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金瓶梅之十一】梵僧胡药考
在《金瓶梅》第四十九回中,西门庆在永福寺遇到了一个梵僧,梵僧赠予药丸、药膏若干,使西门庆乐极生悲,直抵西天极乐世界。
梵僧就是个阳具
据书中形容,这梵僧长得“形骨古怪,相貌搊搜”,你看他:
生的豹头环眼,色若紫肝,带了鸡蜡箍儿,穿一领肉红直裰,颏下髭须乱拃,头上有一溜光檐,就是个形容古怪真罗汉,未除活性独眼龙。
这梵僧给了西门庆百十粒药丸,还有二钱一块红药膏儿,吩咐药丸只能用一粒,药膏只能用二厘。说起这药的功能,梵僧像说起快板书:
形如鸡卵,色如鹅黄。三次老君炮炼,王母亲手传方。外视轻如粪土,内觑贵乎玕琅。比金金岂换?比玉玉何偿?任你腰金衣紫,任你大厦高堂。任你轻裘肥马,任你才俊栋梁。此药用托掌内,飘然身入洞房。洞中春不老,物外景长芳。玉山无颓败,风朗夜窗光。一战精神爽,再战气血刚。不拘娇艳宠,十二美红妆。交接从吾好,彻夜硬如枪。服久宽脾胃,滋肾又扶阳。百日须发黑,千朝体自强。固齿能明目,阳生姤始藏。恐君如不信,拌饭与猫尝。三日淫无度,四日热难当。白猫变为黑,尿粪俱停亡。夏月当风卧,冬天水里藏。若还不解泄,毛脱尽精光。每服一厘半,阳兴愈健强。一夜歇十女,其精永不伤。老妇颦眉蹙,淫娼不可当。有时心倦怠,收兵罢战场,冷水吞一口,阳回精不伤。快美终宵乐,春色满兰芳。赠与知音客,永作保身方。
应该说,兰陵笑笑生描写的这个梵僧和胡药,本身就有点游戏笔墨,有点类似西门庆死后,应伯爵请水秀才写的那篇祭文,把西门庆描写成一根阳具。这种象征、讽刺的写法已成为《金瓶梅》的一个显著特点。
首先是梵僧的描写,崇祯本评点“和尚举止,与阳物原差不远”。西门庆拿到药,就与王六儿“试药”,书中如此描绘西门庆的“那话儿”:“露稜跳脑,凹眼圆睁,横筋皆见,色若紫肝”,你看,跟前面梵僧的造型是否一摸一样?
其次是写这个药,我们看到“恐君如不信,拌饭与猫尝。三日淫无度,四日热难当。白猫变为黑,尿粪俱停亡。夏月当风卧,冬天水里藏。若还不解泄,毛脱尽精光”时,都会哑然失笑。但说它游戏笔墨,西门庆的小命却全系于此,临终前西门庆与王六儿、潘金莲交欢的最后一役都用了此药,潘金莲还一下子让他吃了三粒,西门庆在一定程度上是死在这个梵僧药上,整个一含笑夺命散。所以我们在全书的关节上不能轻视此药。
中国历史上多梵僧
那这个梵僧是从哪里来的?中国历史上这种能治病的医僧多吗?在中外交通史上医僧扮演了什么角色?
