老还乡的官吏,资助贫困的读书人等。这些主张反映了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得到他们尤其是贫苦读书人和破产自耕农的衷心拥护。
林兆恩创立的三一教是集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教之精华,去三教之糟粕的新型宗教,既不同于儒、道、释三教,也不是三教的总和,更不是宋朝儒生所谓“儒冠、道履、释袈裟”的总体。
林兆恩主张“宗孔归儒”思想,反对道、释者之流的单纯出世观和修行法,提出简单易行的在家修行法,宣传中国传统的纲常礼教,劝人勤业行善,反对邪恶。他这样言传身教座下弟子:“勿起邪心,勿为邪事,三教先生,教我如此。若不如此,便是心死,哀哉心死,孰若身死。住世百年,谁能不死,身死心生,方为不死。”林兆恩的三一教在当时风行于全国多地的各个社会阶层。
林兆恩博学多才,学贯三家,著述颇富,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开始至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去世,几乎每年都有几种著作问世,是明朝时期民间数一数二的高产作家。
国内外现存不同版本的林兆恩全集有十六种,有代表性的简介如下:《林子圣学统宗三教归儒集》四册,日本尊经阁文库藏;《三教分内集•三教分摘便览》十册六十二卷,日本间野潜龙藏;《林子全集》二十册四十卷,日本内阁文库藏;《林子全集》三十二册一百一十二卷,日本学习院藏;《林子全集》四十八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藏;《林子全集》四十一册,崇祯四年版本,北京图书馆藏;《林子会编》三十册一百一十八卷,北京图书馆和南京大学图书馆藏;《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三十六册,福建师大图书馆、莆田、仙游民间、台湾省民间均藏有此书。
李贽
李贽(公元1527-1602年),汉族,福建泉州人。明朝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李贽初入仕途,因个性张扬突出,与上司及同僚不和,弃官寄寓黄安、湖北麻城芝佛院,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听任各界男女前往听讲,受欢迎程度远远高于为官出访。
李贽于明世宗嘉靖六年农历十月廿六日(公元1527年11月23日)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南门外,其祖先是元朝以后迁来福建的一支林姓。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强劲,他自幼性情倔强,喜欢独立思考,不信本地盛行的回教,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客观要求。
李贽的重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委》。他曾评点过的《水浒传》、《西厢记》、《浣纱记》、《拜月亭》等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他的一生充满着对传统和历史的重新思考和审视,这也是明朝后期社会思想变革的一个聚焦。
李贽十二岁就写出《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轰动乡里。他二十六岁中举人,三十岁至四十五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晚年往来南京和北京两地,最后被诬下狱,不甘屈辱,自刎死于狱中。
李贽一生致力于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
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夏天,李贽成了芝佛院的常住客和职业作家。当朝尚书刘东星出面接他去山东写作;历史学家焦竑替他主持新书发布会;文坛巨子袁氏三兄弟跑到龙湖陪他一住三个月;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和他进行了三次宗教交流;全国各大城市轮流邀请他去做访问学者。李贽一开坛讲学,不管哪座寺庙,还是深山老林,和尚、樵夫、农民,甚至足不出户的女子也勇敢地推开闺门,满城空巷,都跑来听李贽讲课,学术渊博口才上乘的李贽成了横扫儒、释、民的学术明星。这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四面楚歌之下,李贽偏偏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就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李贽应巡抚梅国桢之请李贽作品往山西大同,著《孙子参同》,修订《藏书》。同年秋天,北漂的李贽住在北京西山极乐寺,撰成《净土诀》,次年春天回到南京,将自己的零星著作汇成《老人行》,并再度研究《易》,撰写《易因》,最后编订成册,是为其一生煌煌巨著——《藏书》。《藏书》共六十八卷,系纪传体史论,论述战国至元亡时历史人物约八百人,对历史人物作出了不与传统见解苟合的评价,旨在反对儒学,如他赞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
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他在山东济宁编成《阳明先生道学抄》、《阳明先生年谱》。
