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熟的番茄,请你来我的嘴里
自市场卖来的番茄总是如此:削掉看似红红的皮后,露出的是发白的果肉,就像佯装成熟的少女穿上了妈妈的衣服,可当褪去衣裳,她还是那颗瓜蛋子。
老实说,我不是很爱吃番茄,但是近两年却总是莫名的想吃一颗自然成熟的番茄,想到了骨子里,她和家乡的浓浓的老母鸡汤一同记入了我的想吃食物名单里。每当电影里出现吃番茄的画面时,我就开始咽口水,回忆起小时候吃的自然成熟的翻砂番茄,汁多肉甜,每一口都能尝到夏天的味道。不似现在的大棚番茄,淡淡的,几乎没什么味道。当然我平不是说大棚的番茄不好,毕竟大棚食物喂饱了我们这一代,还有我们的上半代,说不定还有后面的很多代。大棚食物不是不好,只是,我不喜欢。因为他永远等不及蔬果成熟,甚至成长的时间也不能太长,于是乎化肥、催生素统统都会用上。
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讲了一段话,我至今记得,他说:“我们家旁边的人家是卖菜的,每到了空心菜成熟季节,就会在头天傍晚收割一遍,然后撒上催生素,到了第二天上午,田里又是嫩绿的一片,嫩得仿佛能掐出水来,谁见了都欢喜。好看过自然生长的许多,自然生长其实也还好,只是和那些一比,难免就败下阵来。”当然,这并非全部是他的原话,但大致就是这么个意思。这也让让我联想到,去年过年时回老家,奶奶种的莴笋和同村里的莴笋也是此等的光景。其实这里我想说2件事,一是成长,二是外貌。但为了避免我跑题不要跑太远,我还是只说这头一桩吧,毕竟我已经开始跑题了,哈哈。
这些事情让我联系到了我们这千禧一代,仿佛是同样的,大多数都是如我一般,看似成熟,实际上却是许多外在的“催生素”的作用,显现出的一种假象。在自己的年龄,明白了很多自己的不该明白的事情,却有很多该明白的事情不明白。既是早熟,也是晚熟。真的,伴随着父母那一代过后的我们大多都是矛盾的,因为父母们接受的和经历一直都是比较简单一致的。而我们不一样,我们接受了许多来自外界各种各样的信息,这导致了我们既比上一代多元化和有想法,也成就了我们的矛盾体制。这样也不开心,那样也不快活,得到得很多,却好像没什么幸福感。
言归正传,再说回番茄。自我看过《舌尖上的中国》中贵春的天台菜园后,内心愈发不淡定了,想着自己纵然是不能回乡下,退而求其次,若是能搞个自己的阳台菜园也是可以的啊,不求自产自足,但求偶尔一两餐能吃到自然生长的蔬果,那也是心满意足了。于是我在网上了买了椰砖、工具、种子,准备大干一场。奈何自己的懒病又犯了,买来的东西一放再放。终于,我决定,一定要在此次搬家后种下我的番茄,如果顺利的话,我今年就能吃上数年未吃过的自然熟番茄了。哈哈,想想就有点小激动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