梵僧,或胡僧,是中国人对外国和尚的通称。这些和尚多来自西域,有些在中国长期居住,实际上已经汉化了。《金瓶梅》中的这个梵僧会说流利的中文,只不过长着“老外”的造型罢了。
陈垣先生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中论述,汉朝时,西域大抵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元朝后西域范围不断扩大,波斯、大食、小亚细亚及印度全部,通称西域,西域人者色目人也。他说:“自辽、金、宋偏安后,南北隔绝者三百年,至元而门户洞开,西北拓地数万里,色目人杂居汉地无禁,所有中国之声明文物,一旦尽发无遗,西域人羡慕之余,不觉事事为之效仿。”(《元西域人华化考》卷八,页134)
以波斯、大食为例,陈垣先生说:“回回人入中国者,多以卖药为业,其俗至今尚存。”200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宋砚著《回回药方考释》解决了明洪武初年就流入中国的《回回药方》一直缺乏研究的问题,终于让我们知道了当时回回们的葫芦里在卖什么药。书中收集了650种方剂,里面记载的“马而哈迷升哥而福方”、“黄乞必里牙”等就是用朱砂、铅丹、硫磺制成的壮阳药。此书是14世纪下半叶阿拉伯、波斯医药文化与中国文化接合的一个标本。
明代正德皇帝时,在宫中就经常宠幸色目人女、西域舞女,“正德间,色目人于永拜锦衣都指挥,皆以房中术骤贵,总之皆方技杂流也。”(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页546)看来那时不仅色目人往来颇多,色目人的房中术也大大吃香。
以印度为例,佛教金刚乘的房中秘术与印度教的性力派具有相通之处,有些现在还借助瑜伽的形式予以流传。印度房中秘术曾在唐代和元、明时期两次向回传到中国,明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的欢喜佛就出自那个时期。当时印度僧人进入中国并华化的很多,西门庆的这个梵僧可能就是挟印度秘术回传之流来到中土的。
据薛克翘先生在《印度佛教与中国古代汉地医药学》中的研究,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对我国的医药学发生了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西域来华僧人传来了西域,特别是南亚的医药学知识;二是大量佛经的翻译,以文字形式将南亚的医药学知识介绍了进来;三是中国出现了一批懂得医药学知识并能为人用药治病的僧人。从后汉至隋,来华的西域僧人特别是南亚僧人中,有许多人都学习过《五明》。“五明”的意思是五种知识,包括:一、声明,即语言音韵方面的知识;二、工巧明,即工艺算历等方面的知识;三、医方明,即医学方面的知识;四、因明,即逻辑论辩方面的知识;五、内明,即人生、灵魂与宇宙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婆罗门教的基本内容,佛教也不排斥。因此,西域来华僧人多懂得一些医学知识,并有不少为人治病的例子。
据《高僧传》卷二《佛陀耶舍传》有印度来华僧人佛陀耶舍用药水加咒为弟子洗足,并令其能疾行的故事。
卷三《求那跋陀罗传》说,求那跋陀罗本婆罗门种,幼学五明诸论,博通“医方咒术”。元嘉十二年(435年)至广州。
卷四《于法开传》说,于法开(多半是于阗,即今新疆和田人)“祖述耆婆,妙通医法”,自言:“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调九候以疗风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于法开的医术来自印度古代名医耆婆的传统,又会针灸、切脉,可见他已把印度医法与中国医法结合起来了。
范行准先生早在1936年的《中国医学杂志》上就发表了《胡方考》一文,列举案例,认为《千金翼方》卷十一《小儿眼病》中的《赤眼方》、《治赤眼方》、卷十二《养生》中的《服昌蒲方》、《耆婆汤主大虚冷风羸弱无颜色方》、卷十七《中风》中的《硫黄煎主脚弱连屈虚冷方》、卷十九《杂病》中的《酥蜜煎主消渴方》、《羊髓煎主消渴口干濡咽方》、《酥蜜煎主诸渴方》、卷二一《万病》中的《阿加陀药主诸种病及将息服法久服益人神色无诸病方》、《阿魏雷丸散方》、《苦参消石酒方》、《大白膏方》、《大黑膏方》、《浸汤方》、《天真百畏丸》、《治十种大癞方》、《治癫神验方》、卷二二《飞炼》中的《耆婆大士治人五脏六腑内万病及补益长年不老方》等等,均属来自印度的方剂。(见薛克翘《印度佛教与中国古代汉地医药学》)