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礼部给事中张问达秉承首辅沈一贯的旨意上奏神宗,攻讦李贽,朝廷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纵火焚毁他的著作。李贽入狱后,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三月十五日,李贽留下一偈:“壮士不忘在沟壑,烈士不忘丧其元。”当日,他以剃发为名,夺下理发师的剃刀割断自己的喉咙而死,享年七十六岁。死后,好友马经纶把他收葬于北京通州北门外马寺庄迎福寺侧(现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园内),今墓地尚在,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林熙春
林熙春,字志和,号仰晋,生于明朝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壬子七月三十日寅时,字志和,号仰晋,海阳县龙溪都(今广东潮州市潮安庵埠)宝陇村人。据今北京国子监万历十一年榜碑记,林熙春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举人,次年进士,授巴陵(今湖南岳阳)县令。林熙春在巴陵任上,清理浮粮,豁免差役,很有一番作为。
万历十四年(公元1585年),林熙春母亲去世,依制除服,调任将乐县(今福建三明)县令,在本县建杨龟山(北宋著名学者杨时,号龟山)祠,又为杨龟山文集作序,同时整修学宫,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林熙春政绩有声,离任后,巴陵、将乐两地人民设牌位奉祀。林熙春奉敕入京后,任给事中,职掌侍从、规谏、拾遗、稽察等,位卑而权重,后来升都给事(给事中主官)。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5年)冬,兵部考核选拨武职官员,万历皇帝认为其中一名选拨不当,其实是故意发泄,展现皇威,乃以御史给事等官失察为由,一时斥逐处分三十四人,众大臣疏救俱无效,但林熙春无所顾忌,率同官再上《申救言官疏》,直斥皇帝,言词尖锐,皇帝更加震怒,直贬林熙春为茶陵县(今湖南株洲)判官。林熙春托言有病,坚不赴住,归乡闲居于潮州,十一年后(公元1606年),林熙春被任命为贺县知县(今广西贺州),仍不上任。身为被贬的朝庭命官,林熙春虽处江湖之远,却极其关心民间疾苦,得知韩江急水江段经常出现船沉人亡事故,即前往察看,于江东鲤鱼山建急水塔(三元塔),为过往航行标志,消除了江段隐患。
万历四十年(公元1621年),林熙春因父亲去世,居家守丧。光宗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朝廷重新起用罢黜官员,林熙春被任命为礼部南曹郎,转光禄寺少卿,历任太仆寺少卿、升右通政、太常寺卿、太理寺卿、户部左侍郎等职。林熙春虽已年届古稀,依然敢于直言,胆识不减当年。他在太仆寺少卿任上曾上《请蠲畿辅加派并练乡兵疏》,极力强调“民为邦本”,反对“加派”不断,指出畿辅之民“朝不保夕者已十室而九”,现又加上“马匹之征调无已;器甲之缮修无已;车辆之缔造无已;豆粟之买运无已”,以至于“援兵绎骚,鸡犬靡宁”,“鱼惊鸟窜”,而且“益加保甲乡兵之役”,那未,“民无乐生,业已思乱”,情势将越来越严重。为此,他疾言“民心断不可失”,应“将加派蠲免,仍发帑金以练乡兵。”
与此同时,林熙春曾奉旨总理京边马政。他克尽职守,一月之内即精选战马三万余骑,经武官调试评定,全部合格。在署理东路马政之时,林熙春曾“出巡点马”抵玉田县,闻“城内兵变”,新旧兵格斗,杀伤不少,他毅然“驱车进城”。面对“新兵满街,拥戟露刃,环列舆前,呐喊请救”的严峻态势,他一面询明情由,许以怜恤,一面“宣布朝廷威德”,严告“勿再鼓噪”,如果“甘为乱民,法不尔宥”,遂使乱兵“寂然”。林熙春了解到此次兵变缘由在于“参将袁应兆之残虐”。林熙春特向皇帝参了袁应兆一本,请求将浙兵逃走和玉田兵变损失,“就应兆家勘产赔还”,并“立殉赐剑”,将袁应兆正法。
在大理寺卿任上,林熙春针对大理寺案牍如山积的情况,力为厘剔,尽快加以清理,弊绝风清,并及时上《申饬法纪疏》,“重民命,保太和”,特为“拟民约者八条”,“拟官约者八条”,使有关官民都有约可依,有章可循。
林熙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力主抗倭,颇受光宗皇帝恩宠。后因不满宦官魏忠贤朋党横行,无力回天,遂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连上六疏请求退休,得到允准。归乡后,林熙春关心桑梓利病,为地方争减工役十分之四;倡建凤凰台,儒学宫,修玉简峰塔,筑铣城,浚三利溪,修桥,赎寺扩建(今灵和寺),在潮汕各地设立助学机构,捐田为生员科试筹措费用,造惠乡梓甚多。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辛未四月初八辰时,林熙春于潮州辞世,终年八十岁。朝廷追庭赠户部尚书,赐谥号忠宣,追赠其父林乔樌、祖父林瓒为户部尚书。
才气横溢的林熙春热心于藏书和著述,所著计有《赐闲草》、《赐还草》、《赐传草》、《城南书庄草》、《掖垣出山疏草》等。林熙春的诗不嘲风弄月,注重写实。他有一首长诗《戊午海啸歌三十韵》,论诗者常将其作诗史读,是了解当年潮汕沿海地区遭遇地震和海啸具体情况的第一手材料,也是林熙春关心民瘼,敢于为民请命的一份生动佐证。
林熙春写景抒怀之作也佳篇迭出,如《游凤凰塔谒郭祠》、《潮中杂纪》等,颇著文名。
林熙春今存著有《林忠宣公全集》二十一卷,潮州牌坊街《三世尚书》坊。
林贤
明末清初,中国台湾省经历了两次与祖国的分离与回归,史册均有重笔记载。第一次是在明末,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渡海东征,收复宝岛。第一次是郑经、郑克塽在台湾岛形成割据势力,清朝康熙皇帝派施琅率领水师专征,收复台湾,宝岛台湾再次纳入中华版图。
施琅攻澎平台的战役显出清朝名将林贤的事迹和不世功勋。朝廷在平台之后叙功奖赏,左都督林贤获三次封赠殊荣。
