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的爱and健康的爱
无条件的爱不是时时刻刻的,而是有些时刻的。只有当我们有能力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时候,我们才能懂得如何无条件地接纳他人。也只有当我们学会无条件地爱自己的时候,我们才愿意相信自己值得被他人同样无条件地爱着。
因此,平衡一段关系中的付出与给予,对维持健康的关系来说至关重要。对此,Shasta Nelson 提出了在关系中如何平衡付出与收获的三个原则: 1.了解自己的极限,不要超越自己能力地付出。你需要对自己的能力和忍耐度有清醒的认知,因为长期超越能力的付出,会使我们陷入沮丧和自我怀疑。 2.扩大社交圈。我们总是有许许多多的需求要被满足。扩大社交圈,可以让满足需求的任务被分散在更多不同的人的身上,也降低了对特定某一个人的不合理/超负荷期待。 3.“平衡”并不意味着平等,即,我们所得到的、和付出的并没有绝对量化的对等关系。 这种平等是说,一方面,我们的付出和给予无法在数量上对等,斤斤计较、害怕输赢并不是寻求平衡。另一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要求对方给予和我们付出的东西一模一样的东西。付出和给予,是一个更意义化的过程,可能你们都在给出“关心“,但你们个人的经历决定了各自不同的表达、处理方式,也许你们给出同样东西的表现会截然不同。我们需要尝试去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想法,而不是在“给予”中强加自己的偏好。 我个人的体验是,无条件的爱并不想想象那样,只需要热情、只需要感受到强烈吸引力就能够达成,它需要的恰恰是成熟、是对复杂性的忍受度。 另一点体会是,过去我曾认为,“救赎”存在于“无条件的被爱”里,后来我慢慢发现,“救赎”更存在于“无条件的去爱”里。
不了解一个人就不能尊重他,爱的责任若没有了解作为向导便是盲目。 只有当我能够超越对自己的关心而按其本来面目发现另一个人时,这种了解才有可能完成。——弗洛姆《爱的艺术》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种看上去不求回报的行为,其实也收获了“余香”和给予别人之后获得的满足感。——社会交换理论
(摘自KonwYourself)
-
old4everyou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19 22: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