而中国的历代名家诗文中对医僧也留下了大量笔墨,如韩偓《腾腾》中的“乌帽素餐兼施药,前身多恐是医僧”,王琮《雅林小稿•京华病中》中的“僧曾带雨来看脉,仆为伤风懒上楼”。钱钟书先生《管锥编》中就列举了许多例子:
曾巩《元丰类稿》卷四四《宝月大师塔铭》;
强至《祠部集》卷一《送药王圆师》;
王质《雪山集》卷十二《赠僧师能》;
罗愿《鄂州小集》卷三《城阳院五轮藏记》;
史尧弼《莲峰集》卷十《印公和尚医眼茶榜文》;
苏辙《栾城集》卷十三《赠医僧鉴清》和《赠医僧善正》;
朱松《韦斋集》卷二《逢年与德粲同至温陵谒大智禅师医》;
廖刚《高峰文集》卷十《寄赠清凉医僧劝师》;
黄震《黄氏日抄》卷八六《龙山圣寿寺记》。
(见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第一七七条,页1320)
这些诗文都记述了他们与医僧的交往,说明唐宋时医僧已经很普遍,其中就不乏梵僧。
一僧一道皆为性
不过《金瓶梅》中描写的其人虽是梵僧,但其药丸、药膏似乎又来自道家。因为道家讲究采补之术,汉代的皇帝几乎都信奉采阴补阳,讲求吸收女子的精气以延年益寿,同时期望靠密炼药石来炼出金丹,服用后以求长生不老。在这点上,道家与佛家的金刚乘修炼之术相同之处甚多。
道家的炼丹术士一方面用朱砂、铅、硫磺等来提炼金丹,一方面修炼采补之术,把女人视如炼丹鼎,把她们的赤精(即卵子)视同朱砂,把男子的白精视同铅,把性行为视同朱砂、铅、硫磺等不同成分的混合,把性交技术视如火候,把受孕视同炼成的丹,认为旨在求取长生不老丹的试验与旨在达到永生不朽的性修炼并行不悖。汉代著名的炼丹经典《参同契》就把这二者相提并论。东晋时道家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说“黄帝自可有千二百女耳,而非单行之所由也。凡服药千种,三牲之养,而不知房中之术,亦无所益也”,也是把药石与采补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见高罗佩《中国古代房内考》,页134)
在这里,丹药是修炼成功与否的一个载体。我们不知西门庆服用的胡药是何配方,但流行于内宫的“春药”——红铅制法在明代谢肇涮的《五杂组》和高濂的《遵生八笺》中都有记载:
医家有取红铅之法,择十三四岁童女,美丽端正者,一切病患残疾、声雄发粗及实女(即石女)无经者俱不用,谨护起居,候其天癸(即月经)将至,以罗帛盛之,或以金银为器,入磁盆内,澄如朱砂色,用乌梅水及井水、河水搅成七度,晒干,合乳粉、辰砂、乳香、秋石等药为末,或用鸡子抱,或用火炼,名“红铅丸”,专治五劳、七伤、虚、羸弱诸症。又有炼秋石法,用童男女小便,熬炼如雪,当盐服之,能滋肾降火,消痰明目,然亦劳矣。
(谢肇涮《五杂组》卷十一,页230)
高濂《遵生八笺》中的《饮馔服食笺》还记载了很多热性更大的药物,也是当时壮阳的热门药:“如蛤蚧、海马、狗肾、地龙、麝脐、石燕、倭硫、阳起、蜂房、蚁子之类,譬之以烈火灼水,燔焰煎(火博),故肾脏一时感热而发,岂果仙丹神药,乃尔灵验效速也耶?” (《遵生八笺》巴蜀书社版,页861)
这些春药是当时最新的“伟哥”,但只会让人的体内绽发一时的能量,实质是对器官的透支性使用。对西门庆来说,胡药就是一个死亡信号了。
梵僧就是个阳具
据书中形容,这梵僧长得“形骨古怪,相貌搊搜”,你看他:
生的豹头环眼,色若紫肝,带了鸡蜡箍儿,穿一领肉红直裰,颏下髭须乱拃,头上有一溜光檐,就是个形容古怪真罗汉,未除活性独眼龙。
这梵僧给了西门庆百十粒药丸,还有二钱一块红药膏儿,吩咐药丸只能用一粒,药膏只能用二厘。说起这药的功能,梵僧像说起快板书:
形如鸡卵,色如鹅黄。三次老君炮炼,王母亲手传方。外视轻如粪土,内觑贵乎玕琅。比金金岂换?比玉玉何偿?任你腰金衣紫,任你大厦高堂。任你轻裘肥马,任你才俊栋梁。此药用托掌内,飘然身入洞房。洞中春不老,物外景长芳。玉山无颓败,风朗夜窗光。一战精神爽,再战气血刚。不拘娇艳宠,十二美红妆。交接从吾好,彻夜硬如枪。服久宽脾胃,滋肾又扶阳。百日须发黑,千朝体自强。固齿能明目,阳生姤始藏。恐君如不信,拌饭与猫尝。三日淫无度,四日热难当。白猫变为黑,尿粪俱停亡。夏月当风卧,冬天水里藏。若还不解泄,毛脱尽精光。每服一厘半,阳兴愈健强。一夜歇十女,其精永不伤。老妇颦眉蹙,淫娼不可当。有时心倦怠,收兵罢战场,冷水吞一口,阳回精不伤。快美终宵乐,春色满兰芳。赠与知音客,永作保身方。
应该说,兰陵笑笑生描写的这个梵僧和胡药,本身就有点游戏笔墨,有点类似西门庆死后,应伯爵请水秀才写的那篇祭文,把西门庆描写成一根阳具。这种象征、讽刺的写法已成为《金瓶梅》的一个显著特点。
首先是梵僧的描写,崇祯本评点“和尚举止,与阳物原差不远”。西门庆拿到药,就与王六儿“试药”,书中如此描绘西门庆的“那话儿”:“露稜跳脑,凹眼圆睁,横筋皆见,色若紫肝”,你看,跟前面梵僧的造型是否一摸一样?