林贤,字克希,号尊一,生于明朝崇祯初年,祖籍晋江马平霞店,其祖父移居南安兜率乡,其父林茂田积善行仁,乐善好施。林贤兄弟三人,林贤最小。他少年读书学剑,身体魁伟,文武兼备,后遭乱飘泊于海外。
林贤为人诚信,内外兼修,当时的外国人尤其爱之重之。清朝康熙初年,林贤自海外归国,请见福建省督抚吴公,陈说靖蜃窟必藉楼船之论。督抚推重林贤通晓水务且谙熟兵事,足以当大任,请奏康亲王设立水师,委任林贤为福建援剿水师总兵官。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郑经派兵进犯泉州,林贤统率三营官兵,驱楼船救泉围,出上竿塘擒郑军首领章元勋,歼其全军。解泉州之围后,林贤任福建援剿左镇总兵官。
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林贤率舰队为万提督前驱,收复金厦两岛。林贤积功迁海坛总兵官加署参将。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忠于职守的林贤建立功勋加左都督,正一品记余功三次。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林贤奉命大集舟师荡平澎台,向主帅施琅建议先劄八罩以占上风。大军进攻时,林贤率先冲䑸入阵,身中二箭仍坚持指挥,激励将士奋力死战。主帅施琅登上林贤船,见积血盈踵,横尸满目,泣劳曰:“公血战破敌功莫并矣!”乃上疏朝廷曰:“如海坛镇臣林贤当先破敌舍命陷阵,诸将无出其右”。同年八月十三日,林贤率领本标官兵船只进入台湾,招抚郑克塽、刘国轩及其部属,全岛归附,悉入清朝版图。
同年十二月廿四日,康熙帝下诏书云:“尔左都督林贤,夙娴军事,克抱尽诚,矢志来归,深可嘉尚,戎行效力,积有勤劳,爱加爵以酬……特授荣禄大夫,带世职余功”。又诰封林贤之妻章氏为一品夫人。同日,林贤又接诏书三函,诰赠林贤之曾祖父直斋、祖父得所、父茂田为荣禄大夫,诰赠林贤之曾祖母杨氏、祖母吕氏、母魏氏为一品夫人。由此,泉郡林门“四世一品”之殊荣,誉扬闽疆。
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朝廷再论平台功勋,林贤复奉优旨,赐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职,记余功三次,又赠一拖沙喇哈番。嗣后,林贤次子梦松袭世职。
林贤严以治军,宽以处世,周贫恤苦,人能知之;禁掠止杀,人能道之。平台之后忠于职守,勤谨有加。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六月十八日,林贤卒于任所。康熙帝特旨赠太子少保,全锡帑金,御祭葬,遣福建布政使司参政江皋谕祭。
林贤葬于南安二十一都厝斗乡虎仔山,负丙壬兼巳亥,今墓犹存。
林则徐
林则徐(公元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清朝道光时期大臣,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声名赫赫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奉命赴广东禁烟,派人明察暗访,强迫羁傲不逊的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所没收的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一举全部销毁,史称“虎门销烟”。
林则徐毕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首开“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他略通英、葡两种外语,组织人员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先驱性的启发作用。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原名林天翰,字孟养,号旸谷,嘉庆年间侯官岁贡生,毕生不曾为官,是福州当地的教书先生,在邻居罗氏的地方开设书塾。林则徐的母亲陈帙为闽县岁贡生陈圣灵的第五个女儿。林宾日、陈帙夫妇一共生育十一名子女:长子林鸣鹤(早夭)、次子林则徐、三子林霈霖及八名女儿。
林则徐童年家境寒苦,但他有一个开明温厚的格外重视教育且善于教导子女的父亲,还有一个温馨和睦的传统型家庭。林宾日将四岁的林则徐带入自己的书塾,教他识字。林则徐七岁时即熟练文体,八九岁时就在学堂上写出了“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诗句,震惊四座,十二岁时,林则徐当选孔庙任佾生,为祭祀乐舞的人员。贫苦的童年加上严格的家教,使林则徐后来升至高官时直到终年都保持着清俭的习惯和察民疾苦的作风。
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林则徐参加乡试,得中第二十九名举人。当天,他迎娶郑淑卿为妻,郑淑卿在世时都没有纳过妾侍,终其一生对郑淑卿专情不渝。林则徐逝世后,同治至光绪年间,英国的杜莎夫人蜡像馆特地为林则徐和郑淑卿夫妇制作蜡像,以表敬意。
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林则徐奉命出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专责处理商贩洋船来往、米粮兵饷等文书记录,得到汀漳龙道百龄和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张师诚找了个合适的机会请他当自己的幕僚。
