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精确解释
2017.06.28制作
l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 玄奘 譯
般若:出世间智慧,能证悟真理。波罗:彼岸,即解脱生死的涅槃=智境。蜜:到。多:之上。心经:精华。般若波罗蜜多:涅槃智。
l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观:用直觉观察,正念正知。用慧眼观出世间法。自在:摆脱烦恼,无执着。不住于法相,起心→妄。行:修行。深:烦恼垢厚,智慧埋在深底下。
l {观}照見五蘊皆空,{自在}度一切苦厄。
照:用慧眼观,如智慧光照。由观而定,由定而照,由照而见。“观、行、照”是修持,“见”是证果。[见]用“见”义则似尚有微念,用“现”义,则是无念而自然显现。空:毕竟空。
苦:自身感受。厄:外在灾祸。“有”导致苦厄。
l 舍利子!{识境}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智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智——破贪色,我执。色所显现的万法就是空性的显现。
空不异色:不空智——破贪空,法执。空性的显现,是不能离开一切法而有的。空的无相显现就是色法的无常变化。
色即是空:空如来藏=不空而空——破色、空二见。
空即是色:不空如来藏=空而不空——不住涅槃。
舍利子:佛弟子名,舍利弗,智慧第一。
l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l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空相:假名涅槃为空相。空中无一法可得,空中无相。
l 不生不滅,
不执著法“有”。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生灭是幻像。
l 不垢不淨,
垢:烦恼心。净:清净心。从无始以来,包括任何物质和精神在内的一切法,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所以,烦恼和罪业也不存在,
l 不增不減。
无边界。法“有”→有边界。烦恼与功德增减。
l 是故空中
空:智境。
l {五蕴}無色,無受想行識;
无色:身空。无受想行识:心空。->佛现前。
l {十二处}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l {十八界}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l {缘觉乘-十二因缘}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无明:执着于“有”。無明盡=成佛。無無明盡:不能执着于成佛。如果没有无明,老死的困扰,也就没有灭除无明与老死的需要。
l {声闻乘-四谛}無苦集滅道。
l {菩萨乘-六波罗蜜}無智亦無得。
智:涅槃智。得:所证得果位,涅槃境。佛的境界,菩萨的执着。证悟智境无二。“有”智是无明之根本。無智亦無得:法执->法空,将佛法也放下,去除对概念名相的执着。
l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无所得:于心于境,证心境如一的智境,实相=无相。无所得:有->贪嗔痴。无执着、无拘束的空境。菩提薩埵:为谋求成佛而修行的人。
l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心无挂碍:对识境。心空,法空。【挂碍】我执法执->有挂碍->患得患失。
l 無罣礙故,無有恐佈,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恐怖】怕生死。有得失心导致。无有恐怖:生死非实有。颠倒梦想:识境,不住生死。究竟涅槃:于智境,不住涅槃。心无颠倒,无取名,无造作。八颠倒:常、乐、我、净,无常、苦、无我、不净。【梦想】妄想。【涅磐】无烦恼的佛境。圆满的寂静,佛位。
l {佛}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无上,圆满,佛。三藐:正等,普遍,菩萨。三菩提:正觉,对真理的正确觉悟,声闻缘觉。
l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无等】佛陀的境界。【等】相等。
l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揭諦ga die】去吧,【波羅pa ra】彼岸,【僧 sang】都,【菩提薩婆訶bo di sua ha】快快得到觉悟
-------------------------------------
其他说明
一、破我执。凡人法。
1、五蕴。针对利根者。
2、十二处。针对钝根者。
3、十八界。针对执著心严重者。
二、两个境界
1、识境。世俗谛。用六根。缘起性空。此有故彼有。有缘起,亦有法。
2、智境。胜意谛。断六根。真如毕竟空。此无故彼无。无缘起,亦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