其次是写这个药,我们看到“恐君如不信,拌饭与猫尝。三日淫无度,四日热难当。白猫变为黑,尿粪俱停亡。夏月当风卧,冬天水里藏。若还不解泄,毛脱尽精光”时,都会哑然失笑。但说它游戏笔墨,西门庆的小命却全系于此,临终前西门庆与王六儿、潘金莲交欢的最后一役都用了此药,潘金莲还一下子让他吃了三粒,西门庆在一定程度上是死在这个梵僧药上,整个一含笑夺命散。所以我们在全书的关节上不能轻视此药。
中国历史上多梵僧
那这个梵僧是从哪里来的?中国历史上这种能治病的医僧多吗?在中外交通史上医僧扮演了什么角色?
梵僧,或胡僧,是中国人对外国和尚的通称。这些和尚多来自西域,有些在中国长期居住,实际上已经汉化了。《金瓶梅》中的这个梵僧会说流利的中文,只不过长着“老外”的造型罢了。
陈垣先生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中论述,汉朝时,西域大抵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元朝后西域范围不断扩大,波斯、大食、小亚细亚及印度全部,通称西域,西域人者色目人也。他说:“自辽、金、宋偏安后,南北隔绝者三百年,至元而门户洞开,西北拓地数万里,色目人杂居汉地无禁,所有中国之声明文物,一旦尽发无遗,西域人羡慕之余,不觉事事为之效仿。”(《元西域人华化考》卷八,页134)
以波斯、大食为例,陈垣先生说:“回回人入中国者,多以卖药为业,其俗至今尚存。”200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宋砚著《回回药方考释》解决了明洪武初年就流入中国的《回回药方》一直缺乏研究的问题,终于让我们知道了当时回回们的葫芦里在卖什么药。书中收集了650种方剂,里面记载的“马而哈迷升哥而福方”、“黄乞必里牙”等就是用朱砂、铅丹、硫磺制成的壮阳药。此书是14世纪下半叶阿拉伯、波斯医药文化与中国文化接合的一个标本。
明代正德皇帝时,在宫中就经常宠幸色目人女、西域舞女,“正德间,色目人于永拜锦衣都指挥,皆以房中术骤贵,总之皆方技杂流也。”(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页546)看来那时不仅色目人往来颇多,色目人的房中术也大大吃香。
以印度为例,佛教金刚乘的房中秘术与印度教的性力派具有相通之处,有些现在还借助瑜伽的形式予以流传。印度房中秘术曾在唐代和元、明时期两次向回传到中国,明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的欢喜佛就出自那个时期。当时印度僧人进入中国并华化的很多,西门庆的这个梵僧可能就是挟印度秘术回传之流来到中土的。
据薛克翘先生在《印度佛教与中国古代汉地医药学》中的研究,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对我国的医药学发生了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西域来华僧人传来了西域,特别是南亚的医药学知识;二是大量佛经的翻译,以文字形式将南亚的医药学知识介绍了进来;三是中国出现了一批懂得医药学知识并能为人用药治病的僧人。从后汉至隋,来华的西域僧人特别是南亚僧人中,有许多人都学习过《五明》。“五明”的意思是五种知识,包括:一、声明,即语言音韵方面的知识;二、工巧明,即工艺算历等方面的知识;三、医方明,即医学方面的知识;四、因明,即逻辑论辩方面的知识;五、内明,即人生、灵魂与宇宙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婆罗门教的基本内容,佛教也不排斥。因此,西域来华僧人多懂得一些医学知识,并有不少为人治病的例子。
据《高僧传》卷二《佛陀耶舍传》有印度来华僧人佛陀耶舍用药水加咒为弟子洗足,并令其能疾行的故事。
卷三《求那跋陀罗传》说,求那跋陀罗本婆罗门种,幼学五明诸论,博通“医方咒术”。元嘉十二年(435年)至广州。