位极人臣的张师诚对典章大政等时下的政治学问均有深研,引林则徐为忘年同道。张师诚延请林则徐出任自己的幕僚后,将自己多年来公事上的知识、权术等从政经验一一传授给林则徐,对其寄予厚望。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年底,张师诚推荐林则徐父亲林宾日为乐正书院主持,解决了林则徐的后顾之忧,林家经济窘境得以缓和。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二十六岁的林则徐赴京参加会考,殿试高居第二甲第四名,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就此踏上了官宦仕途。
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五月初九,林则徐转入翰林院庶常馆任庶吉士,在翰林院历练整七年,后被派往全国不同地方工作。期间,他著有经济专书《北直水利书》。
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林则徐加入由中低等级别的京官组成的宣南诗社,结交了黄爵滋、龚自珍、魏源等一班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林则徐渐成为这些文官的领袖。
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闰六月初十日,林则徐奉调离开翰林院,前往江西南昌任考官,以其勤勉踏实接地气的作风在士人之间博得美名。林则徐向来高度重视科举,然其好友龚自珍和魏源则对科举之弊端多有鞭挞,认为科举是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几位好有曾为此事发生多次争论,但都尊重彼此的意见。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二月,林则徐出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彼时,河南南岸河堤缺口,河南巡抚琦善办事懈怠不力,引发了大水灾。亲临惨境的林则徐不惧琦善的满洲贵族背景,上陈嘉庆皇帝,直奏琦善的无能。后因林则徐为官清廉,不畏权门,行事果敢,不徇情面,身边常有同僚猜忌、倾轧和冷嘲热讽,久而久之,林则徐对污浊的官场有些厌倦,萌生退意。
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林则徐以照顾年迈父亲为由,向朝廷辞官而去,乘船返乡,妻子郑淑卿在船上诞下三女林普晴,全家返回福州。林则徐辞官期间,他的主师曹振镛、房师沈维鐈一直为他上下斡旋。继位的道光帝闻得林则徐的清名,特地召见林则徐,破格复职。经此一关,深受道光帝宠信倚重的林则徐青云直上,自觉终可以一展政治抱负了。
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正月初七,林则徐出任江苏按察使,在任期间整饬江苏吏治,改革审判程序,亲自裁决诉讼案件,短短四个月内就把江苏多年的积压案件处理十之八九,被江苏民众颂为“林青天”。他调研得出结论:江苏之风气败怀,全因输入境内的鸦片害人,遂下令江苏全境禁烟。同年夏季,江苏遇大水灾,社会动荡不安,各地民众聚集,官府却照样追税催徭,堪将激发民变,江苏巡抚韩文琦力主用兵弹压,林则徐极力反对并制止。他乘船前往灾变地区,开仓放娘,赈济灾民,平息民愤,恢复社会秩序。
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六月,林则徐出任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在任一月即调任江宁。
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秋,林则徐出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调任河南布政使,擢东河河道总督,从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各地大员任上的林则徐痛感河道民生是个瓶颈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
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二月,林则徐调任江苏巡抚。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正月,林则徐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泛滥成灾的痼疾,他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官入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赴任前,先调查清楚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第一手资料。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林则徐抵广州。童年二月初四,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依仗有背景有靠山的外商拒绝交出鸦片,林则徐经过坚决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们,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1839年(道光十九年)3月18日,林则徐连出重拳,发布两个谕贴,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3月22日下令严查并缉拿英国鸦片贩子头目颠地。第一次鸦片战争由此肇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奋力抗英而闻名中外,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后人称颂。但也因禁烟和抗英,林则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先期就遭受嘉庆皇帝解职而后又经五年的流放生活。
