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黑白照片的学习笔记
首先解决为什么:
黑白VS彩色哪个更好,似乎很多人在说,但是自己也不知道为啥。
所以十万个为什么强迫症出现了:
为什么在已经拥有了令人惊叹的彩色成像技术的今天,还有拍照师傅会选择黑白摄影?
为什么人有时候会对黑白照片有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为嘛每年的摄影奖,哪怕是手机摄影奖,还是会有相当一部分的黑白作品获奖?
过着色彩斑斓生活的我们,黑白照片对我们来说还有意义吗?
学习的内容如下:
1.照片是抽象的画面
最多的回答,莫过于2个,一个是: 有时候颜色信息过多, 颜色可能会分散注意力 ,所以黑白两色看起来会更好。另一个是:黑白照片已经有150多年啦,我们看的多,所以黑白图像会更有永恒感,更经典大气或者令人回味。
但, 我们明明在色彩世界中度过着每一天,为什么照片中的颜色会分散注意力呢? 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压马路,当然颜色不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但是照片不是现实的场景,照片只是某一个场景的抽象表达。照片可能看起来很逼真,但并不代表就等于真实。注意这里并不是说因为PS的发展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技巧去修改照片,在任何场景下,我们的双眼可以看到比任何相机更多的颜色和动态范围,并且有着更广阔的视野,并且我们并不只是用眼睛去独立感知身体所处的场景,听觉、嗅觉、触觉等其他感知系统都在辅助你的眼睛,让你的大脑感受身体当下的场景,让你产生感情。而照片,只是一小块面积上小而平的图像,是一种相当抽象的表达方式。摄影师的工作,就是将自己的拍摄时的感知通过这一小块抽象的画面传达给照片的观众。而作为照片的观众,当我们看一张照片时,我们总是将这抽象的画面解读成一个现实的场景,去试图理解摄影师想要传递的感知,所以即便抽离了颜色,照片仍然有意义。比起彩色,黑白是更进一步的抽象,图像越抽象,有可能对观众的吸引力越大,因为观看者需要在脑袋里进行更多的思考去理解它,完成对拍摄场景实际的样貌构想,在这个过程中,观看者其实已经是在和照片进行思维上的互动了。在思维和情感互动方面更,黑白照片有可能比全彩色照片、甚至是文字更强大。
2.你的眼球天生喜欢对比度
就跟相机一样,你的眼睛后部也有一个光敏材料区域,只不过不是CMOS而是一片叫做光敏细胞的东西。光敏细胞分四类,有三类是视锥细胞,分别担负着分辨红色、绿色或黄色的任务,正常人约有600万~800万左右的视锥细胞(是的,800万天赋秉异的人天生对颜色敏感),也就是大概一个颜色200万~270万左右吧。视锥细胞在强光下对颜色有着敏锐的分辨力,但是当光线一旦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视锥细胞就关闭了,换句话说,在暗光条件下,我们是看不见颜色的。这个时候,第四类细胞——视杆细胞就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在视网膜上,约有12,000万个视杆细胞,视杆识别不了颜色,只对亮度敏感,但请了解一下,眼睛中的光敏细胞有94%都是视杆细胞,所以,你的眼球看到的大部分影响都是黑白视觉。因为视杆的数量优势,人对亮度的变化非常敏感,这种敏感能够辅助你的空间意识,是你大脑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你分辨棱角防止撞到他们,可以帮助你在极暗的情况下分辨出周边的环境。
你的眼球天生喜欢对比度,因为在只有月光没有灯的夜晚,我们都是色盲。
3.搞定黑白双色的色调应用,是你搞定N种色彩应用的前菜
很多人说,学黑白照片,可以为彩色照片打下关于颜色的基础。
看蒙了不少人,但确实是这样。


目前摄影后期的培训都是上来就调片儿,这种风格调这个色,那种风格调那个色。学得再多,你只是机械的重复别人照片的后期手段,至于是否适合你拍的照片,或者什么才是你想要的效果,当考虑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依然无从下手。在PS或者LR上按照步骤操作,只是工具,而要让照片后期按照你所想的表达,需要很认真的学习科学的色彩理论(不否认有人因为天赋或者后天环境的影响,即便没学过,但色彩构成的美感很强大,学习,也是可塑造的后天因素之一)。就像素描,你会削铅笔,会用铅笔画直线,但无法用无数的直线画出一个有透视感有细腻明暗关系的立体多边形。只有明白的透视和光线、投影、反射这些客观规律之后,才有可能。黑白照片并不是只有黑和白两种颜色,而是从黑到白中无数的灰色,同样黑白照片并不是拍摄下来就是黑白,在拍黑白相片时,你的相机依然是先记录彩色原画,再自动或你自己通过PS手动转化成黑白照片。你需要学会定义什么是你相片中的黑,并且要学会将其他颜色转化成什么样的灰,同样的蓝天,可以根据你的需要让它转化成亮一些,亦或者暗一些。在简化了颜色信息的同时,又给黑白照片带来了极大的可塑性,因为你需要规划整张图片上的明暗关系、色调、对比度等等,来突出你拍摄的主题、内容、情感。而对比度,色调,对于彩色来说,太重要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