卷四《于法开传》说,于法开(多半是于阗,即今新疆和田人)“祖述耆婆,妙通医法”,自言:“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调九候以疗风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于法开的医术来自印度古代名医耆婆的传统,又会针灸、切脉,可见他已把印度医法与中国医法结合起来了。
范行准先生早在1936年的《中国医学杂志》上就发表了《胡方考》一文,列举案例,认为《千金翼方》卷十一《小儿眼病》中的《赤眼方》、《治赤眼方》、卷十二《养生》中的《服昌蒲方》、《耆婆汤主大虚冷风羸弱无颜色方》、卷十七《中风》中的《硫黄煎主脚弱连屈虚冷方》、卷十九《杂病》中的《酥蜜煎主消渴方》、《羊髓煎主消渴口干濡咽方》、《酥蜜煎主诸渴方》、卷二一《万病》中的《阿加陀药主诸种病及将息服法久服益人神色无诸病方》、《阿魏雷丸散方》、《苦参消石酒方》、《大白膏方》、《大黑膏方》、《浸汤方》、《天真百畏丸》、《治十种大癞方》、《治癫神验方》、卷二二《飞炼》中的《耆婆大士治人五脏六腑内万病及补益长年不老方》等等,均属来自印度的方剂。(见薛克翘《印度佛教与中国古代汉地医药学》)
而中国的历代名家诗文中对医僧也留下了大量笔墨,如韩偓《腾腾》中的“乌帽素餐兼施药,前身多恐是医僧”,王琮《雅林小稿•京华病中》中的“僧曾带雨来看脉,仆为伤风懒上楼”。钱钟书先生《管锥编》中就列举了许多例子:
曾巩《元丰类稿》卷四四《宝月大师塔铭》;
强至《祠部集》卷一《送药王圆师》;
王质《雪山集》卷十二《赠僧师能》;
罗愿《鄂州小集》卷三《城阳院五轮藏记》;
史尧弼《莲峰集》卷十《印公和尚医眼茶榜文》;
苏辙《栾城集》卷十三《赠医僧鉴清》和《赠医僧善正》;
朱松《韦斋集》卷二《逢年与德粲同至温陵谒大智禅师医》;
廖刚《高峰文集》卷十《寄赠清凉医僧劝师》;
黄震《黄氏日抄》卷八六《龙山圣寿寺记》。
(见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第一七七条,页1320)
这些诗文都记述了他们与医僧的交往,说明唐宋时医僧已经很普遍,其中就不乏梵僧。
一僧一道皆为性
不过《金瓶梅》中描写的其人虽是梵僧,但其药丸、药膏似乎又来自道家。因为道家讲究采补之术,汉代的皇帝几乎都信奉采阴补阳,讲求吸收女子的精气以延年益寿,同时期望靠密炼药石来炼出金丹,服用后以求长生不老。在这点上,道家与佛家的金刚乘修炼之术相同之处甚多。
道家的炼丹术士一方面用朱砂、铅、硫磺等来提炼金丹,一方面修炼采补之术,把女人视如炼丹鼎,把她们的赤精(即卵子)视同朱砂,把男子的白精视同铅,把性行为视同朱砂、铅、硫磺等不同成分的混合,把性交技术视如火候,把受孕视同炼成的丹,认为旨在求取长生不老丹的试验与旨在达到永生不朽的性修炼并行不悖。汉代著名的炼丹经典《参同契》就把这二者相提并论。东晋时道家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说“黄帝自可有千二百女耳,而非单行之所由也。凡服药千种,三牲之养,而不知房中之术,亦无所益也”,也是把药石与采补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见高罗佩《中国古代房内考》,页134)
在这里,丹药是修炼成功与否的一个载体。我们不知西门庆服用的胡药是何配方,但流行于内宫的“春药”——红铅制法在明代谢肇涮的《五杂组》和高濂的《遵生八笺》中都有记载:
医家有取红铅之法,择十三四岁童女,美丽端正者,一切病患残疾、声雄发粗及实女(即石女)无经者俱不用,谨护起居,候其天癸(即月经)将至,以罗帛盛之,或以金银为器,入磁盆内,澄如朱砂色,用乌梅水及井水、河水搅成七度,晒干,合乳粉、辰砂、乳香、秋石等药为末,或用鸡子抱,或用火炼,名“红铅丸”,专治五劳、七伤、虚、羸弱诸症。又有炼秋石法,用童男女小便,熬炼如雪,当盐服之,能滋肾降火,消痰明目,然亦劳矣。
(谢肇涮《五杂组》卷十一,页230)
高濂《遵生八笺》中的《饮馔服食笺》还记载了很多热性更大的药物,也是当时壮阳的热门药:“如蛤蚧、海马、狗肾、地龙、麝脐、石燕、倭硫、阳起、蜂房、蚁子之类,譬之以烈火灼水,燔焰煎(火博),故肾脏一时感热而发,岂果仙丹神药,乃尔灵验效速也耶?” (《遵生八笺》巴蜀书社版,页861)
这些春药是当时最新的“伟哥”,但只会让人的体内绽发一时的能量,实质是对器官的透支性使用。对西门庆来说,胡药就是一个死亡信号了。