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举措最初得到道光皇帝的充分支持,但好景不长。1840年(道光二十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珠江口,进攻广州。林则徐严密布防,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7月5日攻占定海,8月9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北京。惊慌失措的道光帝急令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又命令两江总督伊里布查清英军攻占定海的原因,究竟是由于“绝其贸易”还是“烧其鸦片”,意欲借此将力主禁烟抗敌的林则徐作为“替罪羊”。从此,酝酿已久的各种诬陷、打击和指责连续降临到林则徐的头上。妥协派的骨干琦善声称英国所不满的只是林则徐一人,只要朝廷惩治林则徐,所有问题都可解决。林则徐据理两次上奏,力陈禁烟抗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翻脸不认账的道光皇帝指责林则徐一派胡言。同年9月29日,道光皇帝下旨革了林则徐的职,“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10月25日,林则徐又收到吏部文件,通知他暂留广州,等待新任钦差大臣琦善的审问和发落。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5月1日,林则徐又接到圣旨:降为四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到镇海后,林则徐积极参与了当地的海防建设事宜,力图“戴罪立功”。求和心切的道光皇帝再次归罪于林则徐,6月28日下旨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7月14日,林则徐远赴新疆伊犁,途中与妻子在西安告别时,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传世诗句。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开始,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九月,林则徐奉召回京候补,十一月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四月,林则徐授陕西巡抚,七月初九抵陕上任。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三月,清廷命林则徐为云贵总督。到任后,林则徐以维护云南边境安定得力加太子太保,赏戴花翎。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秋,林则徐因病重奏请开缺回乡调治,翌年三月返抵侯官。九月,又被朝廷命为钦差大臣,去广西镇压拜上帝会的反清武装起义。他抱病从侯官起程,十月十九日(公元1850年11月22日)逝于潮州普宁行馆。在报丧奏折抵达京师前,朝廷于十月二十四日(11月27日)还命他暂署广西巡抚,这是清朝第一例给死去的人封现任官。
宦海浮沉、数起数落的林则徐在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意识到自己对西方知识的贫乏以及中国人对外面世界的无知。忧国忧民的他急于改变“沿海文武大员并不谙诸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来历”的状况,有意识有目的地收集外文报刊、书籍,以求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加深朝廷、国人对“西洋”的了解。
至此,林则徐正式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制炮造船的意见。他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汇编成《华事夷言》,遍发给有关官员阅读参考。他还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他组织人员编译了《国际法》,这在中国国际法学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标志着西方国际法著作及其开明思想萌芽传入中国,促进近代国际法在中国应用于对外交涉。林则徐此举实为中国近代国际法学史的开端,因此从理论上说,林则徐是中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中国近代外交事业的先行者、中国国际法学的开山者。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目光远大的伟大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的带头人。
林则徐从政四十年,历官十三省,是功勋卓著的封建社会政治家,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他为官正直清廉,时时处处表现出一丝不苟的责任感,时人评价林则徐“无一事不认真,无一事无良法”。林则徐每任一职,每做一事,从来没有敷衍马虎过。林则徐的一生就是实干加智慧的一生。
公元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福建普宁老县城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